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49.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00:00
27:48

【本期海报】



【文稿】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雁门太守行》是古代的乐府旧题,当初是用来歌颂太守,后来人们用来写军旅、战争和边塞的题材。所以说李贺是用了一个乐府的旧题,却写了时代的新事。什么时代的新事呢?结合李贺所处的中晚唐时代和这首诗的诗意来判断,李贺所写的应该就是藩镇割据时期,朝廷和藩镇之间尖锐的斗争。这个斗争就体现在这一场具体的战。李贺在这首诗中具体所写的究竟是哪一场战争?目前学术界还有争论,也许具体知识也不可考,但我们从中所感受到的是这首诗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气势,和诗人在诗歌写作当中所表现出来的若干鲜明的艺术特色。


诗的前两句说,“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气势非常壮大,但不能否认,这形势看上去也很危险。为什么?黑云翻滚,乌云重重,已经沉重到什么程度了?这个黑云逼近了城墙,逼近了城门,都要把城快要压垮了,快要摧毁了。黑云当然没有办法把城池摧垮,但是围困我军的叛军,藩镇的叛军,倒确实是快要把我们的城墙攻破了。所以“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本质,指的是敌军。在这里作者实际上是用了一个很巧妙的比喻,用黑云来形容围困我军城池的这个敌人。


敌军是如此的猖獗,那我军又是如何表现的呢?诗人说,“甲光向日金鳞开”。甲光,指的是铠甲上放射出来的光芒。金鳞指的是铠甲上一片一片呈现出的黄金色。换言之,你是黑云压城,我是太阳光照射在了将士们的铠甲上,放射出金黄色的光芒。这两句诗放在一块是有点奇怪。


最早提出奇怪的,那还不是我,是宋代的诗人王安石。他的疑问就是既然刚才是黑云重重,压城城欲摧,不可能这么快,太阳就冒出来了。你不能说王安石说的没道理,但是这话看怎么说。诗人在这里重点是表达诗意,是在写意,不是在写实,更不是在写报告文学。所以对诗人来讲,重心在于是要用另外一种气势来压倒这个“黑云压城城欲摧”。敌军不是黑云吗?我军就是太阳。敌军不是压城城欲摧吗?我军就在太阳的照耀下放射出了更加辉煌的光芒。


接下来战斗更加激烈。作者说,“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战斗打响了!满天响彻的都是战斗的号角。为什么战斗要吹号角?那就是在鼓劲,在加油。抵抗不住了,吹声号角,部队又冲上去了。就像我们常常看到电影上有人吹冲锋号一样,说明战斗进入到了最艰难、最剧烈的时刻。


剧烈到什么程度?“塞上燕脂凝夜紫”。边塞的大地上,处处都洒满了将士们的鲜血。这个胭脂是文人的说法,实际上就是鲜红的鲜血的颜色。到了深秋季节的夜晚,这些鲜血渗透到土壤当中,呈现出黑紫的颜色。所以“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既说战况的剧烈,也说战争的残酷。只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去描写战争如何惨烈,将士们如何牺牲性命,而是用一个色彩,一个声音表现出战斗的残酷。


第五句、第六句接着说,“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有人认为这两句描写的是我方的援军到了。你看,在这黑夜里,我们的援军为了悄悄地接近敌人发起一场突袭,所以把红旗卷了起来。接近了易水,实际上是说接近了敌人的阵地。这里的易水有两个含义,一个是借用了荆轲刺秦王当中的一个典故,当时燕太子丹送荆轲出发的时候,荆轲他们高歌一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从此,这易水就成为了壮士的象征。


同时,燕太子丹送别荆轲的地方在河北一带,而在李贺的时代,河北地区所盘踞的节度使往往对朝廷是有谋反之意,亦有谋反之举,所以朝廷对于河北这一带的藩镇,这一带的节度使,那是高度警惕,也是常常要出兵去平定这藩镇之乱。所以我们说“半卷红旗临易水”既有用典之意,也有写实之意。


