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激荡报告文学》2-(1) 临危受命

《大河激荡报告文学》2-(1) 临危受命

00:00
32:28

黄河从远古时代流来,汹涌澎湃,一泻千里,奔腾不息……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企业就像这条长长的河流一样,后浪推前浪,一波连一波,薪火传承,继往开来。人类社会才能不断进步、持续发展。

东明石化也毫不例外,她座落在古老而年轻的母亲河畔,伴随着身边的黄河浪闯关夺隘,高歌向前。一路呼啸着,拼搏着,迎来了充满美好希望和难以预料风波的二十一世纪。

公元2001年1月1日早晨6 点时分,在一向安静的浙江省温岭石塘镇海滨上,蓦然之间涌来了春潮般地人流,有的拿着高倍数的望远镜,有的举着广角镜头的照相机,摩肩接踵、人头攒动,一个个尽量站在高处遥望着东方。他们这是看什么呢?

原来,按照国际惯例经纬度的计算方法,这里是中国大陆迎接新世纪“第一缕曙光”的地方。四面八方的游客朝圣般地赶来,希望沐浴着初升的太阳,最早进入二十一世纪,去掀开人类历史上崭新的一页。

一个新世纪降临了,一个新千年到来了。回首过去,团结奋战风雨兼程;展望未来,愿景辉煌光明在前。各行各业的人们无不欢欣鼓舞、豪情满怀。然而,鲁西南的“东方明珠”、东明石化集团的主政者们却高兴不  起来,心中如同打翻了“酸甜苦辣咸”的五味瓶,说不上什么滋味……

毋庸讳言,那时他们正处在一个步履维艰、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此前三年,正是公元1998 年,那是一个躁动不安的年份。亚洲刚刚爆发了罕见的金融危机,在素有“金融大鳄”之称的美国金融投机商索罗斯,以及一帮国际炒家的持续猛攻之下,自泰国始,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汇市和股市一路狂泻,损失惨重,经济一厥不振。在东南亚得手后,索罗斯们移师香港,准备再打一场投机战。

黑云压城城欲摧。香港庆祝回归的喜庆气氛尚未消散,金融风暴便已兵临城下。在请示中央政府后,特区政府果断决策,入市干预。经过几轮

“肉搏”,国际炒家弹尽粮绝,落荒而逃。香港保住了几十年的发展成果。而为了帮助一些国家和地区摆脱金融危机,中国履行了自己的诺言:不对人民币实行贬值,充分展现了负责任的大国风范。

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中国不可避免地深受冲击和影响。据统计:刚刚过去的1997 年第四季度,中国经济突然下滑,不仅致使全年经济增长8.8%,明显低于上一年的9.7%,最明显的是,通货膨胀率从8.3%骤降至

0.8%。“软着陆”不到一年,中国经济刚从两位数的高通胀中走出,眼看  要转入平稳轨道,却又要面对通缩“脱轨”的风险。外贸由高增长变成了  负增长,产能过剩,资金占压。全国多个行业部门亏损严重……刚刚上任的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以钢铁般的意志铁腕治理,“保  8”作为一个经济时代的标志提上议事日程。一是紧缩银根,各银行严格清贷;二是限产清库,绝不能再搞大干快上。首当其冲的是国企改革,减人增效,关停并转等等。

最为典型的是,1998年1月13 日上午,上海申新纺织第九厂的工人们把机器上配件、锭子、梭子都一一卸下,剩了一个生铁的主机架,用铁锤敲打。机架很结实、很硬,他们得用力地砸,轮流地干,直至机器成为一堆废铁。

随后,几位工人跟着装废铁的车去了上海钢铁三厂,看着吸铁盘把成为破铜烂铁的废机件吸起来,放进熔炉化成红红的铁水。从这天起,上海


申新九厂3000 多工人走出了厂门,下岗分流或自谋职业。这就是当年闻名全国的压产改革第一锤。

紧接着,煤碳、冶金、军工、建材、化工等等行业步其后尘,纷纷遭遇了企业的寒冬。笔者在采访山东枣庄矿业集团时,清楚地记得确定关闭拆除一座煤矿那天,成百上千的矿工赶到井口,跪在地上嚎啕大哭:那是他们的衣食父母啊……

东明石化建厂以来首次出现了重大亏损,银行限制贷款,资金链几近断裂,利润也相应下滑,负增长600 多万元。职工工资福利大大缩水,往日令全县人羡慕的风光不再。怎么办?刚刚由石化厂脱胎而来的山东东明石化集团,岌岌可危。

更为雪上加霜的是,转过年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1999]38 号文件,转发了国家经贸委等部门《关于清理整顿小炼油厂和规范原油成品油流通秩序的意见》。其要点为:未经国务院批准擅自新建、未列入1998 年国家

