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讲】《卷下•黄修易录》良知即是天植灵根

【第九十七讲】《卷下•黄修易录》良知即是天植灵根

00:00
15:26



各位朋友好,我们今天看《传习录·下卷》的一小段话。


一.良知即根 自是生生不息


先生一日出游禹穴,顾田间禾曰:“能几何时,又如此长了!”有一个情景,就是某一天王阳明和弟子们一起出游禹穴,我们也都知道禹穴是在会稽山,会稽山有大禹岭。过去人们也曾经说过了,唉呀这个会稽山上是不是也有一个山洞称为禹穴?实际上我们也都知道,会稽山上是没有可以容纳人的这样的一些山洞。阳明洞也是这样,我们在讲阳明洞天的时候,也讲过类似的话。游禹穴,总而言之去游览会稽山,旁边有田,田中有河。阳明的指着田间的禾苗讲,才过了多少点时间,禾苗又如此长了,长得如此壮硕,欣欣向荣,生意盎然!


范兆期在旁曰,范兆期呢名引年,兆期是他的字,他号半野,他也是阳明先生的弟子。阳明先生去世之后,嘉靖九年弟子们要建天真书院,范兆期曾经去建造天真书院,天真书院在杭州。


这个范兆期跟阳明先生一起出游,他在旁边说,“此只是有根。学问能自植根,亦不患无长。”你看着范兆期是非常善解人意的,非常能够理解领悟阳明先生之意的。阳明先生只是在讲田间的禾苗,才过了多少点时间就长得如此这般的壮硕了;范兆期马上就把田间禾苗联系到学问之长进。田间禾苗之所以能够展的如此这般壮硕是因为有根,如果我们做学问能够自植根,能够自己建立起一个根本,有了一个大头脑,那么我们的学问,也就不担心没有长进了。


范兆期是非常能够理解和领悟的。但你看阳明先生怎么说啊?“先生曰:‘人孰无根,良知即是天植灵根,自生生不息。但着了私累,把此根戕贼蔽塞,不得发生耳。’”听到范兆期把这个田间之禾和做学问联系到一起,阳明先生是更进一步,把田间禾苗之所以如此这般长的迅速而又壮硕,和我们的良知和致良知联系到一起。   


人孰无根?谁人是没有根的,良知就是我们的根呐,良知就是我们的生命的根,我们生命的根本。这个根本是天生的,是天植的,不是人植的,这就是我们的灵根,什么叫灵根?王阳明曾经以种种比喻、种种意象、种种言说、种种方便来谈论良知,讲过良知是尔自家的准则,良知就是个规矩,良知原本是能自知的,良知原本就是知是知非的,良知只是能使我们视听言动的,良知是常惺惺的,良知是衡空鉴平,良知常觉常照等等,通过这样的一些话都在指向良知,有时候我甚至说《传习录》三卷,几乎段段都在讲良知。


阳明先生不只是善启发人,更是善于比喻。这里因见田间禾苗,便把良知比为我们的天植灵根。它只是一个灵明,有了这个灵明,我们才能够视听言动;有了这个灵明,它才能常觉常照、常惺惺。正因如此,这个灵明才能够、才可以真实的成为我们全部生命活动的根本主宰,所以说那就是我们的天植灵根。


二.着了私累 戕贼蔽塞灵根


这一段至少我觉得读起来很有味道,什么缘故?我们设想这么个情景,我们现在就好像和阳明先生一起去游览禹穴,阳明先生看到旁边田里禾苗长得很壮,说才过了多少点时间,你看着田里的禾苗就长得如此这般的壮硕了。范兆期就在旁边说,那是因为禾苗有根,把它和我们做学问要建立根本、建立大头脑联系到一起。他已经算是能善于领悟了,善解阳明先生之意了,阳明先生在范兆期的所理解的基础上是更进一步,把它和良知联系到一起。


王阳明也非常善于教人,钱德洪在记载的时候也曾经说起过,王阳明对于弟子们的点拨、对于弟子的启发,是往往得之于游览山水之际,也往往得之于日常生活之中,随时随事随人加以点拨。人人都有良知,一点即透,一点即明。这不只是王阳明随时随地点拨学生的一个范例,我们当然更看重的是天植灵根这一个意思。自然之物,不论是禾苗也好,还是我窗外的那棵树也好,只要有根,就自能生长繁衍,自能生生不息。


