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缅怀禹德(下)

第一节 缅怀禹德(下)

00:00
07:01
第一节 缅怀禹德(下)

六、树立“天下一统”思想。早在四千多年前的大禹就已经为我们牢固树立了从统一部落走向统一国家的思想。面对茫茫洪水,大禹在治水过程中深刻认识到,经过尧帝至舜帝两朝的治理,尤其是从其父亲崇伯鲧十年治水失败的教训中,局部零散的治水方式无法根治洪灾。
通过实践中的不断探索与认识提升,大禹在治理水土的过程中,不仅克服了重重困难,还征服了众多分散、甚至部分怀有野心、企图独立称王的部落。其中,惩处防风氏和征讨三苗便是典型的例证。大禹坚定地以大舜王为最高统领,强调树立一个核心,坚决反对分裂。
正是基于大禹的这种统一思想以及“天下一统”的治水行动,才为根治天下洪水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也为夏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一系列的努力,促成了“中华”这一概念的最初形成。
七、以史为鉴教化世人。治国安邦,历来很讲究“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如果说在中国历史上,有哪位先祖特别重视通过传世之作来教化民众,并以史志为鉴,无疑首推的就是大禹王了。
据传,中华最早的地理志《山海经》是在大禹治水期间,由其助手伯益按照大禹的指示编纂而成。这部古老著作忠实记录了中华大地的山川河流、人物事件以及飞禽走兽。《山海经》不仅详尽描绘了天下九州的地理环境,而且其中记载的众多动物成为考证古老中华资源的重要依据。它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中华古老民族的生存环境,以及民族和民族图腾的形成过程。
总而言之,《山海经》是一部珍贵的古典著作。正如袁轲先生在《山海经》校译本的序中所言:“山海经是一部奇书,好像一块多棱的宝石,从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出不同的光彩”这样的书籍,实质上是一部古老的“史志”。若它能教化世人,或对后人研究中华远古地域文化有所裨益,那么大禹无疑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启示了后人应当高度重视史志的重要作用。
八、坚毅谦逊公而忘私。大禹在治水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其艰巨程度丝毫不亚于《西游记》中唐僧取经所经历的“九九八十一难”。更何况,那是在远古的洪荒时代,各项条件都远远落后于唐代,既没有孙悟空这样的得力助手在关键时刻助他一臂之力,也没有如来佛和观音菩萨等神佛前来搭救。大禹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去一一克服那些重重困难与障碍。
前文已提及大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这不仅展现了他公而忘私的精神,也体现了他舍私为公所具备的极其坚毅的意志。再如,他的父亲因治水失败而在羽山被处死,大禹在忍受着失去亲人的巨大痛苦的同时,还接受了由杀父的尧帝所赋予的继续父亲治水事业的重任。若没有非同常人的坚毅的意志,他是绝对无法胜任这一职责的。这可以说,大禹是千古罕见、举世无双的伟人。
同时,大禹从不居功自傲,是古人中极为谦逊且令人敬佩的人物。仅从他“闻善言则拜”的行为,便足以看出大禹的谦逊品质。旧时的史籍以及古代的圣贤在评价大禹时曾这样写道:“禹闻善而行,见耕者五藕而式,过十室之邑必下,为有秉德之士存焉”,意思是说“禹听到善言就立即付诸行动,见到耕田的人便停车致敬,路过有十户人家的小邑必定下车,因为他深知那里必有德行高尚之士存在。”禹常常说“吾不恐四海之士留于道路,恐其留吾门也,故尝一沐三握鬃,日中不暇食,以礼有道之士焉”,意思是“我不担心天下的贤士在路上停留,只担心他们停留在我家门口而未被礼遇,所以常常在洗头时多次握起头发待客,在一天之中忙得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就是为了以礼相待那些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这些都充分说明,大禹的谦虚品德是世人无法比拟的。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