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大师在讲演里头也说得很明白,以俗说真之佛法,所以佛法是对于世间法相对建立的。就好比众生有病,因为你有病,所以才建立的有药。你要没有病,哪来的药呢?!一个健康的人,没有药啊,那个药店里摆的那些东西,对他都没用处啊。有病的人呢,那个药就有用处,对他就叫药。没有病的人,那怎么叫药呢?!我们没有病的看到,哎呀,那是药啊,这个人就是迷惑颠倒。这药是治病的,没有病哪来的药呢?!你没有病,看到那也是药啊,那你这个人已经有病了。虽然你身没有病啊,你心已经病了。为什么呢?你心里头有药啦。身上不需要药,你心里头还有药,可见得你这个心不健康。心里要健康的话,你这里头决定没有药。
正因为我们众生迷惑颠倒,这就好比是一个身心不健康的人,佛法的建立呢,这就是一些药物。所以你健康了,恢复健康了,病没有了,药也不要了,这个佛法也没有了。所以佛叫我们对于世间法不能够迷惑,同样的,对于佛法,更不能迷惑。世间法尚不可以执著,佛法怎么能执著呢?!如果佛法要能执著,还会教给我们离言说、离文字、离心缘吗?!心缘是什么,心缘就是思维想象,我们成天在研究、在讨论、在推理,这个就是缘虑啊。不用这个啊,不用分别啊,不用去分别言说、分别名字,也不要去打妄想,也不必去执著,这个是佛法。所谓佛法,就是真实法。不是真实,那就是虚妄的。
那么此地啊,就是旁敲侧击,给我们暗示佛法是什么,佛法的作用在哪里,佛法的好处在什么地方。这些答案都是暗含在其中啊。像古人画画一样,烘云托月,月亮没画出来,四周画一些云彩,当中露一块,人家一看,哦,那是月亮。那么佛用的就是这个方法,真实的没说,但是通通说的都是虚妄的,那真实的你自己应该就悟得出来啦。你总不能说,哎呀,说的都是妄,那真的在哪里啊?呵呵,给你说了,还是妄的。这就是叫你自己去悟啊。
后面,这就做总结论了,【是故当知,法则与心,俱无处所。则意与法,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那么这是一大科最后的总结论。在这个总结论里面,我特别要提醒诸位,就是经文里面所见的啊,【法则与心】,这个心我们暂时不谈,前面讲过了,我今天就用法则两个字,给诸位说明它的真实义。法则,你看看底下,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我们要不要呢?要!为什么虚妄的还要它呢?因为众生都在虚妄之中,所以就要。
你比如说我们现在,在这个世间,在这个社会里头,我们需要国家,需要政府。………………………………
…………那个地方的人是什么呢?诸上善人啊。不但是善呢,上善,善到极处啊。这个不能对一般凡夫讲的啊,程度不够啊。所以对这个水准程度不够的,那就要给他约法,要给他订规矩,这样才能够维持社会的秩序,能维持人与人之间相当范围之内的安乐啊,就是保持这个秩序啊。
那么这就是法则虽然是虚妄的,还是有必要的,是应当遵守的。虽遵守,这个聪明智慧高的人,晓得它是虚妄的。你晓得这个道理有什么好处呢?好处多,不会死在这个制度、法则之下。所以法则是活的,是活用的。为什么这个法律过二三十年要修改一次?它的原因就是什么呢?它时代不一样了,思想不一样了,生活方式不一样了,旧的法则在今天不适用了,必须要加以修改。古今中外,都没有例外。你看我们中国读古书,孔子所说的,三代之礼,就不相同,夏商周。虽然不相同,可是原理原则是相同的,条文是每一个朝代都有修改的部分。
那么佛教这个戒律。戒律,是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所制定的,在今天这个社会里面,当然行不通。所以我们要了解戒律的精神,为什么在中国唐朝时候,初建丛林,这是两位大德,就是百丈大师、马祖道一和尚,这两个人发起兴建丛林,丛林里面这个规矩,就是法则,百丈大师审定的。这个就是什么呢?就是对这个戒律条文的修改。因为戒律啊,在我们中国有很多地方不能适用,生活方式不一样,思想意识形态不相同。但是精神我们要保持,就是说目的我们要保持,它是用这个手段达到了定,由定达到开慧。这一个方向,这一个原理原则,这个决定要正确。至于怎么样做法,怎么样能配合我们实际上的生活行为,需要的时候,我们另外再重新斟酌,再制订条文。
