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讲】《卷下·黄直录》善恶只是一物

【第九十六讲】《卷下·黄直录》善恶只是一物

00:00
20:15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们今天看《传习录·下卷》还是黄直记录的一段。这一段文字不长,我先把这一段给大家念一遍。


一.冰炭相反善恶何以一物


“问:先生尝谓‘善恶只是一物’。善恶两端,如冰炭相反,如何谓只一物?”


“先生曰:“至善者,心之本体。本体上才过当些子,便是恶了。不是有一个善,却又有一个恶来相对也。故善恶只是一物。”按照我们通常的观点来看,这一段似乎是不可理解的。先生尝谓“善恶只是一物”,那就是王阳明先生曾经说过,善恶只是一物,也就善恶只是一回事。是同一个东西。黄直不理解,他说善和恶是两端,这个两端性质不同,如冰炭相反,炭当然也就是火了,就好比冰和炭全然不同一样,怎么说它只是一件、只是一物?


二.心体至善 善恶皆从此出


王阳明回答这个问题,他说至善者,心之本体,本体上才过当些子便是恶了。那么我们由此可以知道,所谓善恶只是一物,实际上是从心之本体本身的状况来说的,并不是在我们经验意义上面来讲,也就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意义上面来说,一个是善,另一个是恶,两者相对,所以王阳明补充说明了不是有一个善,却又有一个恶来相对也。故善恶只是一物。


那么这一段我想稍作一些阐释,所谓的善、所谓的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事实上是处在各种各样的经验的交往关系当中,我们当然可以判断某人这件事情是好的,某人做的那件事情是不好的,是恶的,这叫做有善,有恶。经验当中的这种善恶实际上只是一种相对的价值、一种价值的相对状态。但是我们不能反回去说,某人做了一件善的事,好的事,我们便说那就是善。如果这么说,实际上这里就把一种价值的片面表达,当做是价值全体的嫌疑,这是很严重的一种价值误用。我们同样也不能由于我们看到一件恶的、坏的事情,我们就说那就是恶。为什么不可以这样?实际上是把一个片面的东西当作了全体,这同样是犯了盲人摸象的错误。


盲人摸象的故事或许大家都很熟悉,六个忙人,他说这个大象像墙壁,原来大象类似于一堵墙壁,我们听着非常可笑。那个说,原来大象像个柱子,我们听着也很可笑。但是就其局部本身而言,实际上盲人并没错,大象很大,大象的这个肚子的那一块,他感觉到就像个墙壁;大象的腿很粗,它就像个柱子,那他们的错误在哪里呢?实际上是把局部当作了全体,把局部作为全体来给予全面肯定,这才是真正的错误根源。  


生活当中也是一样,我们把某个具体的好的事情,我们只能说是善的,我们不可以把它说成那就是善,我想这个道理我们应当已经可以明了的。那么问题在这里,经验生活当中是有善的恶的,这就叫做善恶两端,是相对的。可是现在王阳明讲的善恶只是一物,实际上是就心本体来说,本体上在阳明先生那里一是没有善恶的,正因它是没有善恶的,所以是超越于善恶的。正因它是超越于善恶的,所以它才成为经验当中的善的恶的这种判断之所以可能的根据。所谓善恶只是一物,是就心本体的自身本然的存在状态来说,善的从此流出,恶的也从此流出,只有一点差别。什么叫做善的?在王阳明那里,心之本体它实际上是既统摄善恶,又超越善恶。严格说来,善恶在心体本身并不表达为经验意义上所说的善的或者恶的。


在这个意思上,我们可以说心体自身、良知本体是无善无恶的,同样在这个意思上,我们可以说善恶只是一物。这句话是就心体自身的本然实在状态来说,既统摄善恶,又超越于善恶,同时它又成为经验价值意义上面所说的善恶是非的判断准则。王阳明非常强调这一点,本体上才过当些子,便是恶了。


