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 应该怎么措辞怎么说话?

053| 应该怎么措辞怎么说话?

00:00
12:08

本集知识卡片 

点击图片,跳转后点击左下角即可分享:

本集引文 

《论语·阳货》: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论语·卫灵公》:子曰:“辞达而已矣。”

《论语·季氏》: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论语·卫灵公》: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本集文稿 

我们前面在讲言和行的关系的时候,已经学习过了多条孔子要求先做后言、多做少言的语录,诸如我们已经都很熟悉了的“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巧言令色,鲜矣仁”等等,孔子还发愿,要对学生“听其言而观其行”。也许是当时社会上夸夸其谈的人太多了,学生中也有爱夸夸其谈的人,所以,孔子有一天还夸张地跟学生说,他不想再说话了,把子贡吓了一跳。《阳货》篇里记载: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孔子有一天声称,我不再说什么话了。子贡说,你要是不说话,那我们这些学生还转述什么东西呢?而孔子的回答是: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这个回答跟我们上一次讲的孔子语录,“人焉廋哉?人焉廋哉?”一样,也是孔子说的话的忠实记录。“人焉廋哉”重复说了两遍,这里的“天何言哉”也重复说了两遍,两个“人焉廋哉”是连在一起说的,这里两个“天何言哉”是分开来说的。孔子说,天说过些什么呢?天说过些什么呢?可春夏秋冬四季不停地运行,万物不停地生长,天说过些什么呢?孔子这话是针对什么说的,后人有很多猜测。


有人说,这是孔子对天道的讨论,恐怕有点儿拔高,孔子不过是借天做了个比喻,我们好像不必想得太多。有人说,是孔子到处游说,却没有统治者愿意采用他的政治主张,所以借此表达失望,但听上去实在不太像,因为如果是这样,天不言,却四时行,百物生,那么孔子出来游说,本来就是多事,因为不游说世界也能按着正常的秩序运转,而事实显然不是这样。所以,这段话更多的可能还是劝导学生少说空话,多干实事。


但孔子本人就是一位擅长说话的大师,否则一部以记录他说的话为主要内容的《论语》也不可能成为历代传诵的伟大名著。不仅如此,擅长说话,还是他很关注培养的学生的能力。《先进》篇里记载,孔子从四个方面来考察不同学生的不同才能,而其中之一就是言语,也就是善于辞令,擅长说话。从《论语》的记载看,孔子教学生说话,一是要典雅动人,有说服力,所以,他才会教导儿子“不学诗,无以言”,另一方面,孔子又反对语言没有内容,一味追求花里胡哨,《卫灵公》篇里记载:


子曰:“辞达而已矣。”


朱熹解释说:“辞取达意而止,不以富丽为工。”语言是表达思想、传播文化的工具,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但修饰是手段,达意是根本,所以修饰也是过犹不及的。孔子的话,只有简洁的五个字,毫不啰嗦,毫不做作,却清楚地传达了孔子的观点,这正可以作为“辞达而已矣”的一个范本。


孔子反对一味巧言令色,还无原则地去讨好有权有势者,但我们上节课已经说过,为了有效沟通,加强交流,从而把事情办好而不是办坏,孔子又提倡在人际交往中,要察言观色,这也是他无过无不及的中庸观的体现。在《季氏》篇里,他有一段对我们怎么注意说话场合,怎么注意说话技巧的告诫: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我们以前说过,《论语》里的“君子”有两种意思,一种是指有道德的人,一种是指有地位的人。这里的君子指的是后一种人,也就是有权有势的人。这个“愆”字是过失、过错的意思。孔子说,你在你所侍奉的人面前说话,可能会犯三种错误,哪三种呢?


第一种是急躁,表现形式是还没有轮到你发言的功夫,往好里说,你可能急着想把事情办好,往坏里说,你可能急着想在领导面前自我表现,你就抢着说了,这就叫急躁,“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


第二种是隐瞒,表现形式是该轮到你说话的工夫了,或者是为了掩盖矛盾,怕领导不高兴,或者是怕自己的意见跟别人有冲突,当说而不说,该讲而不讲,“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


第三种是眼瞎,表现形式是不看君子的脸色就冒然开口,看人不耐烦了也不打住,看人不高兴了也不和缓一下语气,改变一下策略,只顾自己滔滔不绝,“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上面一个鼓吹的“鼓”,下面一个目光的“目”,这个字念gǔ,就是瞎子的意思。在那个非民主的环境下,面对拥有绝对权力的上级,你既不该巧言令色,你也不该装聋作哑,而是应该察言观色,努力争取在适当的场合,在正确的时间,来表述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从而使自己的提案得以通过,建议得以实行。这就需要注意说话场合与说话技巧,即使到了今天,孔子在两千多年前提出的经验之谈,对我们应该仍然是有借鉴作用的。