原油分配计划的小炼油厂,包括加工进口燃料油的小炼油厂,必须在1999

年7 月31 日前关闭。已列入1998 年国家原油分配计划、但污染物排放和

产品质量不符合国家规定标准、2000 年1 月1 日起不能全部生产90 号及

90号以上无铅汽油的小炼油厂,必须于1999年12月31 日前关闭。杀气腾腾地清理整顿“小炼油”,令人不寒而栗。

截止1998年底,我国共有各类炼油厂220个,其中年加工能力100

万吨以下的小炼油厂166 个。这加剧了与国有大中型炼油企业争原油、争市场的矛盾,干扰了正常的原油、成品油生产流通秩序。同时,这些“小炼油”生产技术落后,产品质量差,资源浪费严重。国家不得不出重拳治理。

山东省由于有个胜利油田,其所在地东营、滨州一带,背靠大树的“小炼油”比比皆是,是全国地方炼油厂最多的省份,整顿清理的任务十分繁重。可是,这些炼油企业,又是地方财政不可或缺的“钱袋子”,舍不得


忍痛割爱啊!

东明石化自建厂那天起,就是一个打着擦边球的地方“小炼油”,每年争取到中原油田19.6 万吨的原油指标,再四处采购一些落地油、燃料油,

勉强保证了加工原料的需求。国家文件规定,原油年一次加工能力100 万

吨以下(含100 万吨)炼油厂,在关闭之列。虽然经过不断扩能改造,东

明石化的年炼油能力已由10万吨增长到30万吨,但远未达到年100 万吨的标准。单纯看这项数字,难以保全。

此时任董事长兼总经理的是东明石化的第二任“掌门人”马利亭,班子中就有时任副总经理兼总会计师的李湘平。他们首先是力保“东明石化”的牌子牢牢挂稳,不被突如其来的“大风”吹掉。于是,千方百计跑菏泽、上济南、进北京,希望找出一条生路来。

东明石化人就在加工规模上大做文章。经过几次技改,新上项目,扩大产能,全厂具备了110 万吨的原油年加工能力,如果解决了原料指标,就可以达到中型炼厂标准。各级政府部门完全理解并给予积极支持。一年半时间过去了,东明石化一举通过了考核验收。

2000年11月,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下文,对全国炼油企业的清理整顿工作基本结束,凡擅自建设、未列入国家计划的小炼油厂已全部关闭,保留了82 家产品质量和污染物排放检测合格的地方炼油企业。其中,山东东明石化集团有限公司榜上有名!

企业名份保住了,人们松了一口气,可是很快又把心儿悬了起来。

因为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经济危机的余波依然存在,市场不畅,成本增加;银行紧缩银根,资金缺口很大,只好拆了东墙补西墙;原料捉襟见肘,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已经运行了十几年的装置设备迈入了“衰老期”,毛病不断;企业亏损严重,达到 2000 多万元;负债率高。曾经工资比其他单位高不少的石化人,钱包开始瘪了,甚至到了不能正常发放的地步。


内外交困。最为紧迫的是,下一步向何处发展?是继续上规模,还是

“转战”其他项目?从上到下一片茫然,人们情绪低落、军心不稳……


此时,一个关键人物,在这个关键时刻出现了。

2001年10月20 日,中共东明县委书记刘勇带领组织部长、经委主任等领导来到东明石化集团办公楼上,代表县委宣布了新的集团公司掌舵人:经过严格的民主推荐、组织考察,县委研究决定,李湘平同志任东明石化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

刘勇书记特别指出:“在群众测评民主投票环节,李湘平同志得票绝对多数,是最高的,县委考察研究,大家也认为他是胜任的……”

“哗——”,全场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那里面包含着多少殷切的期待和美好的神往啊!

可以说,这是众望所归,这是历史选择了他!

李湘平时年39 岁,已近不惑,正是年富力强、创业做事的年纪。他生得一副匀称的中等身材,白晰方正的脸庞,明亮真诚的眼睛,显得是那样的沉稳干练。打眼一看,如同一介白面书生,实际上他是有着多年政府机关和企业工作磨练的一员战将。

此时,他心情很不平静,但外表上看不出来,颇有一番泰山崩于前而不形于色的大将风度。在掌声中,新任董事长李湘平走到台前,发表了简明扼要的“就职演说”:“感谢县委和大家的信任!此时此刻,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一定在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全体员工的帮助配合下,努力工作,真抓实干,克服困难,继续前进……”

李湘平原在东明县审计局工作。1993年12 月,团县委书记出身的第一任石化厂长杨永昌,慧眼识才,特别喜欢有勇有谋的年轻人,如同伯乐识别千里马一样,相中了刚过而立之年的李湘平,找到县委下了调令,把他调进了东明石化。


从那时起,李湘平就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聪明才智奉献给这个企业。他是学财会专业出身,就学于济宁商业学校,毕业后分配至东明县医药公司当会计,后调到审计局工作,筹建了全县第一家审计师事务所,开辟了东明社会审计事业,也练就了一个精于数字和计算的头脑。

他进厂后先后任财务科副科长——本来他在县审计局就是纪委书记兼审计师事务所所长,正儿八经的副科级干部了,按说是重用,应该安排个副厂级职位,但因厂级职数有限,老财务科长尚未退休,只得屈居副职。杨永昌有点过意不去,解释道:“湘平,委屈你了。先干着,一有机

会咱就解决。”

可他丝毫也不在意:“杨厂长,没关系,只要有事干就行!”

