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2011年,88岁高龄的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发表了其著作《论中国》。
在书中,他以独到的见解,评价了中国在朝鲜战争中的核心作用。
同时基辛格认为,中国是朝鲜战争无可争议的最大赢家,而最大的输家是苏联。
他为何会如此评价呢?
内忧外患的局面
朝鲜战争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分出胜负,双方签署的也只是停战协议。
但基辛格的观点是:“朝鲜战争对中国而言不只是平局。”
在朝鲜战争之前,中国的实际状况、国际形象是怎样的?
历经多年战火,以及国民党留下的重重困境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了新中国。
彼时,国家亟待振兴,处处显露着落后与贫穷的迹象,资源匮乏,财政捉襟见肘。
经济基础薄弱,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尚处低谷。
长久的战乱与外来侵略,使得基础设施遭受重创。
工业和农业生产能力萎靡不振,经济复苏之路荆棘密布。
新兴的人民政府根基不稳,国内尚有部分地区处于国民党的残余控制,或尚未完全从封建束缚中解脱。
加之匪患猖獗,安全局势错综复杂,为政权稳定增添了重重障碍。
在军事层面,我国军队面临着装备陈旧、海空力量薄弱的问题。
军事工业基础薄弱,难以满足国家安全的战略需求,国防力量的提升任重道远。
而对外,新中国也面对着敌对势力的重重压迫。
西方帝国主义更是虎视眈眈,企图将新生的人民政权扼杀于摇篮之中。
中国遭遇了西方国家的重重封锁与遏制,尤其是在冷战的阴霾之下,中西关系紧张加剧,国际环境颇为严峻。
就是在这样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毛主席力排众议,做出了“抗美援朝”的决策。
“抗美援朝”后:重生与崛起
朝鲜战场上的胜利,使得中国在历经数十载落后挨打的屈辱后,迎来了精神上的涅槃。
甚至使中国成为了世界公认的,不可小觑的大国。
在经济上,抗美援朝战争赢得了民众的广泛支持与参与,激发了民众高涨的生产热情,为国内经济注入了强劲的增长动力。
战事一起,中共中央迅速确立了“边战边稳边建”的策略,全力推进国内秩序恢复与建设进程。
应该说,抗美援朝的胜利,为新中国经济建设撑起了一片和平发展的环境。
同时,苏联在资金、人才、技术、管理经验以及各类机械设备和产品方面的援助,如同及时雨般滋润了中国社会经济恢复的土壤。
从政治角度来说,这场战争也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怀。
举国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民族凝聚力空前增强。
抗美援朝的烽火燃起后,党中央迅速部署,将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与抗美援朝紧密结合,加速推进剿匪、土改及镇压反革命三大运动。
三大运动的开展,达成了两个中心目标:消除国民党残余势力、巩固新生政权,并进一步提升民众的“革命觉悟”与民族自豪感。
1954年,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亮相日内瓦会议,与其他国家共同商讨国际重大议题。
周总理率领的中国代表团,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广泛凝聚共识。
在随后的万隆会议上,周总理又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这些外交成果,推动了中英、中美关系的积极发展,也为我国与亚非国家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而在抗美援朝之前,这样的成果是难以想象的。
在《论中国》中,基辛格提到:“对中国在朝鲜战争的记忆,成了后来美国对越战略的一个重要制约。”
中国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取得的胜利,赢得了大国的地位。
凭借这一地位,中国通过外交努力成功阻止了美国对越南人民民主政权的干涉,及其他针对中国的阴谋。
抗美援朝给予了美国领导的西方反华阵营沉重一击。
迫使他们不得不正视中国在亚洲及国际舞台上的角色,并开始重视新中国的意见。
1965年,当美国意图介入越南战争时,其地面部队始终未敢跨越北纬17°线。
这便是中国在抗美援朝中展现的英勇与决心,给美国政府留下的深刻教训。
新中国的威望与地位
基辛格认为:朝鲜战争巩固了新中国作为新兴军事强国,及亚洲革命重要阵地的地位。
这场战争,给中国树立了令人生畏的军事威信。
此后至今,这一形象始终屹立不倒。
自鸦片战争起,外国列强肆意欺凌中国的屈辱历史,在这场战争之后得以终结。
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因此大增,长久以来笼罩在“恐美”阴影下的心态得以彻底扭转。
抗美援朝战争也让所有侵略势力清醒地认识到,已经觉醒的中华民族不容肆意欺凌。
直至今日,侵略势力在面对中国时也总是保持着谨慎,不敢轻易挑起战事。
具体来说,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使中国摆脱了苏联的干涉,也打消了美国直接侵略中国大陆的意图。
在苏美两大阵营对峙的格局下,朝鲜战争成为了中国不得不面对的一场较量。
倘若战场不在朝鲜,恐怕就会转移到中国东北边境。
苏美双方为了维护各自在远东的利益,势必通过战争手段来稳固其主导地位。
诚然,中国可以选择沉默,可以坚持不出兵。
但无论是毛主席的性情、战略判断,还是中华民族骨子里扶危济困的热血,都不允许我们置身事外。
尽管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华民族饱经风霜,但那份自尊与自信始终未曾泯灭。
中华民族一直在等待一个时机,来彰显自己的力量与决心。
而朝鲜战争的爆发,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舞台。
这场冲突,表面上看是援助朝鲜的行动,实质上是中国争取独立自主的关键之战。
因为只有打破美苏的束缚,中国才能真正在世界舞台站稳脚跟。
唯有击败美国,才能迫使苏联从旅顺撤军,让中国东北回归祖国怀抱。
倘若中国退缩了,那么面对美国在朝鲜的得势,缺乏海上力量的新中国,或许只能选择依赖苏联海军保卫旅顺。
而苏联的军队,也就可以继续盘踞在东北。
中国将失去国际尊严,继续被西方列强视为软弱无能,受到美苏的轻视。
而中国也将难以收回东北,继续笼罩在苏联的阴影之中。
这样一个处于美苏的阴影之下的中国,只能选择依附于苏联,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
但正是朝鲜战争的胜利,让中国证明了自己有与美苏平起平坐的实力。
不仅阻止了美国干涉中国大陆,也让苏联海军失去了驻留旅顺的理由。
中国因此成功从苏联手中收回东北,实现了国家的完全独立,成为了美苏两国都不容小觑的力量。
“苏联是最大输家”
朝鲜战争最大的赢家是中国,这一点似乎毋庸置疑。
那么,基辛格又为何认为,苏联是朝鲜战争最大的输家呢?
