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题 谈谈你对“死亡”的理解?“向死而在”你对有什么意义?在下方评论区,留下你的心得+思考+疑问,篇章结束后会录制互动答疑课。
#打卡计划# 听完本期节目,在下方留下「打卡」,坚持就有提升。
本期精华
1、本期解决:畏与死亡。
2、此在“沉沦”,但此在本真的“存在”并没有消失,只不过是被遮蔽起来。如何去蔽实现这一回升?——“畏”
3、畏:
(1)“畏”是对人的感受性的一种描述,是一种情绪的体现,是人先天地固有的。
(2)“畏”是一种心底产生的害怕的感觉,但又跟“怕”不同。“怕”是有对象的,你总是害怕着什么;但“畏”是你不知道怕什么,有一种莫名其妙的畏惧之感,有一种不可名状的、无形的东西在威胁着你,让你感到一种不安和恐慌。
(3)“畏”是沉沦的根源所在。
4、正是因为这个“畏”又把此在逼回到本真的自己。
(1)当“畏”袭来,你陷入到了一片虚无状态里,此时你被迫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处境,一个未知的世界正向你敞开,无论你想不想,无论愿不愿意,无论你有没有勇气,你被逼到了这个境域里,你必须要独自面对独自前行。于是乎,你开始面对本真的自己,你不再将自己看成是一个和其他存在物一样的存在者,而是把自己看成是一个可以“自我筹划,自我决断”,可以独自“面向未来”的在者。
(2)不在家的状态:“畏”之感,让你从“沉沦”中醒来,让你有了“离家出走”的果敢,没有了家庭的温暖和庇护,你处在一种“不在家”的状态里,正是这种“无家可归”逼迫着你去面对完全陌生的充满新鲜和刺激的环境,你真正被逼回到了自己的“本真状态”里。于是你开始审视当下的生活,从而做出改变。
(3)人,只有经历过这“畏”的时刻,只有经历过“虚无”的瞬间,才会对当下的生活有所领悟,本真的生存才有可能。
5、死亡哲学:人必有一死。所以“死亡”是任何人都逃避不了的一个终极结果,“死亡”这个残酷的事实总是在向你隐隐招手。此在之所畏,其实就是对死亡的畏惧。
6、死亡:
(1)常人的死亡观:是从医学、生理学或者心理学意义上去理解死亡、领会死亡。
(2)海德格尔的死亡观:从生存论意义上来探讨“死亡”,从分析死对领会生的角度来探讨。
海德格尔:死亡是此在的终结,是此在最本己的、无所关联的而又不可逾越、不确定的可能性。“死亡”是一种可能性,是尚未到来,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到来,但总是会到来的可能性。因为,“死亡”本身就是此在在世的一部分,只不过是最后一个环节。
(3)人要怎样面对死亡,怎样领会死亡呢?领会了死亡对“生存”本身有什么意义。海德格尔提出:“先行到死中去”、“向死而在”、。
7、向死而在:
面对着只属于自己尚未到来的死亡时刻,人要时刻警醒。人要先去尝试领会“死亡”,把自身投入到“死”的境界里,去体会那个“不确定的可能性”,在这个过程中,人就会对“生存”有了的全新的体验,就要去好好领会该如何生存,人就逐渐从沉沦状态中醒来,要好好筹划自身,以一个更好的姿态面向未来。
对“死亡”的领会,将人从非本真状态逼回到了本真状态里。在面向死亡的这条道路上,人是孤独的,因为没有人能够代替你死,你只能自己独自面对自己的死亡,没有退路。当你领会到这一点时,你顿时就振作起来了。
8、前期思路的小结。
9、《存在与时间》是一部未完成的著作,这条路海德格尔并没有走完。在1930年后,他的哲学思想发生了转向。
10、下期预告:海德格尔思想发生了什么转向?如何转向的?
死亡是一切可能性从应然走向实然的终结,而这个终结是一个必然的虚空,一切复归于0。这个"畏"则是起始点,是面对一切可能性需要做出抉择的心理畏惧,畏惧点在于每一种抉择都不必然引向某个确定的理路。 听到这里让我想到了佛家的12因缘,"畏"类似于12因缘中的"无明",从"无明而行"开始,到"老死"完成一个循环,然后又从"无明"开始,周而复始。
畏是沉沦的根源所在,是去除遮蔽回到本真状态的动因,但更多的是使人加剧沉沦,看看世间的一切就会发现,沉沦是常态,越发显得回到本真的艰难与可贵
100期 真好
总计一下,我是这么理解海德格尔思路的……①因为哲学是人的哲学,所以研究的对象应该放到人的身上。②研究人的存在状态就应该发现人与物的不同点,而人最重要的特质就是人是自由的,总想改变些什么,让世界更符合自己的意愿。③因为大多数人畏惧选择之后要承担的责任,所以人是要受到自由之苦的。所以大多数时候我们选择了随遇而安。④怎么打破这种境地呢?唯有清楚认识到人类的渺小,死亡的终结,人才能被激发起改变的欲望。
不会睡她三天
《论语》里面有一句话,此前一直没有理解,“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听着了今天这一节,终于理解了这句话的深意。孔子的思想与海德格尔近似,当人近距离地体验到死亡,才有可能从沉沦中醒觉。
向死而生,向阳而活。
这配乐真难受
畏天命
听得我心跳好快,快要跳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