石油化工是大物流、大资金流的企业,无论是上项目、搞技改、进原料,都需要大把大把的钞票。打仗讲究“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现代石化工业则必须是“机器未响,资金先到”。因而,财务管理相当重要。

东明石化从建厂起,就十分重视这项工作,参照济南炼油厂同行的管理程序,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毕竟是全新的行业,财会人员大都是本县其他单位调来的,与厂领导们抬头不见低头见,执行起来难免有些疏露。李湘平精通财会业务,又是审计出身,他有一个清醒的底线思维——财务制度不可逾越。

他上任之后,首先对全厂财务收支情况、项目管理、报销程序、工资奖金发放等等做了全面细致的调研了解,学习先进企业的管理模式,根据

《会计法》并结合本厂实际,重新强化和规范了财务工作程序和制度,要求任何人、包括厂领导,都要认真遵守执行。不符合制度的,哪怕是“天王老子”说情也不行。

比如报销程序,过去只要有关领导签了字,财务上一路绿灯照单付钱。现在不行了,李湘平亲自检查审核单据,不符合规定的支出,不管谁批准的,一律扣住不办。这就不可避免地得罪了人。有人向“一把手”杨永昌告状。

不料,杨厂长完全支持李湘平:财务上的事就得由财务科把关!

如此一来,还真“把”住了关口。一次,厂办公室租用了几辆大客车,组织人员前往中原油田培训学习,某人拿着有关领导签字的租车单据前来报账。李湘平按规定审核,一张张地仔细查看。那人不耐烦了:

“行了李科长,厂长都看过了,没事啊!”

“这是制度,你就等等吧!”李湘平耐心回答着,敏锐的眼睛始终盯在单子上。突然,他抽出一张来问:“这是怎么回事?从咱县到濮阳不远,咋用了 12000 元?”

“哎,咱用得是专车车队,当然贵了!”

“不对,再贵也不能贵恁些。”

事后,财务科将此事上报有关部门,一番调查后明白了原委:原来是此人采取了制造假单据的方式骗取报销费。本来写得是2000 元租车费,他

利用领导忙碌时机找其签字,而后偷偷在2 字前面加了一个1,成了12000

元。

真相大白,领导感到问题严重了,交到有关部门深入调查,发现他过去不止一次这样干过,金额之大已构成刑事犯罪了,最后被判了有期徒刑。其实真是得不偿失,贪小利而铸大错,一失足而成千古恨。如果此人

安分守己,好好工作,现在也许就是年薪层了,那是多报多少单据都无法相比的。人啊,为人处事一定要有底线思维!


如此为企业管好财务的“红”管家,自然受到重视和信任,不久厂里将科改为处,李湘平毫无悬念地当上了财务处处长。当成立东明石化集团时,他又晋升为总会计师兼计财部经理。此时,曾获得山东省优秀企业家称号的马利亭主政石化集团,任董事长、总经理兼党委书记,他同样器重精通业务又有行政领导才能的李湘平,完全放心地把财务资金工作交由他


负责……不负众望,李湘平及时研究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改革创新,寻找最佳的管理模式。

当时,东明石化集团下设8 个分公司,都是二级独立核算单位,设有财务科,独立行使财务收支和监督权力。这本来是一般的集团体制,层层管理,无可厚非。可是,实践中会带来不可言说的弊端——

任何单位,管“钱”的人不可轻视。财务工作具有特殊性,财务纪律  非常严格。一方面,他们要依据《会计法》和企业规章制度把好用钱关, 一方面他们又都是本单位的工作人员,不敢也不能违背领导的意愿。而有些领导人上任第一件事,就是看看会计是不是可靠,或改换或争取,使其成为自己的“心腹”。甚至某些地方的贪污挪用公款,往往是其当家人和  财会人员同流合污的结果。什么“账外账”、“小金库”等等就是这样产生的。如果你坚持原则,遵守纪律,执行制度,就会被领导一声令下:“别干了!”

