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经四帖疏讲记 12

观经四帖疏讲记 12

00:00
32:39

观经四帖疏讲记11

善导大师 撰著

智圆法师 讲解



三、从“今向世尊”下,至“忏悔”已来,正明夫人以净土妙处,非善不生,恐有余愆障不得往,是以求哀更须忏悔。

三、从“今向世尊”到“忏悔”之间,这是说夫人认为净土是极其胜妙之处,没有善心是不能往生的,恐怕自身还有各种罪业障碍往生,所以哀求再次忏悔。

四、从“唯愿佛日”下,至“清净业处”已来,正明夫人通请去行。此明夫人上即通请生处,今即通请得生之行。

四、从“唯愿佛日”到“清净业处”之间,这是说明夫人通请去无忧恼净土的行门或者修行方法。夫人在上面已经通请指示无忧恼生处以后,现在又通请得生净土的妙行。“通”就是总的说,不是指特别某一刹土。

言“佛日”者,法喻双标也。譬如日出,众暗尽除,佛智辉光,无明之夜自朗。

“佛日”,这是法和譬喻结合的名词。就好像日轮出现,就能消尽黑暗,佛的智慧光明出现,就使无明暗夜自然明朗。

言“教我观于清净业处”者,正明既能厌秽欣净,若为安心注想得生清净处也?

“教我观于清净业处”,就是说我已经能厌舍娑婆秽土,欣求无忧恼净土,怎样安心专注观想而得生清净处呢?

五、从“尔时世尊放眉间光”下,至“令韦提见”已来,正明世尊广现净土,酬前通请。

五、从“尔时世尊放眉间光”到“令韦提见”之间,这是说明当时世尊显现了很多净土,来回应前面的通请。

此明世尊以见夫人广求净土,即放眉间光照十方国。以光摄国,还来顶上化作金台,如须弥山,如之言似,似须弥山,此山腰细上阔。所有佛国并于中现,种种不同,庄严有异。佛神力故,了了分明,加被韦提尽皆得见。

这是说明当时世尊见到夫人广求无忧恼净土,当即放出眉间的光明,普照十方国土。当时光明摄持了诸多国土,再回到头顶上化成了一座金台,像须弥山的形状。也就是像须弥山那样,腰部细、上边广阔那样的形相。所有的佛国都在金台里显现,有各种各样不同的庄严相。以佛神力加被的缘故,都了了分明地现在眼前,使得韦提希全部现见。

问曰:韦提上请为我广说无忧之处,佛今何故不为广说,乃为金台普现者,有何意也?

问:韦提上面的祈请是为我广说无忧恼处的情况,为何佛现在不给她广大地宣说,而在金台里普遍显现,这有什么用意?

答曰:此彰如来意密也。然韦提发言致请,即是广开净土之门。若为之总说,恐彼不见,心犹致惑,是以一一显现,对彼眼前,信彼所须,随心自选。

回答:这是彰明如来的内心秘密。韦提希发言祈请,就是广开净土的妙门。如果给她总说,恐怕她没见到,心里还会疑惑,所以就一一现量显现在她眼前,使她信受她所要的,随着她的心自己做选择。

六、从“时韦提白佛”下,至“皆有光明”已来,正明夫人总领所现,感荷佛恩。此明夫人总见十方佛国,并悉精华,欲比极乐庄严,全非比况,故下云“我今乐生极乐世界”也。

六、从“时韦提白佛”到“皆有光明”之间,这是说明夫人总的领受或者见到了显现的诸佛国土,感戴佛的恩德。这里夫人总的见到了十方佛国都是精华微妙,但是比起极乐世界的庄严,根本无从比拟,所以下面说“我今乐欲往生极乐世界”。

问曰:十方诸佛断惑无殊,行毕果圆亦应无二。何以一种净土即有斯优劣也?

问:十方诸佛在断惑上没有差别,而且他们都圆满了菩提行而成就了圆满的果位,这也应当是不二的。为什么同样是净土却有这样优劣的差别呢?

