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集】皇帝忘不了的小石马
北宋迁都
宝贝儿,欢迎收听《凯叔讲历史》。这一集,凯叔要给你讲一个石头做的小马,这个小石马,是宋太祖赵匡胤小时候最心爱的玩具。别看它只是个玩具,却跟北宋的一件国家大事有关。小石马究竟有什么魔力呢?
公元976年,夏初的一天,洛阳城的夹马营人山人海,似乎整座洛阳城的人,都到了这里。
百姓的脸上,洋溢着欣喜和兴奋。究竟发生了什么好事呢?
忽然,有人喊道:“来了!”
只见,长街尽头出现了几百个身影。最前头两个人骑着高头大马,左边那人,便是当今圣上——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赵匡胤是土生土长的洛阳人,他当皇帝已经十年了,这是头一次回到家乡,自然是盛况空前、万众瞩目。与他并肩而行的,是他的弟弟赵光义。赵光义三十多岁,相貌斯文,比起哥哥赵匡胤,略少了一股英武之气。
他们的身后,是步行的百官和随行的士兵。
看到赵匡胤,一个老人说道:“这孩子打小就不安分,整天舞枪弄棒,谁能想到他居然做了皇帝。”
“嘘!你不怕掉脑袋!”
“我是看着这孩子长大的,他听见了也不碍事。”
就在此时,赵匡胤勒马在老人家面前停住了:“李大叔,身子骨还好吧。”
“好!好!哎呀,你这小子,打小就有能耐,我却不知道你的能耐那么大呀!”
赵匡胤豪爽一笑,继续打马前行,一边走一边和父老乡亲打招呼,一点儿也没有当皇帝的架子。他先去老房子祭拜了双亲的灵位,然后又拜访街坊邻居。长辈说到他小时候的糗事,他不由得哈哈大笑,只是面对当朝皇帝,乡亲们还是略显拘谨。
不知不觉,天色已黑。赵匡胤即将踏上归程,乡亲簇拥着为他送行。这时,赵匡胤望见不远处的一棵大树,对身边的士兵说:“你们到那里挖一挖,看看下面有没有一个石头做的小马。”
士兵依言而行,果然刨出了一个小石马。
看到小石马的瞬间,赵匡胤百感交集, 他摸着小石马说:“这是朕年幼时最心爱的物件,当时朕怕它丢了,才悄悄把它埋在树下。”
“如今您贵为皇帝,恐怕日后也难得回来了吧。”
赵匡胤把小石马包好,挂在马鞍上:“洛阳是朕的桑梓之地,更有山川之险,定都于此,未尝不可。”
听闻此言,父老乡亲顿时欢声如雷。
此时,距北宋定都汴梁城已有十年,东京汴梁就是现在河南开封。而赵匡胤迁都洛阳的想法,其实由来已久,难道只是因为思念故乡吗?
回到洛阳的行宫,赵匡胤召开了御前会议,商议迁都洛阳之事。
皇帝要搬家,文武百官、各部衙署都得跟着搬,这可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工程。迁都一事,遭到了百官的一致反对。赵匡胤当场大发雷霆,拂袖而去。
官员们觉得既然迁都不成,赵匡胤应该很快就会打道回府。可谁想到,赵匡胤竟然与群臣开始了冷战,不说迁都,也不说回汴梁,就这么一天天地耗着。如此过了十几天,有一天下午,赵匡胤突然传诏,命令百官第二日到洛阳城北郊狩猎。
次日一大早,在赵匡胤的率领下,众人前往洛阳北郊。
奇怪的是,赵匡胤只是带着大家向北走,并没有弯弓射猎。午后时分,众人到达黄河岸边,赵匡胤下了马,望着黄河久久不语,过了好一会儿才说:“今日出行,朕并非为狩猎,率众卿至此,依然是为迁都一事。”
见不少大臣暗自摇头,赵匡胤一字一顿地说:“你们不同意,朕也要迁!朕不但要迁都洛阳,以后还要迁都长安!”
这时,一员武将说道:“陛下,汴梁地处南北要冲,水陆交通畅达,便于运送粮草。汴梁的禁军多达数十万,粮草供给几乎全仰仗江南。都城若迁到洛阳,运送粮草将多有不便啊!”
