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自海上——2024建筑艺术作品展亮相中华艺术宫

风自海上——2024建筑艺术作品展亮相中华艺术宫

00:00
05:47

建筑与艺术有着天然的渊源,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及中华艺术宫联合主办的“风自海上——2024建筑艺术作品展览”12月13日起亮相中华艺术宫。展览展示了近年来优秀建筑艺术创作成果,彰显建筑艺术的民族文化内涵和时代美学意蕴,发挥其在城乡发展与美丽中国建设中的作用,提升民众审美水平,筑就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城乡新风景。

“风自海上——2024建筑艺术作品展览”汇集了一批优秀的建筑家、艺术家,集中展出近几年来国内近百位优秀建筑家的建筑艺术创作成果。参展者既有院士、大师和老一辈建筑大家,如王建国、孙一民、崔彤、邢同和;也有崭露头角的中青年建筑师,如章明、张斌、李立、水雁飞、孟凡浩;既有来自国内各美术院校、建筑院系师生团队,如王海松、何崴、徐牧川、李保峰、褚东竹,也有来自各大设计院、事务所的一线生产骨干,如朱小地、汤桦、徐千里、杨明等,展示他们近年来在建筑艺术领域的创作成果。

新时代为建筑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让我们对中国建筑艺术的未来寄予了无限期望。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院长曾成钢认为,面对新时代,我们的建筑创作要有“为民族设计”的情怀、有“为国家设计”的意识,即在坚守民族审美的基础上守正创新,在兼顾传统和现代的基础上提炼“中国审美”。要让一大批讲“中国故事”、具“中国气派”的优秀建筑艺术作品走向世界,推动中国建筑艺术创作水平提升与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

本次展览的作品涵盖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等领域,大多为已经建成的建筑作品,也有部分概念设计和装置作品。这些作品创作视角不仅触及遗产保护及再利用设计、人居环境设计、城市公共建筑设计等,也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对现代科技的融合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尊重,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思想性和艺术性。通过这些优秀作品的展示,观众不仅能够欣赏到建筑的美学,更能深入理解建筑背后的文化故事和社会价值。

展览分为“更新/绿色造村”、“更新/艺术营城”、“再造/文化生境”三个版块,每个版块都体现了与国家政策和艺术创新的契合。其中,版块一“绿色造村”——此版块体现了“乡村振兴”战略,让生态美起来、环境靓起来,再现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美丽画卷。”“绿色造村”是一种理念,也是艺术家们的行动准则。这个“绿色”是绿水青山,也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观念,更是各类绿色技术、生态智慧在乡村设计上的体现。版块二“更新/艺术营城”——中国城市更新正从粗放型的大拆大建转向绣花式的精细化改造。艺术家与城市更新有天然的渊源,将“艺术营城”思维融入城市更新,将会使城市更有温度、更具亲和力。版块三“再造/文化生境”则包括多件新建作品入选。这些作品或位于都市,或位于乡村,或处于自然环境之中。它们具崭新的生命感,且与环境很契合,自带集体记忆与文化基因。

这些极具“再生”感的佳作,或从传统地域文化中汲取营养,或与地域环境展开对话,或以情境营造为手法,或以独特的语言展示结构美感,融“文化塑造”、“形态创新”、“境界生成”于一体。通过这三个版块,展览不仅展示建筑艺术的多样性和深度,还反映了艺术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和融合。

中国美术家协会建筑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吕品晶认为,建筑艺术的文化价值依存于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的文化体系。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通过城市更新、乡村振兴、遗产保护等介入领域,建筑艺术实现其参与社会治理的学术愿望,通过创作实践承担社会责任,体现社会价值。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突出建筑艺术的社会意义,强调建筑艺术的社会诉求,是广大建筑艺术工作者们努力追求的目标。

此次展览不仅是一个艺术的盛会,也是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它不仅能够提升公众的审美水平,还能激发建筑艺术创作的新思路,推动建筑艺术理论的深入研究。在展览开幕当天,举办了学术研讨会,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及参展艺术家围绕展览进行了深入研讨。希望通过此次展览和研讨,进一步推动我国建筑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展览将持续到2025年2月28日。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