那么我们由此也同样可以知道,本体自身就是一个当、就是一个正、就是一个中,本体上才过当些子,不论是过还是不及,不合乎本体自身的中正状态的,那就叫做过当,过当就是不中,不中就是有偏,有偏就是恶,不论往哪偏。过的方向偏也好,不及的方向偏也好,这只不过是程度差别,五十步和一百步的关系,五十步是不足,一百步便是过,一回事。


和本体自身的实在状态不相符合的,那就是过当,过当便是恶。我们由此便可以知道,心体自身、只是中、只是正。合乎中正,便是善,便是心体上恰到好处;不合乎心体自身的中正,那就是恶,就是偏就是过或者不及。


王阳明说,“不是有一个善又有一个恶来相对”。那我们由此也就可以明了了,所谓善恶只是一物,是就心体自身的实在状态来说的,它不是就现象上说的、不是就经验上说的,所谓的善恶只是一物,实际上是说作为经验价值而存在的善恶,它的本体是同一的。而本体恰好是继统摄两者,又超越两者。


三.程朱之谈 旨在过与不及


这个意思讲完了之后,黄直明白了。直因闻先生之说,由于听到阳明先生这个说法, “则知程子所谓有 ‘善固性也, 恶亦不可不谓之性。’”这是程子之说,大程说的。“善固性也, 恶亦不可不谓之性。”就是善固然是性,恶也不得不谓之性,在程子那里这个话,我还想说它和王阳明先生所讲的这个意思还有那么毫厘之别,就程子而言,善固性也,这不可怀疑,因为孟子之后,尤其是到了宋代儒家那里,是普遍接受的一个基本理论,一个基本观点,人性善,并且是本善。所以说善固性也,关键问题是恶也不可不谓性,那不是性二本了吗?善也是性恶也是性,那不是很麻烦吗?


张载专门发明了所谓的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他说天命之性是纯粹善,气质之性便未必善。我有时候说,我说如果从理论根源上面来讲,张载这个说法实际上是在某种意义上统合了孟子和荀子,是把孟荀两者的论性之说合到了一块,一边把孟子所说的性称之为天命之性,把荀子所说的性称之为气质之性。人人气质皆有偏,气质根源上面来说是不善的、是恶的,所以在荀子那里强调是要化性起伪,在张载那里边强调是要变化气质,实际上意思根源上面来说是一致的。程子在这里说“恶也不可不谓之性”,这个性并非就天命之性而言,而是就气质之性而说。  


“又曰”那还是程子曰,“‘善恶皆天理。谓之恶者本非恶,但于本性上过与不及之间耳。’其说皆无可疑。这是黄直听了王阳明先生的解释之后,他自己的一个感悟,又想到程子的观点, “善固性也, 恶亦不可不谓之性。”“善恶皆天理。谓之恶者本非恶,但于本性上过与不及之间耳。”这些个话他认为皆无可疑,对不对?对的。


善恶皆天理,这句话在《朱子语类》当中有很多讨论,朱熹是非常强调性即理的、是把性即理作为一个他的理学体系全部建构的核心基础的。他讲的性即理的这个理,毫无疑问是天道是天理。他讲的这个性即理的性,毫无疑问是我们的本善之性。可是程子又说过善恶皆天理,这可是大问题,如果说是你善恶皆天理,那也就是这个天理本身便有善有恶,包含善恶,这个就会成为很大的问题。


大致上面来说,朱子的意思,对这句话的解释是什么来着,什么叫善恶皆天理,只不过是过和不及之间,他基本上、大致上是搁置了善恶皆天理这个意思本身,而是就过和不及这个意思上面去更多地进行发挥。按照朱子大致的意思,那就是我们行为实践过程当中过或者不及。比如说父亲爱孩子,这个好的没问题的,人人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可是结果你爱达到了那样的一个所谓的溺的程度,那就过了,那就坏了就是,那就叫做恶。但是你不能说我爱不是本原于天理,爱是本原于天理,可是事实上行为实践过程当中,我做过头了,那就是恶了,朱子大致是循着这个思路去解释的。朱子别的一些作品当中都讨论过这个问题,所以我只能说大致是这样。


