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第二章 三“五溺三变” 之1.文武双才 2.佛道影响

10第二章 三“五溺三变” 之1.文武双才 2.佛道影响

00:00
14:07

曾有人以“五溺三变”语,描述阳明的思想与精神变迁的过 程。“五溺”指阳明归正于圣学之前的多种嗜好;并非先后发生之 事,而常是同时持有的兴趣。“三变”指阳明在不同时期讲学的要 点,故所变亦不妨宗旨。而可说是教学法。因为“三变”皆是归 正儒学后,他所倡的“修身法”日益精微的表示。

    1. 文武双才

    阳明的哲友湛若水,述其“五溺”:

        初溺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三溺于辞章之 习,四溺于神仙之习,五溺于佛氏之习,正德丙寅(元年)(1506),始归正于圣贤之学。

    阳明曾说,“狂者”真有凤凰翔于千仞气象。观其本身之内在 与精神发展,实是此种气象之印证。他的充沛精力,显出于种种 不同的志趣中。根据《年谱》所记,阳明幼年,即聪明异常,而 且“豪迈不羁”。虽就塾师而喜荡街,十一岁时,曾于市上与人争雀,终遇某相士,为他出资买雀,又劝他读书自爱,前途无量, 时阳明父为翰林修撰,常因儿子肆行而怀忧。阳明之“初溺于任 侠”,即始于北京街中,与群儿戏排战事之时。阳明幼好英雄事 业,尤向往汉朝马援的功业。十五岁时,曾梦谒伏波将军庙。事后四十多年,阳明卒前,平思、田之乱后,竟得亲拜伏波祠下, 一切宛如梦中,真是“此行天定岂人为”!

    阳明早学骑射,终身留心于兵事。二十六岁时,尤精究兵家 秘书,每遇宾宴,多聚果核列阵势为戏。其后,避居阳明洞,潜  修学道时,亦未废弃兵法,反而更进一步,求教于熟悉天文、地  理、与武术的处士许璋,受益甚多。

    阳明的善射,曾于擒宸濠后当众显出。当时随从武宗南征的 北军领袖张忠、许泰,自恃术高,强请阳明较射于教场中,意欲 屈之。阳明勉强应邀,三发三中,张、许之辈反而因此大惧。其 部下北军,在傍哄然啧啧。

    阳明自幼亦好诗文。十一岁时即曾表现诗才。二十一岁时, 又与文人魏瀚等同结诗社。并与当时文坛“四杰”——李梦阳、 何景明、徐祯卿、边贡——相游,同学古诗文。当时阳明所撰之  仿古体诗文,包括赋骚多首,及仿唐诗绝句。阳明之散文,早享  盛誉,谪居龙场时所作之《瘗旅文》,尤是杰作。他在嘉靖元年  (1522),致大学士杨一清的信,亦表露高洁的文体。如此,阳明  于三十一岁前,勤学辞章,遍读先秦与汉代古文,终于过劳成疾,得呕血病。因而叹息:“吾焉能以有限精神,为无用之虚文?”

      2. 佛道影响

     阳明自述,七岁起即蓄意学道。十一岁时,又在北京街上遇 见相士,曾赠言少年阳明:

        须拂领,其时入圣境。

        须至上丹台,其时结圣胎。 

        须至下丹田,其时圣果圆。

    在道教术语中,“丹田”原指人身腹下部分。《抱朴子》载有 三丹田,即眉下、心下与腹下三部。但相士语中只述上下两部, 又与人须相比,故大约是指心下、腹下两部。此类术语,原用于 道教导引与胎息的法术中,为长生久视之用。“结圣胎”也是道教 术语,指出炼“内丹”者身内的成就。阳明体弱多病,固是学道 原因之一。本章已提到他在合卺之日,入道士观静坐忘归的轶事。 阳明有意求仙,又多方求师问道,皆是他的不挠精神的表现。阳 明前的儒士,亦多有用心于仙家书籍者,朱熹本人即撰有《阴符 经》与《参同契》的考异。

    阳明三十岁时,退居故乡阳明洞中修行,得先知术,事后虽立志弃道归正,却已表示慕仙之诚。阳明一生嗜好山水,尤喜洞  居,曾命名龙场之窟为“阳明小洞天”。正德十三年(1518)讨寇  时,又访龙川之“阳明别洞”。阳明自称“山人”,尤爱于周游山  水间时,点化门人。

    根据日人久须本文雄的著作《阳明の禅の思想の研究》,2〕阳 明一生遍游的佛寺,其知名者有四十余处,分布八省。另有不知 名四十余处。阳明不但于早年好游佛寺,并且于归心儒学后,仍 继续此种访游。在三十二岁时,竟有一次于某佛寺中留居八个月 之久。又在五十岁时,访问佛寺十三次,每次留居一两周。阳明 又常于佛寺讲学。此种往来,固不能印证佛教对其思想发展所持 影响,而阳明传记中,所载之关于道教的修持,又多于佛教,但 是佛道二教,于元、明时已多混合,阳明撰诗,亦广指二氏之教。

    阳明于弘治十七年(1504),主考山东乡试时,曾辟佛老害道 乱天下。但是他归正圣学,实定于弘治十八年或正德元年,与湛 若水初遇之时。其后,阳明自立学说,虽排二氏,亦不能卸去所 留下的深远影响。“五溺”代表的多种兴趣中,佛老二教实有最强 的吸引力。

    除“五溺”之外,阳明一生所表示对于儒学的兴趣,从无间 断。阳明父王华,原是“于异道外术,一切奇诡之说,廓然皆无所入”者。阳明本身,似亦从未怀疑儒学的价值。而只是对于庸儒以 诵读经注为入仕捷径,表示反对而已。当其青年习字时,即思程颢  言:“吾作字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学。”阳明亦仿其事,释其  言:“吾始学书,对模古帖,止得字形。后举笔不轻落纸,凝思静  虑,拟形于心。久之始通其法……乃知古人随时随事,只在心上学。 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此数语中,亦说出阳明哲学中心点。

    阳明之学,原是无师自通的。与朱熹、湛若水辈,大有不同。 阳明固曾谒见吴与弼的门人娄谅,并深契他“圣人可学”之言。 阳明因知晋时关于圣人有情无情,与圣人是生而成圣或学而成圣  之辩。此即是他本人深体之切身问题。阳明曾遍寻朱熹遗书以  阅之,又勤求实行程朱“格物穷理”之训,并曾从朱熹言,居敬  持志,循序致精。但每次因而发病,终以为圣贤有分,学之不得, 因而有意入山养生,自此观之,其求仙学道,亦有不得已之苦。

    阳明虽勤于求道,却不得道士信任。所遇道者,仍以儒士视 之。阳明或因而决意弃世,退阳明洞隐居近一年。又发现道术不 深,不能满足其成圣之欲。故又复思用世,并训世人儒家所教, 忠于本性之道。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