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19|为什么内向和拙于社交的人抗打击能力更强?

问答19|为什么内向和拙于社交的人抗打击能力更强?

00:00
10:32

本讲要点

1、自尊和自强一定是对立的吗?

2、现实版的sheldon交朋友流程图;

3、女性的“宜人性”远大于男性不是先天差异吗?

4、什么是剧烈世界理论?


本讲精华内容

我们过去这段时间讲完了两本书《人生十二法则》和《拙于社交》。在这两本书的节目留言区里,大家讨论得非常热烈,涌现出很多很有价值的留言。今天这期问答,我们就围绕这两本书的留言展开。


《人生十二法则》这本书,我们是围绕着自尊和自强这一对概念展开讨论的。这一对概念,引起了很多讨论。


我们的听众陈公仔_iw、小胖子_5i劳震宇_羊城网木木_易art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一个思考,那就是:自尊和自强一定是对立的吗,教育是不是应该在两者之间取一个平衡才对呢?


比如,听众劳震宇_羊城网的留言说:


这个世界的竞争确实残酷,但不等于每时每刻都要绷紧神经与别人战斗,除却名与利,这个世界一样有很多事物值得追求,何况一时一事竞争输了,不见得自己就是弱者、不争气,放好心态,才能获得长远的成功。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思考是这样的:


我觉得自尊和自强的关系能从两个角度来概括。


首先,自强这个词里其实包含着自尊的意思,如果一遇失败就消沉,就自卑,那恰恰是自恋的另一面。自强里既应该有力争上游的冲劲,也应该有不屈不挠的韧劲,两个合起来,就是自强。


而另一个角度,我们的听众龟速Ting_mu概括的很好,ta说:“建立在自强基础上的自尊才是可靠的。”


节目里乔丹·彼得森的态度、《意志力》那本书里鲍迈斯特的态度,其实都可以用这句话来概括。并不是说自强和自尊是矛盾的,而是说,自尊应该是靠行动和表现争取来的。自强也不是说就不表扬和鼓励孩子了,而是说要按照孩子的具体表现来表扬。表扬和表现之间必须挂钩。


另外,安身立命的工作和精神角落中的兴趣,的确是人生的两面。节目里说的自强,其实针对的是安身立命的那一面,所以其实也没有否认人生有完全不竞争的那一面。


人生里不竞争的那一面,非常重要。像我自己算是个文艺中年吧,我每次看到豆瓣的那个品牌宣传片,叫《我们的精神角落》,我都能看哭。我觉得拥有一片纯粹由自己的志趣填充的精神角落是特别宝贵的。


这个宣传片的链接我放在下面,大家有兴趣可以找来看:

http://www.iqiyi.com/w_19rsyizeed.html


在《人生十二法则》那两期节目的最后,我们落脚在了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我们最后提出一个疑问,到底是完全凭着孩子自己的兴趣去学习、去选择未来从事的工作,还是应该在兴趣之外还有别的考虑呢?


听众海棠开雨亭z的留言说:怎么做选择,应该是由孩子自己来做决定,父母的责任是让孩子小的时候接触更多东西,努力找到感兴趣的领域再继续深入学习,至于长大一点之后选择哪条道路,比如要不要努力考名校,那时孩子已经有了自己做决定的能力,父母应该尊重他们的决定。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思考是这样的:其实像乔丹·彼得森这样的保守派强调的是「自己为自己的选择负责」,选择可以有很多种,没有对错。


但选好之后,得自己承担后果。比如说,如果孩子选择一个特别冷门的兴趣,家长的确是应该尊重它,但也必须跟孩子一起想明白,这个选择未来可能面临的各种困难和代价,做了这个选择之后,那就不要贪图另一个选择的那些好处,你不能哪边的好处都沾。


比如孩子要当画家,这没有问题,但得做好思想准备:大部分画家是连生计都有问题的,未来如果遇到这种情况,那你不能怨天尤人,你到时候不能抱怨说国家对艺术不够重视。


接下来是乔丹彼得森有一些关于性别差异方面的言论,这方面也引起了大家的讨论。


听众八字多肉五行缺瘦问:女性的“宜人性”远大于男性,会不会不是什么先天的差异,而是几千年父权社会的价值观长期以来造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这是个非常好的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否。


2008年有一项横跨50多个国家的跨文化研究发现,越是平等主义(女性越少受压迫)的国家和文化里,男女在人格上的差异就越大(包括宜人性在内),反而是压迫越多的地方,差异越小。


这可能是因为,对女性歧视和压迫越多的地方,适合女性施展他们个性的场合就越少,女性要力争上游,就只能从事一些男性化的工作、按男人那一套来才能生存得更好,因此她们在人格上也被塑造得更接近男性。


所以,对女性的压迫看来不但不是塑造了类似宜人性这样的女性特征,反而是压制了它。


这个研究的链接我放在下面,大家有兴趣可以去找来看:

Schmitt, D. P., Realo, A.,Voracek, M., & Allik, J. (2008). Why can't a man be more like a woman? Sexdifferences in 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 across 55 cultures. Journal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4(1),168.


下面来讨论《拙于社交》那本书下面的留言。


我们在《拙于社交》的第一期里提到了不善社交的四种情况:内向、社交焦虑、包括自恋、反社会和精神变态在内的人格倾向以及自闭倾向的拙于社交。


很多小伙伴留言纷纷表示,对四种情况中的某一两种非常有共鸣。听完之后发觉自己完全可以对号入座。


其中,反社会人格这种人格倾向被大家讨论得很多。


听众今天日食留言说:有点儿不喜欢反社会人格这个词,感觉会被不安好心的人滥用。一旦被定义成反社会人格,那是不是就可能会被社会抛弃呢?