赵匡胤迟疑了一下,自从他提议迁都以来,虽然很多人劝谏过,但他们不是说洛阳风水不好,就是说这里没有王气,总之都是一些虚无缥缈,只有这个武将说到了要害。
“不对,此人是个粗人,怎么会突然间慧眼独具,一眼看到要害所在呢?”想到这里,赵匡胤厉声喝道,“你说的这些是谁教的?!”
那武将哆嗦一下,下意识地看了赵光义一眼。赵光义知道掩饰不住,急忙跪倒在地:“臣有罪!”
“皇兄,臣弟以为,迁都万万不可。”
赵匡胤听了这句话,一步迈上了岸边的一块大石头,用马鞭指着黄河北岸。
“自从燕云十六州落到契丹人手中,我大宋只能以黄河为屏障。汴梁周遭一马平川,无险可依。为防契丹人,我大宋不得不在汴梁集结重兵,仅粮草、军饷,每年都得消耗全国赋税之大半。而洛阳周边,有雄山大川,易守难攻。若迁都洛阳,以山川作屏障,便可裁撤冗兵,节省大量赋税。”
赵光义回道:“皇兄之言甚是,但为人君者,施政既当考虑千秋,还须考虑当代。臣弟以为,迁都虽可裁撤冗兵,但到时江南的粮草运送不便,还得征调无数民夫,疏浚(jùn)积淤多年的运河。隋炀帝杨广当年一意孤行,挥霍民力,因一条运河而亡国的前车之鉴,皇兄难道忘记了吗?”
望着波涛滚滚的黄河,赵匡胤心乱如麻:“当年朕征战沙场,凭借一人英勇尚可扭转战局,如今身为一国之主,做事反倒要顾虑重重了,到底是功在当代重要,还是利在千秋为先?”他反复想了几遭,却也没想清楚。
百官见圣上面露犹豫之色,同时跪倒,齐声呼道:“陛下!三思!”
思量许久,赵匡胤长叹了一声,他明白,如今立足汴梁才十多年,迁都已经如此艰难,时日迁移,只怕再难实行了。可是,若不迁都,只怕不出百年,大宋的国力就会被耗尽。
“唉……”赵匡胤怔怔地站了一会儿,无奈地摇摇头:“先回洛阳吧,迁都一事,容朕再想想。”
第二天,赵匡胤率领百官踏上了归程。身后的洛阳城越来越远,赵匡胤不由得悲从中来。他已经快五十岁了,不知在有生之年,还能不能再回故土。
想到此处,他命令所有人停下。命人取来一张强弓,拉满弓弦射了一箭,又从马鞍上解下包裹,拿出那个小石马,让士兵把它埋在了落箭之处。
赵光义走上前问道:“皇兄,这是……”
赵匡胤扭过头,看向远处,幽幽地说:“等朕百年之后,你一定要把朕送回故乡,和小石马葬在一起,好让朕落叶归根、随侍双亲。”
夕阳西下,橘黄色的霞光里,浩浩荡荡地队伍逐渐远去。这一去,赵匡胤再也没有回来,回到汴梁不久,他就驾崩了。之后,他的遗体被送回故乡,安葬到了埋小石马的地方,也就是如今我们所知的永昌陵。
一百多年以后,金国大军挥师南下,渡过黄河,因为黄河之南再无屏障,金军长驱直入,踏破了汴梁城,北宋从此覆灭。当然,这也不能说明宋太祖主张迁都是完全正确的,也不能说明赵光义反对迁都就是错误的,因为北宋亡国的原因还有很多,都城设在汴梁,只是其中之一。那下一集,凯叔再给你讲第二个北宋亡国的原因。
好了,宝贝儿,今天的故事就讲到这儿。
提出今天的问题:如果你是赵匡胤的话,你会做出迁都的决定吗?为什么呢?还有,凯叔前面讲过一次伟大的迁都,你还记得那个迁都的人是谁吗?咱们留言里见!
