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集知识卡片
点击图片,跳转后点击左下角即可分享:
本集引文
《论语·子罕》: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本集文稿
《论语》里有一条涉及孔子为人为学的态度,文字非常简短只有十一个字,但内容非常重要,见于《子罕》篇:“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绝四的意思,是孔子没有四种毛病,而毋就是没有的意思,毛病就是意、必、固、我。
意是猜想料想的意思,我们现在常说意料之内、意料之外,毋意就是不瞎猜,不妄加推测,也就是要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必是必须的必,必定的必,毋必就是不要认死理。固是固执的固,顽固的固,这当然是固执己见的意思。必跟固有相通的地方,但朱熹分辨说,意和必是用来形容事前的,固和我是用来形容事后的,所以必是事先的一种认定,我认定事情应该是怎样的,必须是怎样的。固是事情已经发生之后的,不承认事实的固执己见。
而我自然是自我的我,毋我就是不要自以为是,唯我独尊,以为只有我的意见才是对的,合起来这四句的大意就是:孔子杜绝四种毛病,不主观臆测,不乱下决断,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
我的一位同行,也是我的朋友,山西大学国学院院长刘毓庆教授对这四种毛病做了一个通俗的解释,说不做慎重考虑而随意决策叫做意,就是现在所说的拍脑瓜政策。走不通的路却一定要去走叫做必,就是现在所说的钻牛角尖。固执己见而不知变通叫做固,就是现在所说的死不开窍。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叫做我,就是现在所说的自我中心主义,这是做人的大忌,却又是人的常见病。社会中、人际交往中,很多矛盾、很多不快,都是因为人有意、必、固、我的毛病而产生的。
有学者说,这里的短短几句话,已体现出了孔子的性格、道德、思想以及方法,这是比较靠谱的。有学者说,这是孔子的座右铭,这就有点不靠谱了。子绝四不是子曰,明明白白是学生们对老师的印象,是学生对老师一贯做派的总结,并不是孔子自己的话。所以把学生总结的话说成是孔子的座右铭,至少不是那么妥帖。但这样的做派确实体现了一种真正大学者的精神境界,不是谁都做的到的。因此这话深受后人推崇,有的后辈学者用四毋来表达对前辈学者的尊敬,有的学者用四毋来要求自己激励自己。我们各举两个例子来看。
先举一个后辈学者用毋固、毋我来表达对前辈学者崇敬的例子。章太炎先生是顶级的国学大师,一个跟他学派不同的后辈学者去拜访他,跟他谈了很久,章太炎先生觉得这个后辈很有学问,说得很有道理,并没有因为他跟自己学派不同蔑视他、排斥他,甚至打击他,还虚心地接受了他的意见,对自己的一些观点加以修正,这使得那位后辈学者大为感动。
那位后辈学者后来也成为一代国学大师,叫蒙文通,蒙是蒙蔽的蒙,文是文化的文,通是通达的通。现在我们上网一查,可以查到多卷本的《蒙文通全集》。当然蒙先生也早已不在了,活着的话要一百二十多岁了。而蒙先生多年以后还在文章里怀念章太炎先生,说自己一生中跟很多前辈学者接触过,向很多前辈学者请教过,但是就毋固毋我这一点来说,没有人比章太炎先生做得更好。
再举一个拿“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来激励自己要求自己的例子。我所在的复旦大学历史系,有一位已故的前辈历史学家叫谭其骧。谭先生是顶级的历史地理学大师,他一生研究学问非常精深,论著虽然不多,但很多论文都有非常重要的考证,非常重要的发明,解决了历史地理学中很多关键问题,在学术界深受推崇。他主编了八卷本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把各朝各代的各种疆域,以及战争发生的地理环境都描画的清清楚楚,成为我们了解历史必须参考的经典工具书。而今鼎鼎大名的历史地理学名家周振鹤教授、葛剑雄教授,就都是谭其骧先生培养的博士生。
而这样一位顶级的大师,却把自己的书斋命名为四毋斋,这就是他时刻在提醒自己,不要主观,不要固执,而要永远保持谨慎谦虚的态度从事科学研究。谭先生倒真是把“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当成座右铭的,这充分体现了谭先生的人品与学风。谭先生也过世好多年了,我从来没见过他,不知道当年会不会有大学生问他什么叫四毋斋,我想如果有人问的话,恐怕谭先生会不高兴,因为历史系的学生,当然也是应该把《论语》作为必读书,也是应该懂得四毋斋的来历的。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不但深受古今中国学者的推崇,也引起了外国汉学家的注意。法国当代有一位著名的汉学家,叫弗朗索瓦·于连,他研究中国的哲学、美学、文学,写了多种著作,好几本都被翻译成了中文。他非常关注《论语》里的这一节“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记载,在一本叫《迂回与进入》的专著中,这本书有三联书店出版的中译本,在《迂回与进入》这本书里,于连称,毋意是指孔子“毫不带有特定的意向触及现实并且对现实没有任何预定的观点,因而不存在强加于现实的‘必’,也就是说,对他来讲不存在事先规范他言行的确定的必然性”。