答曰:佛是法王,神通自在,优之与劣,非凡惑所知。隐显随机,望存化益。或可故隐彼之优,独显西方为胜。

回答:佛是法王,神通自在,至于优劣的差别,本不是我们的凡夫迷惑之心所能知道的。况且在这个示现上,是隐藏还是显露,完全是随机而做,唯一是想让所化得到利益。或许可以特意隐藏彼土的优点,独独显示西方为殊胜。

七、从“我今乐生极乐”已下,正明夫人别选所求。

七、从“我今乐生极乐”以下,说明夫人在十方佛国里特别选取了自己的所求。

此明弥陀本因四十八愿,愿愿皆发增上胜因,依因起于胜行,依行感于胜果,依果感成胜报,依报感成极乐,依乐显通悲化,依于悲化显开智慧之门。

这是说明弥陀本国——极乐世界,原本因于四十八大愿,每一愿都发起增上的胜因,依于殊胜的因而起殊胜的行,依于殊胜的行而感殊胜的果,依于殊胜的果而感殊胜的报,依于殊胜的报而总的显现了刹土的极乐境界,依于极乐境界显示通于无量大悲的应化,依于大悲教化而开出了智慧度生的门径。

然悲心无尽,智亦无穷。悲智双行即广开甘露,因兹法润,普摄群生也。

然而悲心是无有边际的,智慧也无有穷竭。这样以悲智双行,也就广开了甘露法门,因此法雨普润,摄受无数种的众生。

诸余经典劝处弥多,众圣齐心皆同指赞。有此因缘,致使如来密遣夫人别选也。

其他的经典劝化众生往生西方之处非常多,而且众多的诸佛菩萨共同一心指示赞叹西方净土。由于这个因缘,使得如来秘密地让夫人在佛土当中特别地选择了极乐净土。

八、从“唯愿世尊”已下,正明夫人请求别行。此明韦提既选得生处,还修别行,励己注心,必望往益。

八、从“唯愿世尊”以下,这是说明夫人请求特别往生西方的行门。这里夫人已经选定了往生处,接下来想修特别的往生行,策励自己倾心专注,期望得到决定往生的利益。

言“教我思惟”者,即是定前方便,思想忆念彼国依正二报种种庄严也。言“教我正受”者,此明因前思想渐渐微细,觉想俱亡,唯有定心与前境合,名为正受。

“教我思维”,这是指定前的方便,思维忆念彼西方依正二报的种种庄严。“教我正受”,是说因为前面的思想渐渐趣于微细,觉和想都消失了,只有定心和前面的观境相合,这种情况叫做“正受”。所以,修观包括前面的思维和后面的正受这样的前后次第。

此中略已料简,至下观门,更当广辩,应知。

这里简略地做了解释。对此,在下面讲定善观门的经文里会详细辨明。

上来虽有八句不同,广明欣净缘竟。

上面虽然说了不同的八句,总的显明了欣净的因缘。

【尔时世尊,即便微笑,有五色光从佛口出,一一光照频婆娑罗王顶。尔时大王虽在幽闭,心眼无障,遥见世尊,头面作礼。自然增进,成阿那含。】

正当韦提希请求如何思维、如何正受的时候,世尊当即微笑,有五色光从佛的口中发出,一一光都照着频婆娑罗王的头顶。尔时大王虽然在幽闭之处,顿时开发了心眼,没有障碍,在遥远处见到了世尊,他当时就头面作礼,自然得到增进,成就了阿那含三果。

【尔时世尊告韦提希:汝今知不?阿弥陀佛去此不远。汝当系念,谛观彼国净业成者。我今为汝广说众譬,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

当时世尊告诉韦提希:“你现在知道吗?阿弥陀佛离这里不远。你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国成就净业。我现在为你广说众多譬喻,也让未来世的一切凡夫想修净业的人,得生西方极乐世界。”

【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佛告韦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欲生彼国,要修三种福: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三种事称为净业。”佛告诉韦提希:“你现在知道吗?这三种业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的净业正因。”

六、就散善显行缘中,即有其五:一、从“尔时世尊即便微笑”下至“成那含”已来,正明光益父王。

第六、在散善显行的因缘中,有五个部分。“散善显行”,就是显示散善的行门。

一、从“尔时世尊即便微笑”到“成那含”之间,这是说明佛以光明利益频婆娑罗王。

此明如来以见夫人愿生极乐,更请得生之行,称佛本心,又显弥陀愿意。因斯二请,广开净土之门,非直韦提得去,有识闻之皆往。有斯益故,所以如来微笑也。

这是说明如来见到夫人至心愿生西方净土,而且请求得生西方的行门,这就称合了本师释迦佛度生的本心,又能显明弥陀大悲普度的愿意。因为这两个祈请,能够广开净土之门,不但是韦提因此能得生净土,凡是有识之士听闻以后都能往生。有这种大利益的缘故,所以如来显示微笑。