军队接近了敌人的阵地,擂鼓发起了突袭,可惜鼓却没响。为什么?因为“霜重鼓寒声不起”。深秋季节,边塞之上,霜气太重,这鼓面遭了霜打之后敲上去声音都出不来。什么意思?是说战争的环境特别艰苦,这更加突出了将士用生命战斗的这样一种壮志。虽然“黑云压城城欲摧”,虽然“塞上胭脂凝夜紫”,虽然“霜重鼓寒声不起”,虽然战士们守城城将要破了,甚至可能守不住,但是战斗的意志却从来没有退却。所以最后两句是表达将士们这种坚决的斗志。


什么斗志呢?“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一句话,为知己者死。怎么叫做为知己者死呢?这里也用了一个典故,说燕昭王当年为了振兴燕国,不知该怎么办。他手下有一个叫郭隗的谋士,给他出了个主意说,我的才能平平,您若能筑黄金台,尊我为师,那天下的贤才都会纷纷来投奔你。燕王果然用了郭隗的主意,一时之间,天下英才纷纷都来到了燕国,燕国也因此而壮大。所以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当朝的君王对我们有恩。对我们既有提携之恩,又有奖掖之恩,知遇之恩,所以我们愿意为了这样的君王而去死,我们也愿意为了我们的家国而去死。“提携玉龙为君死”,也可以解读为提携玉龙为国死。这里的玉龙指的是宝剑。


李贺的这一首《雁门太守行》,应该说是气壮山河。之所以气壮山河,一方面是因为诗中有提携玉龙为君死的这种豪情壮志,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个诗歌当中的对比强烈的色彩使得整个的诗情得到了提振。形容敌人就是黑色的,是黑云;形容我军的那就是阳光,那就是金鳞开;形容战士们苦战,战况惨烈的,那就是塞上燕脂如此的鲜血,还有凝夜紫,黑紫色;临易水,有水的颜色;黄金台上意,有黄金的颜色;提携玉龙,又有宝剑的那样一种寒光。所以我们说一首诗,它有一个主题的思想,而要表达好这个主题的思想,诗歌当中的艺术色彩则非常重要。


在唐代众多的大诗人当中,要说运用诗歌当中的色彩,李贺当之无愧,我觉得应该排在第一位。陆游曾经有个评论,说李贺的诗就好像是百家的锦绣衣裳绣在一起一样,五光十色,看了之后夺人耳目,你都不能长时间地看,多看一会儿,你就头晕目眩。说明他这个色彩特别的浓艳,特别的丰富。有研究者还特别把这个王维、韩愈和李贺三个人的诗作当中所用的色彩字做了一个统计比较,结果发现,王维的色彩字占用他总用字数的1.5%,韩愈是0.8%,而李贺的最高是3.3%。这就等于说王维每用67个字,就有一个字是色彩字。韩愈每用125个字,有一个色彩字,而李贺每用30个字,就有一个色彩字。


这个统计是不是全面准确,我们姑且不论,但起码说明在运用色彩方面,李贺的确在唐代诗人当中是非常突出的。他偏好色彩到了一种什么程度呢?他甚至经常用一种颜色来代替物体的名称。比如咱说是太阳,人家说这叫“红镜”、“白景”;咱们说这个叫月亮,人家说这叫“斜白”,这叫“碧华”,这叫“玉钩”;咱们说这是天上的繁星,人家说这是天上的“银沙”;咱们说这是河边的春草,人家说这叫河边的“寒绿”;咱们说这叫秋花,人家说这叫“冷红”。


为什么李贺偏好用色彩的词呢?在这些色彩的词当中其实蕴含着他自己的情感,情绪,甚至他的价值观念。正如在《雁门太守行》中,李贺用黑云形容敌军,用阳光来形容我军,用黑紫色来形容泛黑的血色,来形容壮怀激烈一样。也就是说,色彩当中渗透出来的是他的情感倾向。这应该说是李贺诗歌创作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


毫无疑问,李贺在写作诗歌方面是一个天才。据说他七岁的时候就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当初著名的文人韩愈等人还不相信,专门到他家里去要当面测试一下。没想到小李贺挥笔而就,从此这名声可就大了。我们可能会想,那看来李贺从小就有这方面的天分。其实也不尽然。据有关史料的记载,李贺每天早上出去的时候都要骑一只小驴,身边还跟着一个小书童,他背上背一个锦囊,只要一路所到之处忽然想到了一些非常好的诗句,他就写到纸条上,然后投到锦囊当中。李贺写诗有个特点,并不预先立好主题和题目,而是有感而发,写完之后再确立题目。这早上出去了,等晚上回来的时候,李贺的母亲就让奴婢把李贺锦囊当中的那些字条再倒出来,每次都能倒出一大堆写满了诗句的纸条。


