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经四帖疏讲记 13

观经四帖疏讲记 13

00:00
27:02

观经四帖疏讲记12

善导大师 撰著

智圆法师 讲解



二、言“奉事师长”者,此明教示礼节,学识成德,因行无亏,乃至成佛,此由师之善诱力也。此之大恩,最须敬重。

(二)“奉事师长”,这是说明师长教导我们礼节,滋长我们学识,成就我们品德,这样在因地上使得我们德行端正而不亏失,直到成就佛果为止,这都是由师长循循善诱的力量所致。因此,师长教育的恩德最需要敬重。

然父母及师长者,名为敬上行也。

以上孝养父母和奉事师长统称为“敬上行”,尊敬上位的善行。

三、言“慈心不杀”者,此明一切众生皆以命为本。若见恶缘怖走藏避者,但为护命也。经云:一切诸众生,无不爱寿命,勿杀勿行杖,恕己可为喻。即为证也。

(三)“慈心不杀”,这是说明一切众生都是以命为根本。有了性命,才有此世的一切;没有了性命,就失去了此生。所以,众生为了护命可以舍弃一切。他们见到有各种损害的恶缘,都会恐怖得逃走、躲避,这就是为了护惜生命。经中说到,一切诸众生,无不爱惜生命,所以不能够杀害它,或者用木杖来打它等等。我们只要将心比心地想一想,就会懂得这个道理。

“恕己可为喻”,意思是说,我以生命为根本,最爱重自己的性命,众生也一样以生命为根本,最爱重自己的性命。我连一点针刺的苦都不能接受,何况断坏命根的苦?众生也是如此。我要替它着想,这叫“恕己”。“可为喻”,就是将心比心就该知道众生的心,也是不想受到伤害,因而不能做伤害众生的行为。

以此经文就足已证明,我们应当对于一切众生都怀着慈心而不作伤害。

四、言“修十善业”者,此明十恶之中杀业最恶,故列之在初,十善之中长命最善,故以之相对也。已下九恶、九善者,至下九品中,次应广述。此明世善,又名慈下行也。

(四)“修十善业”,因为在十恶业中杀业最重,所以把杀生列在前面,十善业中以护生护命最善,所以与之相对而放在最前。

这要知道,第三“慈心不杀”是别,第四“修十善业”是总。也就是在第三当中特别选取最重要的一条单独列出。又接着说第四,这是总的说明十善业。至于其余九恶、九善的内容,在下面的九品往生章里会依次详细解释,这里就不多说。

“此明世善,又名慈下行也”,这两条叫人天善道,又称为慈下之行。就是对于下位要发慈爱心。

二者下,即有其三:一、言“受持三归”者,此明世善轻微,感报不具,戒德巍巍,能感菩提之果。但众生归信,从浅至深,先受三归,后教众戒。

三福中第二种,含摄三个内容:

(一)“受持三归”,就是说世间善法力量轻微,不能感得殊胜菩提果。而戒的功德很大,能感菩提果。只要众生归投生信,从浅到深,先受持三归,后教导守持各种戒,这样就能趣向菩提果。

二、言“具足众戒”者,然戒有多种,或三归戒、或五戒、八戒、十善戒、沙弥十戒、二百五十戒、五百戒、或菩萨三聚戒、十无尽戒等,故名具足众戒也。又一一戒品中,亦有少分戒、多分戒、全分戒也。

(二)“具足众戒”,戒有很多种类,比如三归戒、五戒、八戒、十善戒、沙弥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五百戒、菩萨三聚戒或十无尽戒等。总而言之,有从粗至细,从世间到出世间,从小乘到大乘各种的戒。受持、具足这些戒行中的一种或多种,称为“具足众戒”。而且一一戒品当中,又有少分戒、多分戒、全分戒的差别。

三、言“不犯威仪”者,此明身口意业、行住坐卧能与一切戒作方便威仪也。若轻重粗细皆能护持,犯即悔过,故云不犯威仪。此名戒善也。

(三)“不犯威仪”,这是说身口意业、行住坐卧能够给一切戒作方便威仪。无论轻重粗细,都能够护持,有所违犯,就随时悔过,因此说不犯威仪。以上总的是宣说戒善。

三者下,即有其四:一、言“发菩提心”者,此明众生欣心趣大,不可浅发小因,自非广发弘心,何能得与菩提相会?