四.毫厘之差 未必全然相合


但是我想说这个和王阳明这里讲的善恶是一物,就本体说、就心体自身说仍有毫厘之差,这个我们大家是需要给予领会的。要不然的话,我们的确就没有办法去区别它们两者之间的一些思想关系的。


按照程子的这个观点,善恶皆天理。如果就理来讲,你不能说我的天命之性是本原于理,同时你不能不说我的气质之性不是本原理。所以讲善恶皆天理,但是日常生活当中,我们把它表现出来的时候,程子说恶者本非恶,也就是我们通常称之为恶的那个东西,本原上说并不是恶。


为什么?比如说我刚才举到的这个例子,父亲爱孩子,这本身是好,本身是善的,可是你爱过头了那就是恶了。我们有个成语叫做爱屋及乌,爱屋可能都没有错,但是很可能及乌了也就过了,类似于这个意思。程子当年也是这么解释的,我刚刚提到朱子基本上是照着这个路数是去发挥。所以但或过或不及便恶了。


黄直说程子之说是但于本性上过与不及之间耳,程子的原话是“善恶皆天理,谓之恶者本非恶,但或过或不及便如此。” “其说无可疑”。当然我们可以说,黄直是听了王阳明的解释之后,想到了程子,同时也或许是需要把二程的观点拿过来印证阳明(观点),都有可能。因为在当时那个特别的时代背景之下,王阳明的学说似乎是人们普遍的舆论认为只是标新立异,好像是没有权威性的思想来源的。黄直这里引到二程,是否有包涵着要为阳明先生张本这么个意思,我只是猜测。但是我想指出的是,黄直的理解,或者说至少把二程这个话拿出来解释阳明,未必全然是符合的。  


王阳明讲善恶只是一物,实际上是就心体自身实在的那种大中至正的本然状态来说,你不能说中本身是善还是恶,如果你要说善,它一定是至善,它不可能是恶的。所以王阳明又说,至善者心之本体,心体自身实在的大中至正,就是心之本体的实在状态,那就是至善,就是最高善、就是善本身,一切善皆从此流出,合乎身体自身的才是善,转变为现实的经验状态的就叫做善的,一切和它不符合的在经验状态表现出来的便都是恶的。心体自身,你一起心、你一动念,一念发动之处,合乎不合乎心灵之体本身,我想人人皆能自觉,人人皆当自制。


王阳明说心体上才过当些子便是恶,基于心体上过当些子的那样的一些念,你把它呈现出来,那就一定是经验意义上讲的恶的,返回去说,在经验生活状态,当我们起心动念之际,当我们从事日常活动之时,实际上我们都是能够知道的。我们能够知道这件事情我如此这般去做,合乎不合乎我自己的心体本然状态?合乎的就叫做善的,你做出来的就一定是善的;不合乎的便是恶的。


但是千万注意,我说的是心体自身存在的本然状态,不是你的那个私心、私利、私欲、私欲。如果你把那个来作为准则,那便只能是恶,不可能有善。区别真的仅仅是毫厘之间,当然这个也非言语所可完全表达,皆需各位朋友,包括我自己当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去克己审察,尽量的改变、纠正我们日常生活之偏差,归于大中至正,使我们的现实生活行动尽可能地回归于至善本身。谢谢大家!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之江国学

    请问,一方面说心之本体是超越善恶,无善无恶;另一方面又说至善是心之本体,是否矛盾?

    此时此刻_32 回复 @之江国学: 无善无恶的心之本体就叫至善!前面的善恶指的是经验世界中的善恶。所谓至善即理,即心,即性,即道,即良知,并不是传统意义的善恶的善。

  • 紫水晶蒙养园

    至善就是善本身就是本体,就像西方哲学中说的存在与存在本身一样。

  • 何振兴0

    已读文稿

  • 1802860fnqh

    曾应该年 zeng

  • 常林新

    此条与102条侃去花间草语录可以相对应阅读。

  • 大开_y6

    哪样的状态,真是又难又超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