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者是枯者是?
道吾、云岩都是药山门下的高足。有一次师徒几个打坐,师父指着庵前的一棵枯树和一棵荣树问弟子。先问道吾:“枯者是,荣者是?”
道吾说:“荣者是。”
药山听完说:“灼然一切处,光明灿烂去。”枯荣两棵树,药山只说哪个是,问题很笼统,这实际是药山教二位徒弟随便发表看法,以来观察其各自的心性。道吾认可荣者,药山便认为在他心体空寂处,有一片灿烂的境界。
然后又问云岩,云岩说:“枯者是。”
药山便说:“灼然一切处,放教枯淡去。”云岩的心性正好和道吾相反。
这时有位高沙弥来了,药山便又问他:“枯者是?荣者是?”
沙弥说:“枯者从他枯,荣者从他荣。”
药山听了,顾视着道吾和云岩,说:“不是,不是。”
如果从明心见性的角度看,高沙弥的回答显然要比道吾、云岩的各有执取彻底得多。那药山为什么还要说“不是、不是”呢?
实际“是”和“不是”并不表示对错,只是对各自所领悟的境界的说明。在道吾和云岩各自说出自己的所“是”之后,药山只是把他们执取的境界描述出来,并没有下断语。高沙弥一切任他而去,不著心计,药山用“不是”来说,其实指的是他的“无所是”,“不是”即无所是的意思。禅门中有过类似的故事。
麻谷到敬章那里去,绕床三匝,振锡而立,敬章说:“是,是”。
麻谷再到南泉那里去,作同样的动作,南泉说“不是,不是。”
后来参究公案的人认为,说是与说不是,都是系驴的木橛,意思是都可以成为诱人执著的圈套。药山的“是”与“不是”也一样。高沙弥无所执取,这是“无所是”的“不是”,与道吾云岩比,他的空无所有是对的(是),道吾、云岩各有所“是”,与沙弥比差一些(不是),所以,药山是故意在把“是”与“不是”错位,意在用矛盾的方法,消除弟子们的执着心。
药山的对人说法,与乃师石头大有相近处。有位和尚问他:
“怎样才能不为外界所惑?”
“由他自去,还怎么惑你?”
“不会。”和尚没有听明白。
药山马上又问:“不明白,是谁惑你了?”
药山有一段时间很久没有上堂,寺里的院主便说:“大家早就盼着和尚的开示教诲了。”
“那就打钟吧!”僧人们上堂听讲,是打钟为号的。
打过钟,僧人们都聚集在禅堂上了,禅师却一句话也没说,下了座位,回自己的方丈去了。院主不免奇怪,便跟了过来,问:“和尚既然答应了为大家说法,怎么一句话也没有就下了堂呢?”
“经有经师,律有律师,怎怪得老僧不讲呢?”想听经,去找讲经师,想听戒律,去找讲律师, 我有什么好讲的呢?言下之意禅是要悟的,不是靠听别人说就行的。禅师把大家骗了一回,不过药山也正是把这有意的骗作为一次开法,用它来提醒大家。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 与百万人一起学习佛陀的智慧和慈悲。
主播:史壮宁,山西卫视主持人,文史专栏作者,研读佛学二十余年,素食,持戒。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