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烟火香自来》纸质书发售中,边听边读思路更清晰!
全书共计11大章85小节及8篇番外篇,,73万字海量内容构建中国香学知识体系数,千年的中国香史、“沉檀龙麝”四大名香、浩如烟海的传世香方、世界香史、一尊尊精美的香炉、古人的焚香方式、道家文化与历史上的道家名香、精妙绝伦的香气养生……众多精彩纷纭的内容,大量彩色插图,为读者呈现古典雅致的香文化传承。
【中国香史】香乘自序,一代宗师的坚持与幸运:
在对中国香文化的发展历史,做了整体性的梳理之后,相信大家已经对中国香文化,有了一个总体上的了解,它的萌发、它的兴盛、它的起承转合等等,那么有了这个基础,我们就可以一起来品读《香乘》这部古籍了。
虽然是品读,但我们并不需要去逐字逐句地,去翻译那些晦涩难懂的文言文,更不需要去把制香这件事讲的很深入,因为术业有专攻,专业的事情要交给专业的人去做。我会给大家摘选出古籍里的精华部分,比如经典的香材考证、有趣的历史和人物、以及隐藏在传世香方背后的精彩故事等等。希望通过这样通俗易懂的讲述,让大家认识到我们恢弘而浩大的古代中国,并非只是历史书中所描述的那样严肃呆板,而是像一位谦谦君子一般风度翩翩,或是像一位香草美人一般优雅灵动,我们祖先的生活原来是充满着香气与梦幻的。虽然在今天钢筋水泥的城市里,这些香气已经消散殆尽,但至少我们可以让它可在脑海里得以重生。
(《听琴图》宋徽宗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先来说说《香乘》这个名字。“乘”字,读作sheng四声,而不是乘法的乘,这其中有何深意呢?对于这个问题,有很多老师、学者都做过解答,大部分的观点认为“乘”是代表历史的意思,因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鲁国的国史被称为《春秋》,晋国的国史就被称为《乘》,因此“乘”在古代有历史的意思,那么《香乘》之意就应该是“香的历史”了。事实上也的确如此,《香乘》大部分的内容都是在讲香的历史,它是一本收集了自先秦以来直到明朝末年,历朝历代关于各色香料、香品的介绍、来历、典故、配方、制法等等的一部集合性著作。
但我也有一点自己的理解,因为“乘”这个字,在古代中国还代表着一个专属的名词。有个词语叫“千乘之国”,形容一个国家的实力非常强大雄厚,那么这里的“乘”就是马车的意思,而且还不是普通的马车,是四匹马拉的马车。如果大家去过秦始皇兵马俑,其中就有一件重要的文物,也是最为惊艳的一件文物,就是一架铜马车,按照皇家马车以1:2的比例来复制的一件作品,当然那是秦人复制的,不是现代人所复制的赝品。
这架马车就是由四匹马来拉的,它就被称为“乘”,它全部由青铜铸造,历经数千年依然完好无损、光彩夺目,而其他大多数出土的马车都是木头的,早就已经腐朽了,这也可见它在当时的地位之高。而这种大马力、大容量的交通工具,甚至可以说在19世纪蒸汽动力被发明之前,都是这个世界上最快的、也是最豪华的交通工具。
(秦陵一号铜马车)
但马车与香又有什么关系呢?这里还得提到另外一件事情,就是我们的佛教。佛教又分为“大乘佛教”、“小乘佛教”,这里的“乘”我认为也应该读作sheng四声。比如所谓“大乘佛教”,就是说佛法足够伟大,能够把众生都装载在佛法这辆车里,然后渡到彼岸去,它有一个装载、容纳、输送、传递的意思在里面。
因此《香乘》的“乘”,同样具有这样一层引申的含义,它会把我们历史上精彩绝伦、芳香扑鼻的故事,和经典都收集在一起,就像是一辆马车,满载着中国香文化传递给后世的人们。这就是我个人对《香乘》之名的一些理解,否则直接叫香史、香记、香鉴好了,作者又何必去咬文嚼字呢?