其中,更为令人感到头痛的是:二级独立核算使得分公司各自为战,分别在银行开有多个账户,造成资金分散,形不成拳头。表面上看整个集团还有不少积累,但真正需要上项目、搞技改时,却无法集中起来使用。干企业就像打仗,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一旦贻误了最佳战机,那将是损兵折将、追悔莫及啊!因而,这种局面的恶果显而易见,要么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刑事犯罪;要么影响整个集团利益,生产受损。

作为集团总会计师,李湘平明察秋毫,当机立断,必须从体制机制上彻底改革,建立一个互相制约、三足鼎立的财会管理制度。经过一番深挖细寻、条分缕析地调查研究,他领导计财部的精兵强将宋志红、王雪梅、苏爱军、张俊朝等人,摸索制定出“三统一分”的管理方案。1999年3月,在李湘平主持下,集团计财部下发了《山东东明石化集团财务管理制度》,这是集团公司成立以来制定的第一部规范全面的财务制度,一举扭转了集团在财务管理上的被动局面。


这套制度的核心就是“三统一分”。“三统”是指集团成立结算中心, 实施“内部银行”、“模拟市场”,各分公司统一在集团结算中心设立会计账户;财务机构和财会人员统一管理;所有资金由集团结算中心统一筹集、运营和监督。“一分”是指各公司经济效益分别核算、自负盈亏。

这样一来,各分公司的财会人员成为集团财务部的派出代表,行使对各单位的财务管理职能,使二级单位的收支状况一目了然,谁也搞不了“小金库”。此外,集团在外设立统一账户,所有二级单位的资金仅能通过一个窗口对外、一个渠道进出,做到了“你的钱,我看着你花;要花,必须合理合法。”

同时,为杜绝乱开支、造假账等违规行为,结算中心统一核算口径和尺度,强化核算资料的真实性。有的分公司效益好,盈利大,内部账户资金富裕,但也不能大手大脚、胡花乱用,结算中心对你要花的钱或已花的钱,一笔一笔地认真核对、计算清楚。这就是“你的账,我替你记;你的钱,我替你管着花。”

这一套连环管理、相互制约的财务管理框架,为东明石化平稳运行、大踏步迈进打下了坚实基础,至今还在沿用。其中闪耀着李湘平和他领导的财务部智慧的光辉,以及跳动着的那颗一切为了企业、为了企业一切的责任心。它是财务管理机制上的一次革命式创新,也为诸多国有大中型企业财务体制改革,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就这样,在东明石化这片沃土上,李湘平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企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得到了管理层和广大员工的认可与尊重。在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马利亭已届退休年龄之时,县委经过认真考察,准备选拔李湘平接班,但也有人质疑他太年轻了,不是化工专业出身,能不能干好呢?

为了更好地培养锻炼,同时也是给人才成长创造一个更为有利的环境氛围,东明县委决定暂缓一步走:2000 年,仍由马利亭任董事长书记,原副总经理李华旺任总经理,总会计师李湘平兼任副总经理。

一年过去了,正如前面所讲,由于内外交困的原因,东明石化集团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上,如何扭转亏损局面?怎样继续向前发展?一一摆在人们面前。严峻的形势在呼唤,广大员工在期盼。

时任东明县委书记刘勇是一位勇于开拓、慧眼识人的领导干部,十分重视东明石化的领导班子建设。这是一个关系到全县经济命脉的企业啊!一定要选一个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一把手”。他让组织部长带人先到集团中层干部中民主测评,一人一票,获得票数最高者:李湘平!

真是英雄所见略同。这与县委全面考察,以及征求老干部的意见完全一致。

然而,也有个别人出于某种阴暗心理,得知李湘平有可能“接班”,

“羡慕嫉妒恨”,竟偷偷地写黑信、告刁状,还把匿名“小字报”贴到县委门口,说什么:李湘平不行,不懂石化。他有经济问题,管财务就会捞钱云云。无中生有,造谣诽谤。这就像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小说《竞选州长》写得那样,某人本来好好的,一旦可能当州长,立刻污言秽语全来了。

好在县委明察秋毫,刘勇书记更是坚定不移,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研究,并按程序上报菏泽市委组织部、市经委等部门,均无异议,最后公布了东明石化新的领导班子:免去马利亭董事长兼党委书记职务,调任县人大副主任,免去李华旺总经理职务,按规定办理退休。任命李湘平为董事长、党委书记,袁培林任总经理。

掌声,如黄河浪潮般的掌声经久不息地响起来。这表达了广大员工对李湘平的认可与期待。

当然,有的亲朋好友为他担心:正是内外交困的非常时期,这个摊子不好干啊!也有不了解内情的人心存疑虑:作为财务专业上的行家里手,石化方面就不一定精通了,他能干好集团的董事长吗?对于不同的反映与心态,李湘平心中有数,可他从不点破也不辩解,只是暗暗下着决心:党和人民交给我这副重担,再难再累也一定要挑起来!因为,他是黄河的子孙,胸中奔腾着时代的浪涛,肩上承载着祖辈的梦想……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