三福中第三种,含摄四个内容:

(一)“发菩提心”,要知道菩提心是佛道正因,众生已经发起欣求心,想趣证大乘佛果,因一定要符合果,不能只是浅浅地发一点小心。如果不是广发菩提大愿心,怎么能与菩提果相会呢?或者说怎么能得到菩提果呢?因此应当发起以下的誓愿。

唯愿我身同虚空,心齐法界,尽众生界,我以身业恭敬供养礼拜、迎送来去、运度令尽。又我以口业赞叹说法,皆受我化,言下得道者令尽。又我以意业入定观察,分身法界,应机而度,无一不尽。我发此愿,运运增长;犹如虚空,无处不遍;行流无尽,彻穷后际;身无疲倦,心无厌足。

唯愿我身体等同虚空界,心齐于法界。换言之,就是心量等同虚空法界。穷尽一切众生界,我都以身业恭敬供养礼拜,迎来送去,把所有的众生都运送度脱到菩提果地,无一剩余。而且我以口业赞叹、说法,使得众生都受我教化,言下就能得道,誓愿度尽众生成佛为止。而且我以意业入定观察,在法界中分化无数身,普应众生的根机而作度脱,一直到度尽众生界为止。我发这样普度的大愿,不断地运转、增长,愿心如同虚空般,无处不遍及;我的利生之行一直相续不断,到尽未来际为止,身体无有疲倦,心里无有厌足。这就是所谓的菩提心。

又言“菩提”者,即是佛果之名。又言“心”者,即是众生能求之心。故云“发菩提心”也。

上面是就利他分而说,这里是就上求佛果来讲。“菩提”是佛果的名称,“心”是众生能求的心。以发了求大菩提果的心,叫做“发菩提心”。

二、言“深信因果”者,谓深信世间出世间苦乐因果。若作苦因,即感苦果;若作乐因,即感乐果。如似蜡印印泥,印坏文成,不得疑也。

(二)“深信因果”,是指深信世间和出世间的苦乐因果法则。如果做了苦因,一定感苦果;如果做了乐因,也一定感乐果。就像用蜡印印泥,当蜡印坏的时候,就有相应的印文出现。也就是造了相应的因,必然感得相应的果,无可怀疑。因果律丝毫不错乱。

三、言“读诵大乘”者,此明经教,喻之如镜。数读数寻,开发智慧。若智慧眼开,即能厌苦欣乐涅槃等也。

(三)“读诵大乘”,这是说明经教犹如明镜,数数地读诵、思维、熏习,就能开发智慧。如果智慧眼打开了,就能明白苦乐的自性,对于苦发厌离,对于乐起欣乐。而且知道涅槃是诸苦永寂、诸乐圆成的究竟境地,也因此会求证涅槃等等。这都是透过读诵大乘开启慧眼,才能够明白自己生命的道路。因此会一心厌苦欣乐,一心希求净土涅槃之乐。

四、言“劝进行者”者,此明苦法如毒、恶法如刀,流转三有,损害众生。今既善如明镜、法如甘露,镜即照正道以归真,甘露即注法雨而无竭。欲使含灵受润、等会法流,为此因缘,故须相劝。

(四)“劝进行者”,就是见到众生流转的苦相:在三有中感受各种苦法,就像服了毒那样;又在起各种恶法,就像拿刀自损那样。众生一直都在苦法、恶法当中不自在地流转三界,无明、惑业的力量一直在损恼众生。

现在既然自身已经获得如同明镜、甘露般的善法,有明镜就能彻照正道,使众生回归真如;有甘露就能倾注法雨,无穷竭地利益众生的心。为了使一切有佛性的众生都受到法水的滋润,平等地契合正法而离妄归真、离苦得乐,为了这个缘故,所以劝导行者修行法道。

言“如此三事”已下,总结成上行也。

“如此三事”以下,总的成立上面三种净业三福的修行。

五、从“佛告韦提”下,至“正因”已来,明其引圣励凡。但能决定注心,必往无疑。

五、从“佛告韦提”到“正因”之间,这是引圣励凡,也就是说明这是三世诸佛的净业正因,一切佛都是循着这样修行而成就净业、得成佛果的,也就是要行持世福、戒福、大乘福等。这样策励凡夫随学诸佛修持净业三福。只要能一心专注地修持三福,必定往生,无有怀疑。