言“有五色光从佛口出”者,此明一切诸佛心口常威仪法尔,凡所出光必有利益。

“有五色光从佛口出”,这是显明一切诸佛心口恒常具足威仪,法尔如是,凡是如来放光,必定有所利益。

言“一一光照频婆顶”者,正明口光不照余方,唯照王顶。然佛光随身出处,必皆有益。佛足下放光,即照益地狱道;若光从膝出,照益畜生道;若光从阴藏出,照益鬼神道;若光从脐出,照益修罗道;光从心出,照益于人道;若光从口出,照益二乘之人;若光从眉间出,照益大乘人。今明此光从口出,直照王顶者,即授其小果。若光从眉间出,即从佛顶入者,即授菩萨记也。如斯义者,广多无量,不可具述。

“一一光照频婆顶”,这是说明佛口现出的光明没有照到余处,唯一照着国王的头顶。佛光随着身体不同部位出现,一定有相应的利益。佛足下放光,是光照地狱道而作饶益;光明从膝盖中出,是光明饶益畜生道;光明从阴藏出,是光明饶益鬼神道;光明从脐部出,是光明饶益修罗道;光明从心间出,是照耀饶益人道;光明从口中出,是照耀饶益二乘人;光明从眉间出,是照耀饶益大乘人。现在光明从口出,直接照到国王的头顶,这是为他授记得小乘果。如果光明从眉间出,又从佛顶没入,那是授菩萨记莂。像这样有极多无量的含义,无法一一详述。

言“尔时大王虽在幽闭”已下,正明父王蒙光照顶,心眼得开,障隔虽多,自然相见。斯乃因光见佛,非意所期,致敬归依,即超证第三之果。

“尔时大王虽在幽闭”以下,这是说明父王蒙佛光照耀头顶,顿时心眼开发,虽然有很多障隔,但是能够无碍地见到佛。这样因为光明而见佛,心里大出意外,因此恭敬顶礼,生起很猛利的皈依,顿时超胜,证第三圣果。

二、从“尔时世尊”下,至“广说众譬”已来,正明答前夫人别选所求之行。

二、从“尔时世尊”到“广说众譬”之间,这是阐明答复前面夫人特别选取求生西方的行门。

此明如来从上耆阇没、王宫出,讫至此文,世尊默然而坐,总未言说。但中间夫人忏悔、请问,放光现国等,乃是阿难从佛王宫见此因缘,事了还山,传向耆阇大众,说如上事,始有此文。亦非是余时佛语也,应知。

要知道,如来上来从耆阇崛山隐没,从王宫涌出,一直到这里,世尊默然端坐,从没有言说。而这期间夫人忏悔请问,佛放光明,在光台中现出十方净国等,诸如此类的情况,都是阿难跟随佛在王宫,见到这些因缘,事情完毕,回到耆阇崛山,转告耆阇崛山的大众,说了如上的事迹,才留下这些经文。这也不是其他时,佛口对僧众宣说的,应当如是了知。

言“尔时世尊告韦提”已下,正明告命,许说也。

“尔时世尊告韦提”以下,这是说明世尊正式告诉,答应为她宣说。

言“阿弥陀佛不远”者,正明标境以住心,即有其三:一、明分齐不远,从此超过十万亿刹即是弥陀之国;二、明道里虽遥,去时一念即到;三、明韦提等及未来有缘众生注心观念,定境相应,行人自然常见。有斯三义,故云不远也。

佛说到“阿弥陀佛不远”,这是标明境界,让众生系心彼国。这有三层含义:(一)说明分齐不远,就是空间的距离不远,因为从此方超过十万亿刹土就是弥陀国的所在;(二)说明距离虽然遥远,但去的时候一念就到,所以说不远;(三)说明韦提等以及未来的有缘者在注心观念,定境相应的时候,行人自然常见,就在眼前,因此不远。有这样三种含义,所以说不远。

言“汝当系念”已下,正明凡惑障深,心多散动,若不顿舍攀缘,净境无由得现。此即正教安心住行。若依此法,名为净业成也。

“汝当系念谛观彼国净业成者”这一句,这是说明凡夫烦恼业障深重,心常时散乱妄动,如果不能顿时舍弃攀缘,净境无由显现。这就是教导行者要安下心来住在观行当中。如果依照此法修成功了,就叫净业成就。