这个观点,我举双手双脚赞成。我也特别不喜欢反社会人格这个词。尤其是我自己还很有一点反社会人格的倾向。这种特质其实挺普遍的,而且绝大多数情况下也无害,甚至有些情况下还有些优势。可一用这么个负面的词来形容,人家一听就有变态杀人狂的感觉,那肯定害怕啊。


如果我们这种反社会人格的人一旦被贴上这么负面的标签,就很不公平啊。我是反社会人格,但你看,我写这么多影评,这么多科普文章,我对这个社会其实挺友善、贡献也挺多啊,凭什么说我是反社会。


顺便说一句,关于反社会人格和跟它有关联的精神变态这些话题,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去找一本书来看,叫《天生变态狂》,作者是詹姆斯·法隆,他是一位特别牛也特别有趣的神经科学家。


他研究了很多精神变态者的脑部结构,结果有一天偶然间发现,自己的大脑激活模式跟被他研究的那些精神变态者一模一样,他发现自己就是一个传统定义上的反社会和精神变态倾向的人。他被吓了一大跳,但接下来就开始从用一个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反社会和精神变态到底是什么。


关于不擅社交者如何改善社交,我们在节目里提到一个叫流程化的方法,就是把社交转变成一套系统规则:如果……,那么……。


听众Lattekitten说,ta对这个方法很有体会。ta有个朋友很内向,技术出身进入咨询行业,不得不面对大量客户沟通,她的做法就是把每种会面分类,制定针对性的流程和应对方案,她的流程能把沟通细致到匪夷所思的地步,几乎就是把所有「如果……,那么……」的情况都考虑进去了,特别让人服气。


我想,这就是sheldon那个交朋友流程图的现实版啦。


最后我们来说一下内向和外向这个话题。


关于内向和外向的人面对社交情境有什么差别,听众RomanaGallifrey善假于子非鱼xzw展开了很多讨论。


其中,他们提到了一个内向、外向者最关键的差别。如果参加完社交之后,感觉像是在损耗自己的能量,需要一个人独处来补充能量,那这个人就是内向的。反过来,如果参加完社交之后像是充了电,那就是外向的。


关于这个差别,其实有一个理论,叫剧烈世界理论(intense worldtheory)。这个理论是说,内向的人对于各种情绪方面的刺激非常敏感,这个世界对于他们来说,情绪刺激过于剧烈了。


尤其是社交场合。比如目光相对的时候,内向者心里会有很剧烈的情绪波动,所以一场社交下来,内向的人就“过载”了,会产生类似喝醉酒之后宿醉的反应。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内向者不愿意社交,为什么社交的时候不愿意跟别人有目光交流,不愿意有频繁互动,因为他们就是要有意屏蔽掉这些情绪刺激,才可以让自己内心保持安定。拙于社交的人也有这种特点。


这大概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内向和拙于社交的人往往抗打击能力更强。特别是做那种长期项目的时候,中间遇到挫折,有些外向的人往往会很受打击,但有些内向和拙于社交的人却很淡定,因为他们很善于屏蔽这种情绪刺激,所以最后往往是这些内向和拙于社交的人特别有定力,能坚持把项目做下去。


最后我想用听众Lattekitten的一句留言来结束今天的内容,ta说:


世界是公平的,拙于社交也许会丧失一些机会,但只要能真正把自己的优势用到极致,会获得更多的机会和乐趣。


那今天的问答就到这里。祝你生活愉快,我们下期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寄方方方

    别人眼里在各种场合都能交朋友并且健谈,敏锐感知话外音的我是一个绝对外向的且社牛的人。按照魏老师这个新观点,我第一次审视到自己或许可能是一个内向型。每次社交完之后一个人的时候我都很疲惫,感觉过载,对他人的情绪敏感,抗挫折能力也强。但是即使社交疲惫,我也偶尔有种偏执的想要热闹社交的“受虐”感,享受这种“过载”带来的精神刺激。或许可能,有“受虐”刺激追求的内向型和外向型很难分辨吧

  • 打个响指换世界

    天啦!一直以为,也被绝大多数人认为我是外向型滴。现在一听,我是内向型滴啊!。。。那儿子还是像我多点啦。。。哦哦!那就不奇怪了。

  • 康馨予_h9

    内向外向标准很好啊,哈哈。别人都觉着我外向乐观,但按这个标准我是内向的人呢

    魏知超 回复 @康馨予_h9: 嗯,很多偏内向者在某些场合是可以很健谈的。

  • 劳震宇_羊城网

    很高兴见到我的观点上榜,魏老师的节目每期都能给我很大的启发。 我应该算是善于社交的人,能在各种饭局都谈笑自如,能用很短的时间就做好准备进行即兴的演讲,还经常客串一些电视和电台的节目,但我觉得这种能力不是我天生习得的,第一次当众演讲我也紧张得很,在一些大型社交场合也曾手足无措,但可能面皮比较厚,没有因为失败而逃避,反而刻意准备和训练,慢慢地就越来越自信了。

    魏知超 回复 @劳震宇_羊城网: 这是刻意练习的成果啊

  • mliestone

    真想拿着我的脑机接口和你的脑机接口联一下,把你的心理学脑科学知识传给我,推荐“老人战争”小说应该是个脑科学专家写的,而“三体”是个物理学专家写的

    魏知超 回复 @mliestone: 哈哈。你说的是《垂暮之战》吗?谢谢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