上来虽有五句不同,广明散善显行缘竟。

上面虽然说了五句,总的说明了散善显行的因缘。“散善显行”,就是在散善方面显明了修持往生的行门——所谓的净业三福。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如来今者,为未来世一切众生,为烦恼贼之所害者,说清净业。善哉!韦提希,快问此事。阿难!汝当受持,广为多众宣说佛语。如来今者,教韦提希及未来世一切众生,观于西方极乐世界。以佛力故,当得见彼清净国土,如执明镜自见面像。见彼国土极妙乐事,心欢喜故,应时即得无生法忍。】

这里佛特告阿难和韦提希:“你们要谛听谛听如来的教导,而且要好好地思维忆念。如来现在是为了未来世的一切众生、那些被烦恼贼所伤害的人,宣说净业的法门。善哉!韦提希,你问这样的大事,快悦佛心。阿难,你应当受持这部大法,广泛地为很多众生宣说佛语的教诲。如来现在是教导韦提希以及未来世的一切众生,观修西方极乐世界。由于佛力加被的缘故,就能够见到清净国土。就像拿着明镜见到自己的面相那般清楚。当见到彼国极其微妙快乐的事相时,心生欢喜的缘故,当时就能得到无生法忍。”

【佛告韦提希:汝是凡夫,心想羸劣,未得天眼,不能远观。诸佛如来有异方便,令汝得见。时韦提希白佛言:世尊!如我今者,以佛力故,见彼国土;若佛灭后,诸众生等,浊恶不善,五苦所逼,云何当见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佛告诉韦提希:“你是凡夫,心想的力量很微弱,没有得到天眼,不能观到远方的事物。诸佛如来有特异方便,能加被使你见到。”当时韦提希对佛说:“世尊,像我今天是由于佛力的缘故,见到了西方国土;如果佛灭度后,诸众生等处在浊恶不善的时期,被五苦所逼恼,他们怎么才能见到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呢?”

这时候,韦提希就请示未来世众生见知西方净土的修行方法,这也就启开了后面佛宣说十三观门的序幕。

七、就定善示观缘中,即有其七:

第七、在定善开示观行的因缘当中,有七个内容:

一、从“佛告阿难”下,至“清净业”已来,正明敕听许说。此明韦提前请愿生极乐,又请得生之行,如来已许。今就此文,正欲开显正受之方便。此乃因缘极要,利益处深,旷劫希闻,如今始说。为斯义故,致使如来总命二人。

一、“佛告阿难”到“清净业”之间,这是世尊答应宣说,敕令阿难和韦提希善自听闻。

这是说,之前韦提希启白佛,愿生极乐世界,又请问佛得生极乐世界的修行,佛已经许可宣说。现在这一段文是正式要开显得到正受的方便。所谓“正受”,就是心与净土圣境相应。这是极其重要的因缘,利益极深极广,旷劫以来也难以听到,在今天因缘成熟时才开始宣演。因为有极深大义的缘故,致使如来总的咐嘱阿难和韦提两人。

言“告阿难”者,我今欲开说净土之门,汝好传持莫令遗失。言“告韦提”者,汝是请法之人,我今欲说,汝好审听,思量谛受,莫令错失。言“为未来世一切众生”者,但如来临化,偏为常没众生,今既等布慈云,望欲普沾来润。

说到“告阿难”,这是佛告诉阿难:我现在要开演宣说净土妙门,你要好好传持,不要使法教遗失。说到“告韦提”,佛是说:因为你是请法的人,我现在要宣说了,你要好好细心倾听,而且对于我所说的法义思量以及用最真实的心来谛受,不要使所传的法有错谬和丢失。所谓“为未来世一切众生”,这是如来要宣化时,特意为着长时陷溺苦海的众生,现在既然平等地要以慈悲心说法,希望法雨普遍地滋润到未来世一切众生。

言“为烦恼贼害”者,此明凡夫障重,妄爱迷深,不谓三恶火坑暗在人之足下。随缘起行,拟作进道资粮,何期六贼知闻,竞来侵夺。今既失此法财,何得无忧苦也?

“为烦恼贼害”,这是说明凡夫有很深的障碍,都陷在虚妄的爱著、很深的迷惑当中,都不知道有三恶趣的火坑潜藏在人的脚下。那么在人生中,随缘起了各种修行,准备作为进道的资粮,哪里晓得有眼耳鼻舌身意的六贼在这时竞相来侵夺、损害。这就是为烦恼贼所害。因为烦恼能够制造衰损,丧失功德法财,因此称为“贼”。像这样,在稍有善根,想发心进道的时候,中间又被烦恼贼伤害,失掉了法财,哪里会没有忧苦呢?

