《道德经》第十五章,“善为道者,微妙玄通”

《道德经》第十五章,“善为道者,微妙玄通”

00:00
24:25

《道德经》第十五章原文: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不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静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老子认为虽然道“说不清,道不明”,但是道还是客观存在的,天底下总还是一些得道的人。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就是最好的证明。中国社会自古到今都是由少数得道的人,带领大家一起前进,其它人只要跟着做就行了,我想这是中国社会的普遍现象。这也是中国人为什么总是崇拜英雄的原因。其实这里老子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信道,是由听道来的”,你听不到道,你没有听说,怎么可能有“信”和“行”呢?我们现在来看看,上帝的道和基督的道之所以能被西方大部分人能接受,是因为有保罗这种传道人,一心一意来传道,冒着生命危险来传道,所以它能广为流传,成为世界重要宗教之一。道教这个土生土长的教派为什么不能在中国广泛推广,我想也是有一个“如何传”的问题。这也是孔子说的“易者,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鲜道矣”,大家不说,靠少数人来悟,这个道就难以推广开来。易经在封建社会是帝王的书,帝王的学问,所以很难在民间进行推广使用。今天社会进步了,《周易》的学问和智慧也可以推广到社会底层上来,为广大民众来学习和使用,这是一个好的现象。

好了,老子虽然写了《道德经》,讲了道,又怕大家辨别不出来,所以,他就给出来分辨得道和不得道的标准来,让我们参照执行。《道德经》第十五章讲的就是讲得道与不得道的判别标准。


在这里我要说明一下,“标准”是非常重要。没有标准就会乱套了。打个比方,我们平时说一个人在佛学修行的路上,有没有参透,关键是看他的空性,看他平时的一言一行是不是放下和解脱。基督教看一个人是不是真正心向上帝,时时心里有主,关键看他平时能不能按基督的标准去行,生命中有没有耶稣基督的大爱,无条件地爱,爱自己的同胞,甚至爱自己的敌人。

简单地说,“放下”是佛家辨别标准之一,爱是基督徒们得救和永生的唯一标准。那么,得道的人有什么标准呢?那就是“顺其自然”,得道的外在表现,请看《道德经》第十五章。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