他母亲很感慨,说,孩子,你难道真是要如此呕心沥血地来写诗,非得把这颗心呕出去才能罢休吗?你还真别说,除非是他喝醉了酒,或者是碰到了什么丧葬之日,否则李贺每次出去,不管做什么事他都有这个习惯。遇到有所感发的事情,就写下来,投到锦囊当中。这就是现在说的要常常积累,灵感才能迸发。李贺诗写得好,一方面是他有这个天赋,但更重要的是他的确很刻苦。


关于这首《雁门太守行》,还有一个小小的传说。据说当初李贺写了很多的诗,来拜见韩愈。韩愈当时是国子博士,就相当于京师大学堂的老师。下班回来之后已经很疲倦了,本来已经解下了腰带准备休息,这时候门人把李贺的诗作给他呈上,这韩愈不得已打开了这个诗卷,结果劈头就看见了这一篇《雁门太守行》。他读到“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立刻又把腰带拴上,说马上请这年轻人进来,我要见他一下。这说明什么?说明韩愈很有眼光。看到这两句立刻就知道什么也不用看了,这绝对是一个天才级的人物。


可是天才归天才,天才也怀材不遇!李贺在怀才不遇方面那算是个典型。说起来他出身还是蛮高贵的,也是李唐的皇室宗亲,虽然到了他这一支,家道已经中衰,可是毕竟还是有些清望,只可惜他的父亲名字起得不好。他父亲叫什么名啊叫李晋肃。这个晋字和进士科的进士是同音字。按照唐代当时的习俗,他就犯了一种避讳,也因此就没有资格参加进士科的考试。你说这叫什么事?韩愈为此非常的不平。他专门为李贺写了一篇文章,为他辩护,为他鸣不平。甚至这样说,难道因为李贺的父亲如果叫李仁,那李贺本人连人也不能做了吗?韩愈很生气,李贺很不平,但是这些都没办法跟当时恶劣的时俗相抗衡。


因为这样一个原因,李贺终生怀才不遇,只能零零碎碎的做过一些小官。到了27岁就郁郁而终了。李贺年龄虽然不大,但他一生创作了几百首诗文,这些诗和文章在当时就声名鹊起,蔚为大观,富有特色。当时的人就将李贺的诗称作长吉体,因为李贺字长吉。甚至有人认为李贺的成就可以和韩愈、孟郊,甚至李白、杜甫相媲美。这都说明李贺的声名,在当时普遍受到人们的重视。李贺的诗风,我们似乎可以归结到浪漫主义一派。按照李商隐为李贺所做的小传,这位年轻诗人离开人世的时候,也是充满了浪漫的色彩。


在他快要去世的时候,他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一个人穿着深红色的衣服,驾着一条红色的龙来迎接他上天。李贺说,我母亲年纪大还有病,我不能去。这人说上帝刚刚造了一座白玉楼,想请你到天上去,为上帝作一篇白玉楼记。你放心,在天上当差,不会让你辛苦的。这话说了没多久,周围的人就看到李贺慢慢地气绝而亡,有人仿佛还听到有车轮的声音。意思是说,上天来的车把李贺接走了。这当然是一个非常非常美好的传说。让我们联想到,当人们说到李白离开我们的时候,也不愿意说他是病死的,而是说他喝醉了酒,看到江中有月亮,所以投到江中去捉月。至于他是死了还是没死,不知道。


看来人们对于像李白和李赫这样的浪漫主义诗人,都有一种深情的眷恋,连他们离开人世的方式都被赋予了浪漫的气息。李贺去世之前,曾将他的诗文集托付给好朋友沈述师,请他代为整理。可是多年过去了,因为种种原因,沈述师没有完成这件工作。有一个夜晚,他喝醉了酒,醒来之后整理书柜,突然翻到了李贺交给他的这些诗文。他一下子想到当初他和李贺在一起相处的那些岁月,不由得流下了泪水。他连夜给当时著名的诗人杜牧写了一封信,请求杜牧能够为李贺的这部诗文集写一篇序。