后来于连更以《圣人无意》为名另外专门写了一部专著,这个无意就是毋意,圣人当然指的就是孔子,这本书有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译本,在这本书的一开头,他开宗明义,阐发圣人无意的意思,他说:所谓“无意”,是指圣人不会从很多观念中单独提取一个:圣人的头脑中不会先存在一个观念,这就是意,来作为原则,作为基础,或者简单地说就是作为开始,然后再由此而加以演绎,再展开他的思想。
而如果有一个意,由这个意来开始,就容易受到它的控制了。而这恰恰有可能成为一个陷阱,圣人所担心的,正是这样一开始就定出方向,然后再由这一方向统辖一切的局面。因为你在提出某个观念,也就是意的同时,已经把其他的观念压了下去。或者更准确的说,提出的观念暗地里已经扼杀了其他的观念。圣人担心首先提出的观念会规范其他的观念,所以圣人就把所有的观念统统摆在了同等的地位上,而这正是他的智慧所在:他认为所有的观念都有同样的可能性,都同样可以理解,其中的任何一个都不应该比其他的观念优先,都不应该遮盖其他的观念,使其他的观念变得黯淡。
总而言之,任何一个观念都没有特权,无意的意思就是说,圣人不事先持有任何观念,不为任何观念所局限。于连的这段话以孔子的话为基点,启发我们不为固有观念和固有教条所局限,要保持自由而开放的心灵,说的振振有词很有意思。尽管这不一定是,或一定不是孔子的意思。
我们解释古典,一种是注重阐发原来的意义,一种是注重在原来的意义上做引申发挥。前者我们可以称为照着讲,就是照着古人的意思讲,把古人的意思讲明白、讲清楚。后者我们可以称为接着讲,就是以古人的话为基础、为起点,引申出古人没有的意思。这个不是对古人的话的胡乱新解,跟我以前说的那些不可信的新解不一样,因为我们一看就知道他不是在给原文做注解,所以我们也就不会当注释来读,也就不会上当,所以这一类书也是值得我们参考的。
说完了“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下一讲我们要讲讲孔子和他的学生都一再提到过的孝道,讲一讲孝道的正面和反面。
这四毋中我觉得“毋固”最难界定好坏 固执既可以是优点也可以是缺点 古往今来很多固执到钻牛角尖的人也受到后人很多赞誉 比如诸葛武侯对北伐曹魏兴复汉室的执着 最后出师未捷身先死 岳飞因为坚持收复故土迎回二帝而被莫须有 哥白尼因为坚持日心说而被烧死 虽然他们都没有成功甚至结局悲惨 但感动和激励后人的正是他们那种“道之所在 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执着精神 论语也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说法 我觉得固执是把双刃剑 关键看你固执于什么吧 但这又是很主观的东西 每个固执的人都认为自己坚持的东西是对的 但是非标准很难说清 不同时代标准也不同 在一些特殊的病态时期跟从了主流反而是错误的 所以固执到底好不好真不好说呢
经常用的钥匙 回复 @yun_vz: 固执:为了观点而坚持观点,不依据条件变化修正,如同开车不修正方向一样。
毋固,毋我好理解些,不要固执,不要以自我為中心。毋意,按字面理解,應該是不要以自己的心意来判斷事物,要实事求是。毋必,我理解是看問題不要絕對化。我只有自己理解了,才能記住。
禹道dao 回复 @长安李桦: 中庸思想为妙
我还不会发表提问,提交不了。只好在评论处提。
老师讲的真好。谢谢老师
孔子杜绝四种毛病:不主观臆测,不乱下决断,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事前或事后都需要反省这些问题。
白楚妍 回复 @白楚妍: 为啥发不到我的空间里呢?
自信而不自我。
毋意=不要先入为主
13581928uzn 回复 @自愚自乐_fp: 先入为主,很准确
虽然老师也说,于连的圣人无意不一定是孔子原意,但还是想说这个矛盾点, 不预先设定观点,和孔子确定了要复兴周礼的愿望是矛盾的
四毋掌握不好会变成无所适从,这样也对,那样也对,都可以,随便吧。但既然四毋是学生观察孔子,在论语里应该可以看到孔子如何掌握四毋的法度。
四毋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