人物介绍
1.赵匡胤
(927年三月二十一日-976年十一月十四日),字元朗,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人,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武术家,宋朝开国皇帝。
公元948年,赵匡胤投奔郭威。
后周建立后,赵匡胤始入军旅,受周世宗柴荣器重,于征伐南唐时屡建战功。
公元958年,柴荣病重时,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
公元960年,周恭帝即位后不久,赵匡胤受命抵御北汉及契丹联军。旋即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大军回京后,恭帝被迫禅位,赵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北宋”。
赵匡胤在位期间,依据宰相赵普的“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致力于统一全国,先后灭亡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等南方割据政权,完成了全国大部的统一。
赵匡胤先后两次“杯酒释兵权”,罢去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了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
他还设立“封桩库”贮藏钱、帛、布匹,以期赎回被后晋高祖石敬瑭献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
公元976年,赵匡胤逝世,享年五十岁,在位十六年。谥号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庙号太祖,葬于永昌陵。
2.赵光义
(939年-997年),宋太宗,字廷宜,宋朝的第二位皇帝。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宋太祖名讳改名赵光义,即位后又改名赵炅。
公元976年,宋太祖驾崩,赵光义继位。
公元978年,使用政治压力,迫使吴越王钱俶和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纳土归附。
次年亲征太原,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
两次攻辽,企图收复燕云十六州,都遭到失败,从此对辽采取守势。并且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在位期间,改变唐末以来重武轻文陋习。
公元997年,赵光义去世,在位共21年,庙号太宗,谥号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葬永熙陵。
名词解释
1.北宋
(960—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因皇室姓赵,也称赵宋。
公元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开封府(河南开封),改元建隆。
公元961年,通过杯酒释兵权,将兵权与财政权集中于中央,避免了中晚唐藩镇割据的乱象。但削夺大将兵权也削弱了部队的作战能力,导致宋朝与辽国、西夏、金国的战争中失利。
公元1126年,发生靖康之难,次年北宋被金国灭亡。
北宋疆域东北以今海河、河北霸州、山西雁门关为界;西北以陕西横山、甘肃东部、青海湟水为界;西南以岷山、大渡河为界。宋神宗时收复河湟,宋徽宗时期于青海北部置陇右都护府,并重金赎回幽云七州。
宋朝政治体制大体沿袭唐朝,采用分化事权方式,宰相职位由多人担任,还实行官衔与实际职务分离的官吏任用制度,即“官、职、差遣”制度。官即官名,如尚书,侍郎之类,只是一种虚衔,作为叙级、定薪俸之用;职亦称贴职,是授予一部分文官的荣誉衔,并无实际职掌,如学士、直阁之类;差遣才是官员所担任的实际职务,故亦称职事官,枢密使、三司使等,属于此类。这些对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的作用,也造成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后世认为北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文化最繁荣的时代,儒学得到复兴,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政治也较开明,经济文化繁荣。
北宋时期对外关系在唐朝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发展,在东亚,同朝鲜和日本关系交流密切;在东南亚,同越南和印尼也加强了联系,同时还影响到了西亚和非洲。
2.洛阳
古称斟鄩(xún)、西亳、洛邑、雒(luò)阳、洛京、京洛、神都、洛城等,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中下游,因地处洛河之阳而得名,中国四大古都之一,世界文化名城。
洛阳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4000多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夏朝、商朝、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朝、唐朝、武周、后梁、后唐、后晋等十三个王朝在洛阳建都,有十三朝古都之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3处,馆藏文物40余万件。