杜牧表示李贺是大诗人,我哪有资格去总结他的成就呢?沈述师反复的言情,最后甚至发了怒,对杜牧说,如果你再不答应,那就是看不起我。万般无奈,杜牧只好答应,为李贺的这部诗文集写了一篇序。这篇序非常重要,它成为了我们现在评价李贺诗歌的一个最为经典的标准式的评价。他说,“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使贺且未死,少加以理,奴仆命《骚》可也。” 虽然在内容方面与《离骚》尚有差距,可就其文采而言,已经远远超过了它。如果李贺没有英年早逝,在诗歌创作方面更加努力,那么肯定将来是能够超越《离骚》的。


可见在杜牧的时代,人们对于李贺的评价是非常高的,甚至将他与《离骚》并驾齐驱。我们今天学习的《雁门太守行》这首诗,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李贺的家国情怀,而且也让我们感受到李贺诗歌创作的突出的艺术特色。的的确确在中国诗歌史上,还有不少像李贺这样年轻却成就卓绝的诗人,这多多少少要归功于唐朝这个伟大的时代,为这些年轻诗人的成长提供了一个非常宽松、自由,和蓬勃的环境。



【拓展知识点】

一、诗人介绍及创作背景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开创“长吉体”,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大郑王)后裔。可惜家道中衰,李贺的父亲叫李晋肃。这个晋字和进士科的进士是同音字。按照唐代当时的习俗,他犯了一种避讳,也因此就没有资格参加进士科的考试。

李贺因长期的抑郁感伤,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去世前,他梦见有一个人穿着深红色的衣服,驾着一条红色的龙来迎接他上天。李贺说,我母亲年纪大还有病,我不能去。这人说上帝刚刚造了一座白玉楼,想请你到天上去,为上帝作一篇白玉楼记。你放心,在天上当差,不会让你辛苦的。这话说了没多久,周围的人就看到李贺慢慢地气绝而亡,有人仿佛还听到有车轮的声音。意思是说,上天来的车把李贺接走了。这当然是一个非常美好的传说。

李贺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 。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杜牧为李贺的诗集写序称:“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使贺且未死,少加以理,奴仆命《骚》可也。”这个评价成为李贺经典的标准式评价,即李贺是与《离骚》并驾齐驱的诗人。

本诗应该是描写藩镇割据时期,朝廷和藩镇之间尖锐的斗争,具体哪场战争不可考。相传韩愈是当时的国子博士(京师大学堂老师),李贺拿诗去拜见他。当时韩愈下班回来非常疲倦卸下要带准备休息。但是看到李贺的诗之后,立刻就把腰带又拴上遥李贺进来见面。



二、诗文解析

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

黑云:喻藩镇叛军,敌军

摧:毁坏。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

金鳞: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

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战斗中鼓劲儿的号。

燕脂:鲜红的鲜血。

塞上燕脂凝夜紫:夜色中塞上的泥土上的鲜血,浓的接近紫色。

半卷红旗:援军到了,悄悄接近敌人发起突袭,所以卷了红旗。

易水:含义一是燕太子送荆轲的典故,含义二是在李贺的时代,河北的节度使有谋反之一。

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高扬。

玉龙:指一种珍贵的宝剑,这里代指剑。


典故

1.易水:

燕太子丹送荆轲出发的时候,荆轲他们高歌一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从此,这易水就成为了壮士的象征。

2.典故-黄金台

燕昭王当年为了振兴燕国,不知该怎么办。他手下有一个叫郭隗的谋士,给他出了个主意说,我的才能平平,您若能筑黄金台,尊我为师,那天下的贤才都会纷纷来投奔你。燕王果然用了郭隗的主意,一时之间,天下英才纷纷都来到了燕国,燕国也因此而壮大。