平时要加强自己的学养,增进自己的能力,到了某些场合,则要察言观色,审己适时,所以,《卫灵公》篇里又记载了孔子一条相关的教导: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孔子说,你要遇上了一个值得跟他交流的人,你却不跟他谈,你就把一个可交流的对象给失去了,这叫“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可你要遇到了一个不能跟他交谈的人,你却一个劲的喋喋不休,你这就是说错了话,说多了话,这叫“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无论失人,还是失言,都是不明智的,也是不应该的。所以,孔子总结说: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一个聪明的有智慧的人,既不应该错失交流对象,也不应该说错话,这又是孔子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之道的体现。但要把握这个度,是多么困难的事。哲学家李泽厚就说:“既不是失人也不失言,只不过是生活的普通智慧,但并不容易做到。因为从历史记载到现实生活中,无论失言,还是失人的例子,比比皆是,随处可见。”这就更需要我们随时随地地来体味,来实践孔子的教导。


孔子在说话方面,给我们提供了这样有益的启示,因为在他所处的时代,不仅不是一个民主的社会,还是一个乱世,那么在乱世当中,一个君子应该怎样生存,孔子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我们下一节课再讲。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李威_读书

    老师,为什么34节之前讲过的内容没了呢?我在反复地听每一节。希望保存所讲的每一节。要不然一讲一听一过,哪有深刻的理解呀!

    1372790sbhd 回复 @李威_读书: 可以下载。

  • 岗尖吧啦

    傅老师您好,一直有个问题想问您,就是您如何评价荀子其人及其著作?作为儒家学派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却教出了两个法家代表人物。荀子似乎还喜欢和亚圣孟子唱反调,孟子说人性本善,他说人性本恶;孟子说民贵君轻,他说天地君亲师。后世儒家弟子也少有人推崇荀子,甚至荀子一度被视为异端,被赶出孔庙,《荀子》一书的地位也远远不如《论语》、《孟子》地位超然。我们普通人对荀子的了解几乎也仅仅止于荀子的《劝学篇》。希望下次答疑课能听到傅老师对荀子的一些看法,再次感谢傅老师~

    冬之雪_d0 回复 @岗尖吧啦: 我亦深有些同感!大概荀子的性恶论不符合儒家正统的观念吧!无论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 都是人性的一个面,好比硬币的两个面,缺一不可!上周日参加一个《论语》读书会,我就提出过此问题,一位西北大学的思想史博士这样回答:如果将人性比作一条河流的话,“人性本善”是指河流的源头之水,干净纯洁没有被污染;而水从源头流出之后,在流动的过程中被污染了,这就是“人性本恶”!希望对你有帮助!

  • eliiii_

    一边看傅老师的讲义,一边听傅老师讲课,仿佛又回到了高中时代的语文课堂。本节课程反反复复的听了一周,每次听完之后的感触都不一样。就连8岁的女儿跑来和我说今天她要告诉某位女同学什么是“可与言而不可与之言,失人;不可言而与之言,失言。”

  • 花头鸭

    “中庸之道”长命百岁、万寿无疆……何以至此?基因里的优势,被一层一层地剥开来。过犹不及,多么精辟!《论语》里的一字一句一事一议,都是儒家之家的思想根基,成“家”要讲“理”,理论也自然而然渗透在《论语》里……过犹不及!过犹不及!儒家思想的美学山高仰止……谢谢傅老师!无论怎么讲,听着都舒服。

  • 长安李桦

    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这两段话教我们怎样能恰到好处的说话,和人处好关系,非常实用。我有两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我有时还: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这些都是我今后要注意改正的。

    禹道dao 回复 @长安李桦: 中庸之道

  • 琳海峻涛

    傅老师解读的真好,没有活动听不着呀!

  • 一个国学的小学生

    论语是古代语言的范本,这也是它的价值之一。

  • 一个国学的小学生

    从论语中能学到说话的艺术

  • 70yi60docswoc4t9jkhe

    老师,能不能开个中庸大学的讲学

  • 听友10802817

    这一期对于我来说真是及时雨,有时话太多了,且无用之语太多。自省,力改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