我也经常说,根本是并不外露的,就好比我窗外那棵树一样,我看着是非常得枝繁叶茂。为什么这课书能之枝繁叶茂呢?毫无疑问,因为它有根、有本,并且这根这本是深深的扎在土地里的。表面上我只看到枝繁叶茂了,我看不到根;人也是一样,良知是内在的,是没有错,但是我们外向呈现的全部,我们的视听言动、我们的喜怒哀乐、我们的所谓的体态态度、我们的气貌之全体,根本上说都是因我们有了那个良知,有了这个天植灵根,我们的生命才充满灵性。  


没有这个天植灵根,那是个什么状况?各位可以自己想象。有了这个天植灵根便自能生生不息。可是很遗憾,王阳明下面接着说呢,因我们“着了私累,把此根戕贼蔽塞,不得发生。”不是没有天植灵根,人人都有这个天植灵根,可是又并不见得人人都能把这个天植灵根完满的、全体的,把它本有的那种灵性、那种灵气、那种生生不息的完整气象,充分的呈现出来,为什么如此?着了私累。


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并不是以内在自我的良知本体来作为我们自我生活的目的,我们往往把那些个名誉、地位、钱财、身份、房子等等当做是我们生活的目的。所以我们眼睛盯着外面,从不向里看,我们的视听言动一股脑儿都往那边去,我们的眼耳鼻舌身便一股脑往那边去,这叫做着了私累,反而是遗弃了我们自我的本有的天植灵根。正因如此,向外寻求、奔竞于名利之途,就是戕贼蔽塞我们自有的天之灵根。


我们都知道戕贼这个词语是来自于孟子的,孟子和告知辩论人性问题,告子曾经提出过,性犹杞柳,善犹桮棬,也就是说性,只是类似于杞柳,它是原材料,桮棬是这个原材料的加工品。孟子曾经问告子,那你怎么把这个杞柳做成桮棬,你要不要用火去烤它、用刀去削他、用凿子去凿它、用斧子去劈它?告子说那当然要的呀,孟子便说那按照你这个观点,我们要使人性表现出善,要使人性成为善,我们别的要先戕贼人性一番,然后才行吗?告子便哑口无言。


戕贼是什么意思?戕贼那就是毁坏破坏。良知是我们的天植灵根,我们不去加以照看,不给予照料,不理不睬,把它弃置一边,这也就是孟子所讲的放心。我们在对外奔竞求索的过程当中,事实上便搁置了我们的天植灵根,搁置了我们的生命本体,搁置了我们生命自有本原,搁置了我们生命本有的那种灵性,这叫做戕贼蔽塞。既然戕贼蔽塞,我们的良知没有呈现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那么毫无疑问,我们就造成了良知本体和我们日常生活两者之间的割裂,这就二了。


良知自然便不得生发,不得生发便是使我们的生命、我们的生活毫无生意。倒过去讲,王阳明说致良知,当年陆象山说要先立其大,更早一点张横渠说要大其心,孟子讲求放心,是不是?所以我说这是一个套路,要求我们人人首先建立起自我生命的根本。


按照王阳明的这个话说,良知即是天植灵根,跟那我们人人懂得建立此根,明了此根,那就是灵根在植。我们要主动地、自觉地去自植灵根,这就叫做立大本,这就叫做建中立极,这就叫做立志,这就叫做致良知。没有这个天植灵根,我们不懂得灵根自我在植,为我们自我的全体生命建立起一个根本,建立起那个基础的本原,的确我们没法在日常生活当中实现我们自我生命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我把这一小段拿来和各位朋友分享,那我的基本意图是两点,第一点我们可以看到王阳明对于弟子的那种点拨,或者说王阳明作为一名教师,他教导学生的方式是如此这般的自由自在、随处拈来,这是非常令人敬佩的;尤其是对我这种做教师的人,我想是非常令人景仰和敬佩的。我们可以看到阳明先生的教人之法,所谓的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另外一点我更看中的是天植灵根这四个字,良知便是我们的天植灵根。明了这个意思,我们便人人都来心上做功夫,人人都来灵根在植,为自我的生命建立本原,使我们自我现实的生命还归本处,回归到根源之地。我们就先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悠悠我心1978

    喜欢董平教授的讲解

  • 紫水晶蒙养园

    教育就是先立其大,培植灵根

  • 晴空一鹤7311

    灵根在植

  • 何振兴0

    已读文稿

  • 悠悠我心1978

    喜欢董平教授的讲解

  • 畅想_4v

    建中立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