《香乘》究竟是一本什么书?我觉得有一个人总结的比任何人都要好,那就是为此书作序的人,也被称为《香乘序》,他叫李维祯。李维祯是明代末年的一位高官,官至礼部尚书,相当于今天的文化教育部长,所以李维祯是一位知识渊博、地位崇高的文化大家,他在香文化领域也有着相当的建树。
在序的开篇,李尚书就说了一句话,“所载天文地理,人事物产,囊括古今,殆尽矣,余无复可措一词”。意思就是书中所记载的内容,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从古至今的人物经典、物产发现,全都囊括进去了,已经达到了穷尽的地步,我已经没有任何需要添加或修改的地方了。
这句话就很全面的概括了《香乘》,也颠覆了很多人对于这部古籍的理解。大部分人都会认为它只是一本香谱,记载了各种香的制作方法,是一部枯燥乏味的资料书、参考书。而实际上并非如此,可以说《香乘》就是一部香文化的百科全书,它浓缩的不仅仅是香气,还有数千年的华夏文明。
(李维祯所作“香乘序”)
再来说说《香乘》的作者,周嘉胄。周嘉胄是一个比较神秘的人,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历史中并没有留下太多的痕迹。但他除了《香乘》之外,还留有另外一部著作名为《装潢志》,这说明他在香学之外,还极善装潢。这里的“装潢”不是指装修房子,而是指书画装裱。中国书画大多是在宣纸或是丝绢上来创作的,材质非常柔软,如果不进行装裱,首先无法长期保存,其次无法让字画的质感得到充分体现,所以装裱的水平直接影响到了字画的品质。周嘉胄是扬州人,而扬州自隋唐开始就是中国手工艺的极盛之地,在玉器、漆器、雕刻、刺绣、盆景、剪纸等等领域,都拥有全国首屈一指的匠人,在如此人杰地灵的城市,周嘉胄先生显然是继承了历代名匠的风骨。
但最终成就他的,还是对于中国香的痴迷,在《香乘》的自序里他是这样来评价自己的。“余好睡嗜香,性习成癖,有生之乐在茲,遁世之情弥笃”。意思是我平生的最大爱好就两件事,一是睡觉,二是玩香,已成为了一种癖好,人生能拥有如此大的乐趣,幸甚至哉!甚至让我内心深处那种逃离俗世、独自隐居的想法也日渐浓厚了。“每谓霜里配黄金者,不贵于枕上黑甜,马首拥红尘者,不乐于炉中碧篆”。这句话写的也很有意思,霜都还没化的时候说明天色尚早,太阳都还没有升起来,但有些人就已经衣冠整齐、穿金戴银地准备出发了。那这都是些什么人呢?当然就是大官们了,他们这是要赶着去上朝呢!然而我却觉得,为了功名起个大早,还不如美美地睡个懒觉,“枕上黑甜”就是枕边的一块好香。“马首拥红尘者”,是指那些乐于追逐红尘中繁华利禄的人,我觉得他们的快乐还不如我这一炉香的快乐呢。“碧篆”就是香篆,把香粉用模具填压成一个篆字,然后从一端点燃,直至将整个字燃尽的一种品香方法。
(见闻香堂木樨印香祥云香纂)
这段自序,就活灵活现的把周嘉胄的形象给刻画了出来,一个睡神,一个香痴,而除此之外的一切俗事,对于他来说丝毫没有吸引力。当然周嘉胄的这种所谓的“遁世之情”,跟历史上很多仕途不顺、在政治上受到排挤,又或者因为种种不如意而选择逃避俗世、归隐山林的人是完全不一样的。
连礼部尚书李维祯都可以为《香乘》作序,这说明周嘉胄朋友圈的级别是很高的,他虽然看不上这些“霜里佩黄金”的人,但也并不反感,只是纯粹觉得起早贪黑不如睡个懒觉舒服而已,由此可见周嘉胄是一个很单纯的人。
其次就是香料在古代中国从来都是极其昂贵的,能够成为香学大师的人,没有雄厚的财力支持也是无法做到的。所以历史上的制香名家,基本没有平民百姓,都是非富即贵的人。所以周嘉胄对于追求功名利禄不屑一顾,也并非是因为清高,而是他早就实现财务自由了,对赚钱这等俗事没有兴趣。因此用今天的话来说,他不是一个很“装”的人,而是一个直截了当、干脆利落,敢于把真实的想法公之于众的人。而我们读这种人整理的著作,尤其是他穿插在其间的一些点评,就会感到很舒服,没有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桀骜不驯,或者是委屈不堪,就是很简单、很专业、很纯粹地做学问。
而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周嘉胄虽然家境殷实,却完全没有纨绔子弟游手好闲的坏毛病,他倾尽了毕生的精力,编撰了《香乘》这部巨著。
在自序中就记录了他的整个创作过程,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大量的收集,和整理历代关于香的经典,一共写成了十三卷。这里特别要说明的是,周嘉胄本身并不是文学家,《香乘》也不是一部文学性很强的著作,而是以收集、整理为主的香学专辑,或者可以这样说,《香乘》里的大部分文字都不是周嘉胄原创,而是由他整理编撰的。