但是你要晓得,百丈大师是唐朝人,唐朝跟宋朝,那又不一样;宋朝跟元朝,又大不相同;元与明清,那又不一样;清朝跟我们现前中国,那真是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我们今天要制订一个法则,制订法则的人,要明心见性,要通达事理。不但要通达现前的,几千年之中,每一个朝代这些损益、功过,全都要明达啊,这样才能给我们现前建立下新的制度。这要没有真正修学的人,怎么能做得到呢?!我们如果想发心来做,这真正是续佛慧命啊,真正地复兴佛法,续佛慧命!你要想做,从哪里做起呢?从你本身,至少十年的根底。你要没有根底,一天到晚还是用的妄心,在妄法里头去求,那求一辈子,都是枉然,搞的结果,还是虚妄。
所以这个话说回来了,先求戒定慧,求自己的啊。自利而后,这才能够利他。没有说是自己这个利益没有成就,就想能够利益别人,没有这个道理。一定是先自利,而后利他。先自成就,而后才能够成就别人。我们讲弘法利生,你自己利益都没有得到,你拿什么去教别人?!你指示别人这个路子,这里头问题就很大。
百丈大师当年就有一则公案,野狐禅啊。错下一个字的转语,就是说错一个字,堕五百世的野狐身。你们想想这个因果,可怕不可怕。这个佛法是随便可以信口开河的吗?!可以道听途说的吗?!哦,别人是那么讲的,我听了之后,人家问我,我就这样说,那你就得背因果。有一个法子不背因果,人家来问的时候,哦,某人这样这样说法,呵呵,因果打回去了。呵呵,说对了,是他的功德;说不对啊,他背因果,我不背因果。我自己不会嘛,哎,我听说某人这么这么说的。如果自己要好面子的话,哦,我怎么怎么怎么说法,那好了,那因果你背吧。那个说错了的人,他不背因果,为什么呢?因为你把他拉过来,你据为己有嘛。你不承认是别人说的嘛,你认为是你自己很能干嘛,那你自己就得背因果。
所以学佛,首先要求开悟啊,要求一心啊,一心就是定啊。要善学戒律。今天学戒律,说老实话,沙弥律仪,它这个精神之所在,很容易看得出来。因为什么呢?这是已经经过清朝时候,续法大师,就是灌顶续法,我们也称他做慈云大师,他修订过的。他是清朝乾隆年间的人,距离我们总不算太远。所以它的精神,它的这个方式,最值得我们做参考。
那么更近一点的呢,就是印光大师所提倡的,就是《了凡四训》与这个《感应篇汇编》。这个里面的注解,多半都是清朝后叶的时候,以及民国初年这些大德们,他们来做注解。那么这些注解呢,就距离我们这个年代又近了一些了。我们依据这个来修学,等到你自己几时开悟了,你得一心、开智慧了,自己成佛作祖了,开道场,再建立新的法则。
新的法则,一定是依据旧法则的精神。这个精神从哪里来的?精神从法性当中来的,所以这个法则不是随随便便定的,是有依据的。依据真如本性,本性里面的善德善能,我们俗话讲,天性呢!我们中国人讲,父慈子孝,这个父慈子孝,是天性啊,不是人能够制造得出来的啊。不是说某个人我制造一个法则,叫你们大家都要遵守我这个法则,不是的。所以圣人定的这些法则,我们一般人都愿意信守,就是因为它是基于天性的,所谓是天理人情,这个法则是以天理人情做依据的,这样建立的。这才成为不可违背啊,违背必然不祥,违背了天下一定大乱,老百姓大家都要受苦。
周公制的这个礼,就是《周礼》,周礼就是周朝的宪法啦,是周朝的立国的制度。它这一部法典之好,就是完全是基于天理人情,以天理为依据,以理为凭据啊,再度人情之可行。所以过去方东美先生对于这部书赞叹不已,在我面前,我总听他说了一二十遍。说周礼实在太好了,全世界古今中外的法典,他说都比不上周礼。他那个时候勉励我看,他实在是赞叹不已。我只大概看了十分之一,我没有看得下去,因为我毕竟不是个学法律的,所以我没用功夫去研究它。他只是说了,古今中外的这些法典,都比不上周礼。周公是圣人,这是名符其实啊,那是治国平天下啦。
那么佛法的戒律,这是圣人的法典,这是超凡入圣的。所以我们一直到今天,还要去读诵,还要去奉行,就是因为它是超凡入圣的法典,我们要晓得它的精神之所在,要晓得怎样去修学。不能够死在条文之下,那就坏了。死在条文之下,那就受其害,而不得其利了。所以要在条文当中开悟,要晓得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待人接物,自己应当怎么做法。
好,今天就讲到此地。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