洛阳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是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及隋唐时期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枢纽。牡丹因洛阳而闻名于世,有“洛阳牡丹甲天下”之称,被誉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蜚声中外。
截至2015年,洛阳拥有四项世界文化遗产,沿洛河两岸存有夏都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遗址、西周成周城遗址、东周王城遗址、汉魏洛阳城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址等六大都城遗址。
3.汴梁
简称汴,古称“汴州”“东京”“大梁”,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市,是中国多个重要王朝的首都。
战国时期,魏国建都于此,称“大梁”,冶铁业发达,十分繁荣。后历经黄河水患的天灾祸乱,几乎沦为废墟,极度衰败。五代十国时期国家四分五裂,开封地理条件非常适宜农业经济发展,先后成为后梁、后晋、后汉以及后周的国都。
4.燕云十六州
即今北京、天津全境,以及河北北部地区、山西北部地区。
燕云十六州又称“幽蓟十六州”,“燕云”一名最早见于《宋史·地理志》。
包括燕(幽)、蓟(jì)、瀛、莫、涿、檀、顺、云、儒、妫(guī)、武、新、蔚、应、寰(huán)、朔,共十六州。燕云十六州所处的地势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地缘战略价值巨大,元朝称之为腹里。
公元936年,中国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后唐河东节度使)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后晋。
公元938年,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使得辽国的疆域扩展到长城沿线,往后中原数个朝代都没有能够完全收复。燕云十六州的丢失使得北宋政权受到持续长达二百年的威胁。
5.契丹
为中国古代游牧民族,发源于中国东北地区,采取半农半牧生活。契丹人髡发,服装通常为长袍左衽,圆领窄袖。契丹人住所为毡帐,皇帝的御帐称为捺钵(nà bō)。随着辽国的灭亡,契丹人逐渐融入了其他各民族。
6.永昌陵
是宋太祖赵匡胤的陵墓,位于今天河南省巩义市。
北宋皇帝都葬在巩义。
7.金国
是中国历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共传十帝,享国一百二十年。
女真原为辽朝臣属,公元1114年,金太祖完颜旻统一女真诸部后起兵反辽。
于翌年在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建都立国,国号大金。
公元1125年,灭辽朝,两年后再灭北宋。
公元1153年,海陵王完颜亮迁都中都大兴府(今北京)。
金世宗、金章宗统治时期,金国政治文化达到巅峰,金章宗在位后期由盛转衰。
金宣宗继位后,内部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外受大蒙古国南侵,被迫迁都汴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女真贵族大肆占领华北田地,奴役汉族,使得双方的冲突加剧。
当金朝国势衰退时,汉族纷纷揭竿而起。
公元1234年,金国在南宋和蒙古南北夹击下覆亡。
金朝鼎盛时期统治疆域包括今天的中国大陆淮河北部、秦岭东北大部分地区和俄罗斯联邦的远东地区,疆域辽阔。
金国作为征服王朝,其部落制度的性质浓厚。初期采取贵族合议的制度,后吸收辽朝与宋朝制度后,逐渐由二元政治走向单一汉法制度。
军事上采行军民合一的制度,凭借铁骑兵与精锐火器,先后打败周边诸国。
经济方面多继承自宋朝,陶瓷业与炼铁业兴盛,对外贸易的榷场还掌控西夏的经济命脉。
在文化方面也逐渐趋向汉化,杂剧与戏曲在金朝得到相当的发展,金代院本为后来元曲的杂剧打下了基础。
北宋时期地域版图
北宋政权世袭表
我会迁都,这是为大宋好,是括跋宏
加班熊工作 回复 @小石头_mxx: 我们在这里等着
隋杨帝杨广
波波_rb 回复 @翠西熊: 是炀不是杨。!!!
这个故事真好听!!!
尧妈_54 回复 @小跳鼠的梦:
①会迁都②隋炀帝杨广。
荷包蛋蛋z 回复 @Eeeeeeeeee_lllaaaa: 啥
jinjvjvhhhhhhjbvuuctdc&knctgcfssedgjbvhv
Jay_Jay_6868 回复 @密尔沃基p: 🖕🏻🖕🏻🖕🏻🖕🏻🖕🏻🖕🏻🖕🏻🖕🏻💅🏽💅🏽💅🏽💅🏽💅🏽💅🏽👅👅👅👅👅👅👅👅👅👅👇🏻👇🏻👇🏻👇🏻👇🏻👇🏻👇🏻👇🏻👇🏻👇🏻😡😡😡😡😡
给个赞吧,谁给赞谁聪明,谁智慧,谁有钱
我会迁都,这是为大宋好,是括跋宏
野人井柏然鸡肉卷斤斤计较斤斤计较河北哈哈哈
我会迁都,这是为大宋好,是括跋宏
本莉兔讲故事 回复 @007的兔子: 是拓跋宏……
我讲的好听吗?当然好听!
autumn_411 回复 @凯叔与马爷爷: 凯叔的头像不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