可能有人要说,那不是抄袭么!非也,要知道在古代没有今天的网络、搜索引擎,查阅资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要把这数千年来的相关知识点筛选、汇总起来,无异于大海捞针。尤其是香文化,自古至今都属于一个偏门,相关的记载本来就零零散散,不像《梦溪笔谈》、《天工开物》、《齐民要术》那些著作,都是在收集主流的科技、农业方面的知识,所以仅第一阶段完成的这十三卷,周嘉胄就花了十年时间。
李维祯在给《香乘》写序的时候,《香乘》也只有这十三卷,但仅是如此,李维祯就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可见这十三卷的收录实际上已是非常全面了。
但在这十三卷写成之后,周嘉胄正准备去叫人去刻板刊印,他又忽然觉得还是有疏漏,也可能是他在其它典籍发现了新的线索等等。于是第二阶段的补漏拾遗开始了,这一补又是好几年的时间,终于把十三卷扩充到了二十八卷。
这下总可以了吧,还是不行,他又发现古代流传下来的各大香谱之间,有很多重复和冲突的地方,尤其是在合香部分,比如对于某款香方的配比众说纷纭,无法确定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于是他又开始进行各种辩证,这在制香领域有一个专属的名词,叫做“证香”。就是把有争议的香方全部复原一遍,以实际的结果来证明香方的对错。
(见闻香堂古法制香)
在证香的过程当中,他又借鉴了更多的香谱典籍,比如《晦斋香谱》、《墨娥小录香谱》等,同时把这些香谱中的精华部分,也填充到了《香乘》里,这就是他的第三阶段,不觉之中又是十几年过去了。
因此从《香乘》开始编纂到最终成书,前前后后总共花了三十年的时间。三十年是什么概念呢?明代人的平均寿命也就三十多岁,包括明朝的十六位皇帝,能活过四十岁的也只有六位,所以这三十年啊,几乎就是周嘉胄的一生。何为穷尽毕生精力?此为穷尽!
自序的最后,周嘉胄还表达了自己对于挚友李维祯的思念,“李先生所为序,正在一十三卷之时,今先生下世二十年,惜不得余全书而为之快读,不胜高山仰止之思也。”意思是李先生为我写序的时候,《香乘》还只有十三卷,如今先生去世已经二十年了,《香乘》也终于完成。我多么希望能把完整的《香乘》读给李先生听啊!而斯人已逝,一声叹息,我只能思念着先生,寄托我的仰慕之情了。
自序的落款处,记录了成书的时间,“崇祯十四年,书于鼎足斋,周嘉胄”。这个成书的时间点很有意思,崇祯十四年。崇祯是大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在景山上的歪脖子树上自缢而死,而他死的那一年,是崇祯十七年。崇祯帝为什么要殉国?因为大明天下已经土崩瓦解了,内有李自成、吴三桂,外有满清铁蹄汹涌而来,已是救无可救。而这一切仅仅是在《香乘》成书后,三年之间所发生的事情。
《香乘》成书后的第四年,在周嘉胄的家乡扬州,一场震惊世界的惨剧发生了,史称“扬州十日”。清军破城后屠杀了整整十天,十天之后找到的尸体就超过了八十万具,而292年之后的南京大屠杀,遇难人数是三十余万人。
众所周知,品香、制香、著书立作,都需要安宁的环境,且不要说战火纷飞了,就算是在市井的喧嚣中也难以完成。而假设周嘉胄稍稍耽误几年的话,也许就再也没有这部旷世巨著了。又假如周嘉胄也未能逃离扬州,那么他和他的著作也都将毁于战火。
我们的历史有过太多的惨剧,流过太多的鲜血,留下了太多的遗憾,但在那些夹缝之中,也存留了无比的幸运,比如《香乘》的诞生就是一件万幸之事。这种幸运一直延续到了今天,仍在源源不断的影响着每一个读到它的人们,因此能够遇见《香乘》,品读《香乘》,这本身就是一件极幸运的事情。
在这里特别要说明的是,我所讲述的《香乘》是由日月洲先生对原本古籍进行整理注释后的版本,更加方便了我们的理解和阅读,在此也特别感谢日月洲先生对中国香文化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老师给推荐一本《香乘》吧,哪个出版社的好?想买一本收藏。
主播发音L和n不分呀!反复听,从1听到此,终于确定是主播发音问题了。起初老以为是我幻听了
沫竹君 回复 @小香鱼w: 川渝口音呢
香道,差点消失的传统文化,很庆幸有老师等有识之士重新发掘、传承下来,感谢!敬仰!
枕上黑甜是指的是黑棋
风尘君 回复 @ivy_6o: 胡说八道,你在枕头上下棋啊?这里指的是睡觉。
讲得很好,中国通史也跟着温习了一遍。
老师给推荐一本《香乘》吧,哪个出版社的好?想买一本收藏。
堂主讲的太好了!值得一听再听,深入学习。从这集开始发现没有文稿了,之后会附上吗
安徽人吧?
真的很好的课程
很喜欢堂主的叙讲方式,不急不躁,娓娓道来。既有大历史又有关于香的小细节。堂主的博学和高超技艺也让人钦佩!
见闻香堂青花加紫 回复 @听雪m: 过誉了,很高兴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