言“我今为汝”已下,此明机缘未具,不可偏说定门。佛更观机,自开三福之行。

“我今为汝”以下,是说明如果不具机缘,就不能特别只说定门。因为法不对机不得利益,所以佛再度观机,自己开示三福妙行。换句话说,前面是应韦提希的请求,如何思维如何正受,因此佛宣说观法。韦提希没有请求宣说散善的行门,这是佛观机后为了普遍利益众生而自己宣说的。

三、从“亦令未来世”下,至“极乐国土”已来,正明举机劝修得益。此明夫人所请利益弥深,及未来回心皆到。

三、从“亦令未来世”到“极乐国土”之间,这是举所化机劝导众生修持净业,得到往生利益。这里显明了夫人请法的利益极深,未来的众生只要回转心来趣向西方,都能生入净土。

夫人请法利益弥深,是指应着韦提希的祈请,世尊宣说了十六观经定善、散善两门,这使未来世的一切凡夫,凡是想修净业的人都能够生到西方,所以说利益非常深。

“回心皆到”,这也是讲众生只要有信愿,一心投向西方,就都能往生,这表明西方净土确实是普度法门。因此经中说到“未来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这就是每个人都有希望成就的法门。

四、从“欲生彼国者”下,至“名为净业”已来,正明劝修三福之行。

四、从“欲生彼国者”到“名为净业”之间,这是劝修三福之行。

此明一切众生,机有二种:一者定,二者散。若依定行,即摄生不尽,是以如来方便显开三福,以应散动根机。言“欲生彼国”者,标指所归也。

这是说明众生有两种机:(一)定机,(二)散机。如果只依定善而行,那就不能摄尽众生,所以如来方便显示、开导三福来普应散动根机。因此下面所说的净业三福,都是属于散动根机所行。因为在心无法一心住定的时候,就要这样修习各种福德来资助往生。说“欲生彼国”,这是标明所归之处——西方佛国。

言“当修三福”者,总标行门也。云何名三?一者下,即有其四:

“当修三福”,是总的标明往生的行门。有哪三种福呢?第一种含摄四种行: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以下依次解释。

一、言“孝养父母”者,此明一切凡夫,皆藉缘而生。云何藉缘?或有化生、或有湿生、或有卵生、或有胎生,此四生中各各复有四生,如经广说。但是相因而生,即有父母。既有父母,即有大恩。

(一)孝养父母,这是说明一切凡夫不可能独自生,都要借助因缘生。怎么借助因缘呢?有的是化生,有的是湿生,也有卵生或者胎生。在这四生当中,每一种又有四生,就像经中广说般。只要是借托助缘而生,就有父母。既然有父母,就有生身的大恩德。

若无父者,能生之因即缺;若无母者,所生之缘即乖;若二人俱无,即失托生之地。要须父母缘具,方有受身之处。既欲受身,以自业识为内因,以父母精血为外缘,因缘和合故有此身。以斯义故,父母恩重。

如果没有父亲,就缺少了能生的因;如果没有母亲,就缺少了助生的缘;如果父母都没有,那就没有托生之地。一定要父母助缘具备,才有受身之处。既然自己想受一个身体,以自己的业识作为内因,以父精母血为外缘,因缘和合所以有这个身体。以这个含义,父母生身的恩德极重。没有父母就不可能有受生之处,所以要自己的业识加上父精母血的物质条件和合起来,才能够成就这个身体。由于父母有给予身体的恩德,所以恩德极重。

下面再讲母亲孕育、抚养的恩德。

母怀胎已,经于十月,行住坐卧常生苦恼,复忧产时死难。若生已,经于三年,恒常眠屎卧尿,床被衣服皆亦不净。及其长大,爱妇亲儿,于父母处反生憎嫉,不行恩孝者,即与畜生无异也。

母亲怀胎以后,要经过十个月,行住坐卧常常苦恼,而且忧心难产会死去。好不容易生下来了,在三年里喂奶、长养,婴儿拉屎撒尿的时候,母亲就把婴儿推到干净地,自己常常睡在屎尿处,床被、衣服都不干净。等到长大了,儿子却喜爱媳妇,亲近自己的儿子,对于父母反生厌恶、嫉恨,不行孝养报答父母,这就跟畜生没有差别。

