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放射化学奠基人郑大章

中国放射化学奠基人郑大章

00:00
07:40

中国放射化学奠基人郑大章


郑大章,1904年12月13日生于合肥东乡撮镇。他的家族与淮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是淮军后代。淮军在近代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而郑大章虽生于这样的家族背景,却走向了一条科学救国的道路。


郑大章的求学生涯充满了传奇色彩。1920年秋,从北京高师附中毕业后,他考取了安徽省政府奖学金,踏上了前往法国勤工俭学的征程。在里昂中法大学通过语言关后,1922年他考入巴黎大学理学院,选择化学为主攻方向。当时,西方一些人对来自贫穷落后中国的学生充满歧视,但郑大章凭借自己的努力,在第一学年的巴黎大学数学会考中就名列年级第一。这一成绩可谓是震惊了当地,一家报纸甚至打出了“法国的数学危险了”这样耸人听闻的标题。


在巴黎大学那间狭小的斗室内,郑大章日夜苦读。他频繁穿梭于图书馆和实验室,这种刻苦钻研的精神让他收获颇丰。1924年获得普通化学学士学位,1925年获得普通数学学士学位,1926年又获得普通物理学士学位。三年连续拿下三个学位后,1927年他开始在巴黎大学分析化学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1929年还到里昂中法大学兼教。


郑大章的才华得到了严济慈的认可,在严济慈的推荐下,1929年秋他成为居里夫人的第一名中国留学生。居里夫人,这位两获诺贝尔奖、热爱和平的伟大女性,对郑大章的影响深远。她秉持着“在科学上,我们不应该注重人,看他是从哪来的,而应该看重他所做的事”的理念,既在精神上鼓励郑大章为祖国争气,又亲自指导他做实验、写论文。居里夫人还三次给里昂中法大学协会写信,为郑大章申请延长奖学金。郑大章也不负众望,仅1931、1932年就有三篇论文发表在法国国家科学院院报上。1933年12月21日,他的博士论文被巴黎大学理学院答辩委员会一致评为“最优等”,论文题目为《放射性矿物中钋铀比的稳定性研究》,并获得法国国家理学博士学位。


获得博士学位后,郑大章怀着对故乡和双亲的思念,向居里夫人辞行回国。居里夫人虽极力挽留,但理解他的报国之心后也欣然同意。回国前,他在法国结识了萧晚滨姑娘,两人相爱,在居里夫人病逝后,1935年初春,郑大章携萧晚滨踏上归国之旅。


回到国内,郑大章在北平镭学研究所开启了新的征程。他和萧晚滨补办了婚礼后,就应严济慈的邀请加入镭学研究所,担任副所长实际负责所内事务。当时的镭学研究所条件艰苦,只有三间平房,缺人少钱短设备,但郑大章凭借着爱国热情和毅力开始艰难的筹建工作。他带着几个年轻人查资料、订计划、找仪器、寻设备,辛苦奔波,反复实验。例如,他通过实验测定了沥青铀矿石中钋对铀的放射性比例,论证了铀锕系元素和铀镭系的放射性分枝比值;在国内找不到铀矿石时,他通过比利时驻华使馆从刚果托运而来。他首创的“水法”找矿,国外一直沿用到20世纪60年代。


郑大章不仅专注于科研,更有着坚定的民族气节。1937年北平沦陷后,王揖唐力邀他担任伪政权“教育部长”,但郑大章断然拒绝。1938年底,他和助手杨承宗等秘密离开北平,到上海租界继续镭学研究。在困难的条件下,他们从大量铀盐中分离制出很强的新β放射源,发现了β射线的吸收系数随放射源周围物质的性质而改变,由此形成背散射法鉴别不同支持物质其及 厚度的理论。


然而,由于战时生活来源断绝,加上心脏病日益严重,郑大章实在无法支撑,转往苏州老家休养。1941年8月14日,这位才华横溢的科学家因心脏病突发,在穷困潦倒中于苏州老家祠堂中去世,年仅37岁。


郑大章虽然英年早逝,但他的事业在新中国得到了延续。他的助手杨承宗继承了他的事业,杨承宗在放射化学领域也取得了诸多成就。他不仅在国内的科研机构担任重要职务,还在教育领域贡献巨大,在百岁华诞及从事学术活动八十年纪念座谈会上,温家宝总理还亲笔致贺信。杨承宗始终不忘郑大章的启蒙之恩,他感激郑大章不仅传授放射化学知识,更以身体力行教会他爱国的民族气节。


郑大章的一生,是不断追求科学真理的一生,是充满爱国情怀的一生。他在艰苦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在放射化学领域取得了开创性的成果。他虽已逝去,但他的科学精神和爱国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来的科学家们,在中国科学发展的长河中,他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永远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制作团队】

值班统筹:丁艳|主播:张文哲

审听:丁艳|编辑:张文哲

审核:丁艳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