这就说明凡夫修道的困难。作为一个凡夫,要发心求道的时候,就会出现障碍重重的情况,会出现各种烦恼障、业障、报障等等。因此,需要有一种疾速清净业障的大力量的方法。

言“说清净业”者,此明如来以见众生罪故,为说忏悔之方,欲令相续断除,毕竟永令清净。又言“清净”者,依下观门专心念佛,注想西方,念念罪除,故清净也。

所谓的“说清净业”,这是说明如来见到众生罪业深重的缘故,为其宣说忏悔的方法,要使得他们断除恶业相续,毕竟永得清净。又所谓的“清净”,就是依止下面的观门专心念佛,一心注想西方,念念中除灭多劫重罪,所以说清净。

二、从“善哉”已下,正明夫人问当圣意。

二、从“善哉”以下一句,说明夫人的请问称合佛心。因此说到“善哉”,表示相合佛度生的慈悲心。

三、从“阿难,汝当受持”下,至“宣说佛语”已来,正明劝持、劝说,此法深要,好须流布。此明如来前则总告令安心听受,此文则别敕阿难受持勿忘,广多人处为说流行。

三、从“阿难,汝当受持”到“宣说佛语”之间,这是劝导阿难持受本法、宣说此法,这个法甚深切要,要好好地流通广布。这是说明如来前面是总的告诉两人安心听受,这一句是特别敕令阿难要受持佛语不要忘掉,在人群里广泛地宣说流布。

言“佛语”者,此明如来旷劫已除口过,随有言说,一切闻者自然生信。

“佛语”,是说如来旷劫以来除掉口过,无论有什么言说,一切闻者听了都自然生信心。

四、从“如来今者”下,至“得无生忍”已来,正明劝修得益之相。

四、从“如来今者”到“得无生忍”之间,这是如来以修持本法得利益的状况来劝导大众修持。

此明如来欲为夫人及未来等,显观方便,注想西方,舍厌娑婆,贪欣极乐。

这是说明如来想为夫人以及未来世的众生等,显示观行的方便,令他们能够一心专注观想西方圣境,厌舍娑婆、欣求极乐。

言“以佛力故”已下,此明众生业障,触目生盲。指掌谓远他方,隔竹箦即逾之千里,岂况凡夫分外、诸佛境内窥寻?自非圣力冥加,彼国何由得睹?

“以佛力故”以下的句子,是为了显示众生原本业障深重,触处都如同生盲般。在指掌处的范围里,都认为是遥远的他方,隔着一层竹席,就好像在千里之外一样看不到,何况是凡夫分外、诸佛境界中的事物,怎么能探测到?如果不是佛力冥冥中加被,哪里能暏见遥远十万亿刹之外极乐世界庄严的妙相?因此显示了这是得佛力加被的缘故,能使这个圣境如在目前。

言“如执明镜,自见面像”已下,此明夫人及众生等,入观住心,凝神不舍,心境相应,悉皆显现。当境现时,如似镜中见物无异也。

“如执明镜自见面像”以下,这是说明夫人和众生等入于观中,一心安住,心神凝聚不断绝,到了心境相应时,一切净土的境相都能显现。当境相显现时,就好像在明镜里看到物件那样清晰。

言“心欢喜故得忍”者,此明阿弥陀佛国清净光明,忽现眼前,何胜踊跃!因兹喜故,即得无生之忍,亦名喜忍,亦名悟忍,亦名信忍。此乃玄谈,未标得处,欲令夫人等悕心此益,勇猛专精,心想见时,方应悟忍。此多是十信中忍,非解行已上忍也。

“心欢喜故得忍”一句,这是说明阿弥陀佛国土的清净光明忽然现在眼前的时候,那是何等踊跃。因为欢喜的缘故,就得到无生忍,也叫做喜忍、悟忍、信忍。这只是事先做一个预告,没有标明具体得忍的时处,目的就是想让夫人等发起希求这种利益的心,为着这个目标而勇猛精进,一心专注地努力,到了心真正见净土的时候,才是得到悟忍。而且这多是十信中的忍位,而不是解、行以上的忍。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