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知是福?--- 柏拉图的洞穴寓言
《洞穴的寓言》是西方哲学史上最著名的隐喻之一,出自古希腊伟大哲学家柏拉图所著的《理想国》一书里的第七卷。里面叙述的一段内容来自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哥哥格劳孔(Glaucon)之间的对话。
大意是这样:想象有一个洞穴式的地下室,它有一条深邃的通道直达外面,并有与洞穴宽度相当的一道光束照进来。有一批人犹如囚徒,世代居住在这个洞穴之中,头和脚都被绑着,背向入口,无法走动也不能转头。偶然间,人或者其他物体会从洞口经过,囚徒们就能被迫看见被投射到洞穴墙壁上不停掠过的影子。这些囚徒们把背后传来的回声当做影子发出的声音,并为这些影像命名和分类,相信他们看见的就是"实相"。
然而有一天,一个囚徒不知怎么挣脱了镣铐 。外面强烈的光线刺痛了他的眼睛,他发现新的环境让他不知所措。当他被告知现在周遭的事物都是真实的而阴影只不过是投影映像而已,他简直不能相信。但逐渐地,他的双眼适应了外面的环境,直到他可以观看水面里自己的倒影,直视物体并最终看到太阳。他立即意识到,太阳的光芒是他看到所有物体的最终根源。
他开始同情那些仍然困在山洞里的囚徒们,于是回到洞穴里,试图分享他在外面发现的奇妙世界,这时的他已经不再能适应洞穴里的黑暗。但是其他囚犯们认为这趟旅程让他变的又蠢又瞎,并用暴力抗拒任何释放他们的尝试。因为他们对自己已知的“无知世界”感到自在和心安理得,他们对想要展示不同版本真相的人怀有敌意。柏拉图用“洞穴寓言”来类比哲学家尝试教化大众时出现的情况,似乎在暗示“你的哲学旅程有时会引领你的思维方式,而社会却未必支持。”
虽然这则寓言能被阐述在诸多方面,但基本的解释如下:
1.洞穴里的人代表着一个人类社会,柏拉图暗示人类就像是洞穴里的囚徒,一辈子只看到事物的影子并对一堆影子产生了无限的“想象”。
2.洞穴也代表人类的状态,人类都从洞穴开始走向旷野的。
3.走出洞穴的过程是好比人受到教育的过程,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事实上,它需要来自那些比你更有经验的人的帮助,也需要你个人的奋斗。
4.“无知是福”,因为知道真相可能是一种痛苦的不舒服的经历,所以有些人更愿意在洞穴中继续他们的酣睡——直到洞穴崩塌。
5.离开洞穴的人正在质疑他的信仰,而山洞里的人只是接受了他们被迫看到的东西,他们没有想到会质疑它,只是将它们贴上标签,使得更容易理解。
6.洞穴里投射在墙壁上的阴影代表着权威人物,比如政府、宗教领袖、教师、家长、媒体等。他们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决定社会里人们的“信仰”。
试图把其他囚犯从洞穴里拉出来那名囚徒可以被理解为“导师”,苏格拉底把导师比作“真理的助产士”, “助产士”不是他自己提出真理,而是通过他的提问,帮助更多人培养出正确的哲学思维,就像是已经在孕育里面的真理一样。
柏拉图认为,人类必须渴望学习新事物。如果人们不想学习什么是真伪,那么你不能强迫他们去学习。人类必须有学习的欲望和毅力。同样的,学生自己也必须是开放的、活跃的——没有人能代替你接受教育,这有时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教师可以用知识、道理填满学生,但学生应该理解并使用学到的这些知识。柏拉图认为,教师的工作是引导你到某个地方,让你质疑你的信仰,这样你就可以得出自己的结论,因此,教育是一场“个人的旅程”。
总而言之,我们都是从囚徒看着墙上的阴影开始的。不挑战自我或不被别人挑战更容易,坐在那里看木偶演戏更容易,不怀疑你的信仰更容易……但是对于那些被迫走出洞穴并看到过光明的人来说,你可以找到“助产士”来帮助你,但记住,最终你要负责你所“诞生”下来的那个新的你。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