撮镇响起了九千年前的声音

撮镇响起了九千年前的声音

00:00
19:43

撮镇响起了九千年前的声音




2020年5月17日的《合肥晚报》最合肥周刊,曾专门邀请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翁飞博士,为读者解读撮镇昔日古城门上方镌刻着的“天禽长明”四字含义。


“天禽”原是星座名,属斗宿,共有八颗星。《晋书 ·天文志》云: “天箭八星在南斗柄西,主关闭。”而“天禽”的“禽”字通“箭”,是汉字里的会意字,即从品、仑;  “品”表示乐器的管孔,仑是按顺序排列之义。 因此“禽”的本意是中国古代一种管乐器,像编管之形,形状像笛。

时间差不到一年,撮镇有关方面于2021年3月15日上午,将著名的骨禽研究与演奏专家于东波邀请过来,专门举办“禽”主题论坛。安徽省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翁飞、合肥东部新城文旅有限公司董事长黄俊华、撮镇镇政协联络组组长吴庆海等抱着浓厚的兴趣,听于东波即兴演奏骨禽,悠然古朴的远古之声在撮镇上空响起,空灵的禽声顿时让这座古镇沉浸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据吴庆海先生介绍,撮镇是离合肥市区最近的千年古镇,因孔子拜师神童项橐,喟叹“地多一撮,书重百城”而得名。据《肥东县志》记载,在撮镇古城门上方,曾有一块匾额,上面镌刻着四个醒目的大字“天禽长明”,意为黄道吉日长开。


翁飞博士考证说,“禽”,就是历代典籍中记载的极为久远的,并被描述为“如笛”“若笛”状的一种管乐器。不同于常见的横吹、竖吹的笛、箫等管乐器,斜吹的古禽几乎不被大众知晓。古禽之斜吹,其法质朴,不需另设吹孔,只于管口一端作吹口,即可鸣奏出奇妙的乐音。古禽发源于“吹火管”,至少在近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完形的多音孔乐器。1983年至2001年之间,在河南舞阳,距著名的裴李岗史前遗址不远的贾湖村,分三批一共出土了40余件骨禽,将中国乃至世界音乐史的起源提前到了9000多年前。


经考古鉴定,这批骨禽均用丹顶鹤的尺骨制作,形制固定,制作规范,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出土数量最多且能实物演奏的远古乐器,是迄今为止中国考古发现的最古老乐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比古埃及出现的笛子还早两千年。


至于撮镇古城门上方为何会镌刻“天禽长明”,翁飞博士解释说,“禽”又通“钥”,意为锁。《晋书·天文志》也记述:“天箭八星在南斗柄西,主关闭。”关闭,就是关口、门口,这与撮镇是合肥东部的桥头堡也很吻合。


与“禽”相对应的,是“橐”,即以牛皮制成、两端都开口的风袋,它是最早的助火工具。禽是橐的输风管,橐禽结合,就是最原始的鼓风机。

由此看来,“天禽长明”,悬挂在撮镇神童项橐撮土造城的城门上方,有象征意味。这是一座通向智慧的大门。开启它,犹如开启橐禽,就能达到上古圣贤“天地通”的极高智慧境界,就能达到神思泉涌、生生不息的“长明”境界。


为参加此次论坛,于东波带来了大大小小几十支骨禽,其中既有珍贵的、上刻甲骨文的古老骨禽,也有于东波利用川藏古道上收来的鸟骨及3D打印机复制的骨禽。

2014年9月,在南京名城会上的一次演出中,于东波所在的南京民族乐团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乐团合作。当时,有一位国外演奏家演奏了一种阿拉伯地区的笛子,无吹孔,斜吹演奏。


于东波看了精神为之一振,演出结束后找到这位国外演奏家,请他教授自己这种演奏方式。于东波询问乐器名称,那位演奏家说叫“NEY”(音同籁),于东波心念一闪,中国乐器如笛、箫等,一般都以单字命名,这会不会是古汉语的音译呢?或许就是籁。籁,是民间对禽的俗称,同为斜吹,无吹孔,在《说文解字》 中, “籁”字正是被解释为“三孔禽”,如此,天籁之音说的就是骨禽声。


于东波介绍说,禽是中国笛类乐器的先祖,但自明清以来,历朝宫廷雅乐及孔庙祭祀乐舞中所持之“禽”, 皆不能演奏,加之史载“禽如笛”的语焉不明,古禽的真实形制及吹法一直是个难解之谜。国宝级文物贾湖骨禽出土最初,研究者将其命名为“骨笛”。     

最终,来自上海师范大学的古禽专家刘正国教授经多年研究,成为贾湖遗址出土的第二批、第三批骨禽斜吹法实物测音人,并从理论上考定了“贾湖骨笛”应为“贾湖骨禽”, “破解了禽如笛的千古之谜”。


一个偶然的机会,于东波在川藏线上找到了仙鹤、大鹰等猛禽的翅膀尺骨,他按照1比1的比例进行了仿制。第一次吹响骨禽,于东波的心里特别震撼,他没有想到,骨禽的音阶非常准确,9000年前,先祖居然能把音准做成这样,实在了不起。

后来,于东波又拜刘正国为师,刘正国纠正了于东波之前复制骨禽形制和斜吹技巧上的错误,使他渐得骨禽演奏的正源。


骨禽技艺失传多年,于东波苦于四处寻找资料、文献,没想到撮镇“天禽长明”的匾额提供了力证。于东波笑称,能够在撮镇即兴演奏自己创造的骨禽曲《诸神的踪迹》,吹响9000年骨禽,或许冥冥中早已结下渊源,得到了“诸神”先祖的佑护。

于东波夫人、南京金陵汉服文化协会会长贾蓓敏是南京夫子庙的国学礼仪指导,她为大家讲述了骨禽与孔子的渊源。

自盘古开天辟地,禽籁之音就已在人间响起。明代《律吕精义》中有文:“禽者,五音之主宰,八音之领袖,十二律吕之本源,度量权衡之所由出者也。”由此不难看出,骨禽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第一次看到禽这个字的时候,贾蓓敏就告诉于东波,夫子庙每年的祭孔大典中,所跳的佾(yì)舞就是舞者一只手执翟(dí)、一只手执禽,代表儒家的礼乐文化。

翁飞博士畅言,孔子拜的两位老师,老子和项橐,都与安徽结缘,七岁神童项橐尤其为撮镇人称道。橐禽,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老子在《道德经》第五章中也说,自然界如同鼓风铸物的器物—— 橐禽,因空间不受屈抑实现其运动,因运动实现其愈出。万有物质,层出不穷。


翁飞博士开玩笑说,由此,我们可以认为,橐禽一体,密不可分,我们甚至可以大胆推测,项橐的名字“橐”的产生,就是因为他会吹“橐”,“橐”正是对着天禽的“禽”。



【制作团队】

值班统筹:丁艳|主播:琛哥

审听:张文哲|编辑:张文哲

审核:丁艳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