又父母者,世间福田之极也。佛者,即是出世福田之极也。

再者,父母是世间最大的福田,佛是出世间最大的福田。下面看看佛是怎么说父母恩重的。这里说一则公案,通过比较显示父母的恩德极大。

然佛在世时,遇值时年饥俭,人皆饿死,白骨纵横。诸比丘等乞食难得。于时世尊待比丘等去后,独自入城乞食。从旦至中,门门唤乞,无与食者,佛还空钵而归。明日复去,又还不得,后日复去,又亦不得。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年遇到饥馑荒年,很多人都饿死了,白骨纵横在地。比丘们乞食很难得到。当时世尊等到比丘们都去了以后,独自进城乞食。从早上到中午挨家挨户地求乞,没有人给食物,佛就空钵返回。第二天又去,还是乞讨不得。第三天再去,也一样空手而返。

忽有一比丘道逢见佛,颜色异常,似有饥相。即问佛言:“世尊!今已食竟耶?”

后来有一位比丘在道上遇到佛,见到佛面色不同平常,好像有饥饿的相,就问佛:“世尊,您已经吃过了吗?”

佛言:“比丘!我经三日已来,乞食不得一匙。我今饥虚,无力能共汝语。”

佛说:“比丘,我三天以来乞食没得到一勺食物。我现在饥饿虚弱,没有力气跟你说话。”

比丘闻佛语已,悲泪不能自胜,即自念言:佛是无上福田,众生覆护。我此三衣卖却,买取一钵饭,奉上于佛,今正是时也。作是念已,即买得一钵饭,急将上佛。

比丘听到佛这样说,伤心得泪水止不住地流,自己就想:佛是无上的福田,众生的护佑者。我把三衣卖掉,买一钵饭来奉养如来,现在正是时候。他这样想了之后,就买了一钵饭,急忙供养给佛。

佛知而故问言:“比丘!时年饥俭,人皆饿死。汝今何处得此一钵纯色饭来?”比丘如前具白世尊。

佛明知故问,说:“比丘,现在是荒年饥馑的时候,人都饿死了,你从哪里得到这一钵纯色的米饭?”比丘就把前面的情况具体向佛述说。

佛又言:“比丘!三衣者,即是三世诸佛之幢相。此衣因缘极尊、极重、极恩,汝今易得此饭与我者,大领汝好心,我不消此饭也。”

佛又说:“比丘,三衣是三世诸佛的幢相,这衣服的因缘极尊、极重、极有恩德。你现在拿它换来这碗饭给我,我领了你的好心,我不能消受这碗饭。”

比丘重白佛言:“佛是三界福田,圣中之极,尚言不消者,除佛已外谁能消耶?”

比丘又对佛说:“佛是三界福田,是无上的圣人,尚且说不能消受,除佛以外还有谁能消受呢?”

佛言:“比丘!汝有父母已不?”答言:“有。”“汝将供养父母去。”比丘言:“佛尚云不消,我父母岂能消也?”佛言:“得消。何以故?父母能生汝身,于汝有大重恩,为此得消。”

佛说:“比丘,你父母还健在吗?”他回答:“还健在。”“你可以供养父母去。”比丘说:“佛都说不能消受,我父母哪里能消受?”佛说:“能消的。什么缘故呢?父母生了你的身体,对你有深重的恩德,因此能消受。”

佛又问:“比丘!汝父母有信佛心不?”比丘言:“都无信心。”佛言:“今有信心。见汝与饭,大生欢喜,因此即发信心。先教受三归依,即能消此饭也。”时比丘既受佛教,愍仰而去。以此义故,大须孝养父母。

佛又说:“比丘,你父母对佛有信心吗?”比丘说:“都没信心。”佛说:“现在会有信心的。见你供养他们饭,他们生了大欢喜心,因此就会发起信心。你先教他们受三皈依,就能够消受这碗饭。”当时比丘受了佛的教令,愍念敬仰而去。从这段因缘就知道,要特别孝养父母。

又佛母摩耶生佛,经七日已即死,生忉利天。佛后成道,至四月十五日,即向忉利天一夏为母说法,为报十月怀胎之恩。佛尚自酬恩孝养父母,何况凡夫而不孝养?故知父母恩深极重也。

而且佛母摩耶夫人生了佛,过了七天就去世生到忉利天。后来佛成道,到了四月十五日,就上了忉利天在一夏期间为母亲说法,报答十月怀胎的恩德。佛尚且酬恩孝养父母,何况我们凡夫,哪里能不孝养呢?所以说父母恩德极为深重。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