1950年9月15日,美军在仁川成功登陆后,朝鲜战场形势迅速恶化。
苏联驻朝鲜的军事特使马特维耶夫,在向斯大林发送的加密电报中,这样描述朝鲜战场的严峻情况:“人民军遭受重创,装备弹药严重不足,燃料匮乏,运输系统几近崩溃。兵员与弹药的补给组织混乱,部队指挥体系全面失灵。”
战局不利,金日成紧急向苏联求援,并通过苏联渠道请求中国出兵朝鲜。
金日成与朴宪永联名致信斯大林,恳请其提供“特别援助”,也就是请求苏联派军队援助。
10月1日,斯大林致电马特维耶夫,指示他立即转达给金日成以下意见:准备在“三八线”以北与敌人展开持久战;迅速建立预备役部队,并在南方地区开展游击战争;苏联将提供必要的物资支持。
然而,对于金日成提出的军队援助请求,斯大林直接推到了中国身上:“关于提供武装援助的问题,我们认为更为合适的援助方式是组建人民志愿军。在做出决定之前,我们需要先与中国同志进行商讨。”
在此之前,斯大林显然已经考虑过这个问题。
仁川登陆后,他曾致电询问中国在沈阳至丹东一线的兵力部署情况,以及中国出兵援助朝鲜的可能性。
在收到金日成的求援电报后,斯大林再次向毛主席发电报称:
“中国迟早会卷入这场战争,而根据互助同盟条约,苏联也将被牵涉其中。我们应当对此感到恐惧吗?我认为不必,因为我们联手的力量将超越美国和英国。”
“倘若战争无法避免,那么宜早不宜迟,以免数年后日本军国主义复苏并成为美国的盟友。”
斯大林此番言辞,不只是在征询中国的看法,而是鼓动中国参战。
我们都知道,朝鲜战争的爆发,离不开斯大林在背后的“推动”。
那么,斯大林为什么要计划打一场朝鲜战争,而且坚持让中国出兵呢?
斯大林曾对苏共党内的高层这样解释道:
“让我们假设一下,中国为了朝鲜的自由和自己的独立而加入这场战斗。美国政府在远东的泥潭里陷得更深……”
“很有可能,这场冲突使美国背上沉重的包袱。由于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在短期内美国将没有能力打第三次世界大战。这又将为我们赢得巩固欧洲的社会主义必需的时间。”
“还有一点,美国和中国的冲突会给整个远东地区带来一场革命。从世界均势的观点来看,这一切是不是对我们有利呢?绝对是的。”
斯大林在支持金日成实现朝鲜统一的同时,向北朝鲜提供了军事装备。
但这些装备并非无偿,而是需要收费的,且多为二战时期的剩余物资,价格并不低廉。
因此,朝鲜战争在一定程度上为苏联带来了经济利益。
此外,斯大林期望苏联周边的国家能成为美苏之间的缓冲地带,支持北朝鲜便是出于这一战略考量。
在朝鲜战争中,苏联并未直接公开介入,而是促使朝鲜向中国求援。
苏联认为,即便朝鲜战争失败,中国东北地区将面临美国的严重威胁,届时中国将需要苏联的协助防御,这对苏联而言同样有利。
而如果北朝鲜取得胜利,根据双方协定,苏联将获得四个港口的使用权,这也是苏联重要的战略意图之一。
按照基辛格的观点,斯大林领导的苏联成为了朝鲜战争最大的输家,这是颇具讽刺意味的。
“斯大林的战略预测精准无误,然而他对最终结果的判断却大谬不然。”
基辛格认为:斯大林观察到美国在中共取得胜利后并未作出反应,由此受到了鼓舞。他觉得,金日成在朝鲜或许也能采取类似策略。
基于这一判断,他默许了金日成的军事行动,并鼓动中国出兵支援。
这其中,也有引发中美间矛盾,从而增强中国对苏联依赖的目的。
尽管斯大林的战略预测是正确的,但结果却与他期望的大相径庭。
这场战争,反而加速了中国走向自主独立的步伐。
同时,斯大林渴望促成的中美之间不和,也并没有使得中苏关系因此得到改善。
“正相反,毛泽东同时对两个超级大国都不买账。”
朝鲜战争刚落幕,中苏关系便陡然生变,逐渐走向恶化。
这一转变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斯大林对中国隐瞒实情,怂恿金日成冒险行动,并强硬逼迫中国出兵干预的举措。
而且,苏联在提供援助时态度并不积极,条件也相当苛刻。
苏联对中国的所有支持都是以借贷的形式,日后需全额偿还。
“10年内,苏联成为中国的头号对手。又过了不到10年,就发生了一场同盟关系的逆转。”
参考资料
滕明政 历史的剧中人和剧作者:基辛格和他的《论中国》
刘胜坤、陈中虎 新中国的立国之战——浅论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历史意义
本文由“文史江山”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