三、引用诗句

《荆轲歌 / 渡易水歌》 先秦·无名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李贺小传》 李商隐

京兆杜牧为李长吉集序,状长吉之奇甚尽,世传之。长吉姊嫁王氏者,语长吉之事尤备。

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能苦吟疾书。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所与游者,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辈为密,每旦日出与诸公游,未尝得题然后为诗,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上灯,与食。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复省。王、杨辈时复来探取写去。长吉往往独骑往还京、洛,所至或时有著,随弃之,故沈子明家所余四卷而已。

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板,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长吉。长吉了不能读,欻下榻叩头,言:“阿弥老且病,贺不愿去。”绯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长吉独泣,边人尽见之。少之,长吉气绝。常所居窗中,勃勃有烟气,闻行车嘒管之声。太夫人急止人哭,待之如炊五斗黍许时,长吉竟死。王氏姊非能造作谓长吉者,实所见如此。

呜呼,天苍苍而高也,上果有帝耶?帝果有苑囿、宫室、观阁之玩耶?苟信然,则天之高邈,帝之尊严,亦宜有人物文采愈此世者,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噫,又岂世所谓才而奇者,不独地上少,即天上亦不多耶?长吉生二十七年,位不过奉礼太常,时人亦多排摈毁斥之,又岂才而奇者,帝独重之,而人反不重耶?又岂人见会胜帝耶?


《李贺集》序 杜牧

太和五年十月中,半夜时,舍外有疾呼传缄书者。某曰:“必有异,亟取火来!”及发之,果集贤学士沈公子明书一通,曰:“吾亡友李贺,元和中,义爱甚厚,日夕相与起居饮食。贺且死,尝授我平生所著歌诗,杂为四编,凡千首。数年来,东西南北,良为已失去。今夕醉解,不复得寐,即阅理箧帙,忽得贺诗前所授我者。思理往事,凡与贺话言、嬉游,一处所,一物候,一日夕,一觞,一饭,显显焉无有忘弃者,不觉出涕。贺复无家室子弟,得以给养恤问,常恨想其人,咏其言,止矣。子厚于我,与我为贺集序,尽道其所来由,亦少解我意。”某其夕不果以书道不可,明日,就公谢,且曰:“世为贺才绝,出前。”让。居数日,某深惟公曰:“公于诗为深妙奇博,且复尽知贺之得失短长。”今实叙贺不让,必不能当君意,如何?复就谢,极道所不敢叙贺,公曰:“子固若是,是当慢我。”某因不敢辞,勉为贺叙,然其甚惭。

皇诸孙贺,字长吉。元和中,韩吏部亦颇道其歌诗。云烟绵联,不足为其态也;水之迢迢,不足为其情也;春之盎盎,不足为其和也;秋之明洁,不足为其格也;风樯阵马,不足为其勇也;瓦棺篆鼎,不足为其古也;时花美女,不足为其色也;荒国陊殿,梗莽丘垄,不足为其恨怨悲愁也;鲸呿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骚》有感怨刺怼,言及君臣理乱,时有以激发人意。乃贺所为,无得有是?贺能探寻前事,所以深叹恨今古未尝经道者,如《金铜仙人辞汉歌》、补梁庾肩吾《宫体谣》,求取情状,离绝远去笔墨畦径,间亦殊不能知之。贺生二十七年死矣,世皆曰:“使贺且未死,少加以理,奴仆命《骚》可也。”

贺死后凡十某年,京兆杜某为其序。


【康震书法】



【互动问题】

李贺的诗中,有很多颜色,欢迎大家将他带颜色的诗句分享到评论区。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心未涼

    感觉康老师很幽默,而且专业,博学

    森林与溪 回复 @心未涼: 是的呢

  • Cyd2558

    听康震老师讲诗 白苏李杜圣先贤,志义忠才拨云天。 千古佳篇吟世道,蹉跎岁月异无延。

    西里胡涂 回复 @Cyd2558: 哦哦具体吼吼吼吼吼吼

  • drhusup

    交作业: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

    海上述林 回复 @drhusup: ?

  • 南边的小船

    康师早上好,来听晨课

  • 花儿_c5q

    康震老师乃天下第一也

  • leowu3

  • 骟心大发

    不讲白居易的花非花吗?

  • z何西z

    康老师君子也!

    知恩报恩_gx 回复 @z何西z:

  • HB1Madison

    写错字啦!

    小田田田田吖 回复 @HB1Madison: 挺仔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