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7.良知:与生俱来还是后天习得?

017.良知:与生俱来还是后天习得?

00:00
09:08

        一般认为,良的古字,字形中间是个口字型,上下都有延展的短划,指宫殿区内精美的玉砌廷廊,但也有学者考证,良的本义,是指食物满溢的状态,中间是食器,上下有溢出。人看到食器中盛满了食物,自然感到欣喜。所以“良”既是指一种充满的状态,也有本然之意。《说文解字》说:“良,善也。”孟子所说的良知,也就是内心充盈而引人向往的道德本能。

       一、良知是人性的底色

     《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人不用学习就能做到的,那是良能;不待思考就会知道的,这是良知。什么是不用学习就能做到,不用思考就会知道的呢?孟子举例说:“孩提之童,无不知其亲者; 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两三岁的小孩没有不爱他父母的,等到长大,没有不知道敬重兄长的。亲爱父母是仁,敬重兄长是义,没有其他原因,这两种品德可以通行于天下。所以北宋理学家程颢认为:“良知良能,皆无所由,乃出于天,不系于人。” 

       良知是孟子性善论的内在延伸。按孟子所说,良知,就好比那股从雪山、深谷中发源的清澈的小溪,虽然沿途不免泥沙俱下、鱼鳖丛生,但那净洁的底色是永恒存在的,它是人在社会中道德行为的自我净化的能力。

       即便如荀子所感慨的:“妻子具而孝衰于亲,嗜欲得而言衰于友,爵禄盈而忠衰于君”,也就是说随着人的成长,良知也许会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时被迷惑,但最终还是会显现出不变的底色。

       良知,是良心中的认识能力,是判断是非对错的道德本能。一个人,可能会随波逐流、与世浮沉,但如果失去了良知的本能,那就不再是一个人格健全的人。一个社会,如果不能负载这个良知本能,让没有良知的人逍遥自在,而有良知的人却焦虑痛苦,那么这就是不正常的社会。

       二、王阳明发展“良知”学说

      良知这个词,自孟子提出后,并没有被受到过多的关注,直至明代心学思想的代表人物王阳明。在王阳明看来,“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这些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出,真是与物无对。”良知既然是人生、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本原、至理,我们怎么获取呢?那就是“致良知”,也就是从内心上下功夫去发现它,让良知拂去外物的遮蔽,一时明白起来。

       王阳明有心学的四句格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是对理学家“格物致知”思想的发挥。理学家认为天就是理,天理需要客观知识的探求去发现。而心学家认为性才是理,性理只需向内心去寻求,寻求出个意念的是非来,就是获取了良知,就自然知道怎么去行为了。如果套用今天的哲学概念来说,理学就是客观唯心主义,而心学就是主观唯心主义。但两者的目的都是一致的,就是去认识这个心,这个饱含着良知的内心。

      但是致良知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仅需要不断修行的耐心和执着,还得需要不凡的悟性和导师。据说,王阳明听说广福寺里有一个和尚,已经在庙里静坐了三年,终日一言不发,一物不视,想要用这种方法修得佛法大义。于是王阳明前去拜访,他在和尚面前站了许久,忽然大喝一声:“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什么!终日眼睁睁看什么!”听了王阳明的话,和尚惊讶地睁开了眼睛。王阳明问:“你是哪里人?离家多久了?”和尚回答:“我是广东人,离家十多年了。”王阳明接着问:“家中还有亲人吗?”和尚回答:“还有一个老母亲,也不知道现在是不是还活着。”王阳明问:“你想她吗?”和尚停顿了半晌,长叹道:“怎能不想啊!”第二天,这个和尚收拾行囊,离开寺庙,回乡去了。

       这,就是良知。即便是修炼多年的大和尚,也抵不住它的召唤。在日常生活中,良知表现为一种自省能力,回首做过的事情,对的能够感到愉悦,错的能够感到惭愧,这就是一个有良知的人,反之则是一个失去良知的人。

       实际上,人人都是有良知的,就算是盗贼也不例外。据说王阳明曾经审讯过一个恶贯满盈的强盗。这个强盗坏事做尽,却不知悔改,做出一副要杀要剐,悉听尊便的姿态。于是,王阳明放下案子不谈,反而说:“今天天气这么热,你不如把外衣脱了。”这个强盗便脱了外衣。王阳明又说:“不如把内衣也脱了。”这个大盗便脱了内衣,光着膀子,在公堂上与王阳明对峙。王阳明笑着说:“既然如此,不如把内裤也脱了吧。”这下子强盗可不干了,无论如何都不肯脱下内裤。王阳明说:“看来你还是有廉耻之心的,是有良知的呀!” 

       这,就是良知。即便是作恶多端的强盗,也有不脱内裤的底线。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意识不到这份底线。但人们常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就是说一个人到了生命的终点,他说的话总是包含善意的,这就是起码的底线。

       三、知行合一

       走到生命的终点,才能意识到这份良知,其实是很遗憾的。因为到了这个时候,良知已经没有办法再转换为行动了。从孟子的良知发展开来,到王阳明的时代,人们已经意识到知行断裂的现实。所以王阳明提出“即知即行”,倡导知行合一的理论。也就是说,我们既要在认识论上下功夫,也要在修养论上下功夫,才能真正实现“致良知”的学问。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良知都没有泯灭。只是道德意识总是很难转换为行动,仁义礼智之心也很容易被遮蔽。说到根源,还是缺乏对自我内在的感知力,也缺乏理性的辨识力。

        所谓良知,不是在肉体层面上去维系人的存在,而是在精神层面上延续人的存在。卢梭对良知有个说法,也有助于我们理解良知的意义,他说:在每个人的灵魂深处,与生俱来地就有一种正义和道德的原则,尽管我们同时也有自己具体的生活准则,但当我们在判断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是好或者坏时,却都要以这个内心原则为依据,这一原则归根结底是上帝赋予我们的。这个原则就是良知。

       关于良知,我们就讲到这里,下一节我们一起来讨论关键词“仁政”。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crochael

    当今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与良知相去甚远

  • 广院诗人

    良知是孟子性善论的内在延伸。按孟子所说,良知,就好比那股从雪山、深谷中发源的清澈的小溪,虽然沿途不免泥沙俱下、鱼鳖丛生,但那净洁的底色是永恒存在的,它是人在社会中道德行为的自我净化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