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艺术家萧勤6月30日去世,享年88岁。萧勤1935年生于上海,其父萧友梅是上海音乐学院创办人之一。萧勤的《回家》艺术大展曾于2018年3月16日至5月2日在中华艺术宫展出,当时,萧勤已是83岁的老人了,还能说一口地道的老上海话,握起手来坚定而有力。他指着自己的头脑说:“我从来没有老过。”
萧勤5岁时父亲去世,5年后母亲去世,他和妹妹不得不分别寄居到两位姑妈家中。1949年,萧勤随姑父去了台湾地区,1952年进入李仲生画室学习。1956年萧勤得到西班牙艺术学院的奖学金。留学前,他与李仲生画室八位同学共同创办了台湾地区重要现代艺术团体“东方画会”。赴西班牙后,他旅居欧美60余年。上世纪60年代后,他意识到寻求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开始重新研究禅、道、老庄等东方哲学思想,发展出了有别于西方抽象图式的创作风格。
萧勤是为数不多的长期旅居海外,不断以艺术创作、艺术运动方式直接参与发起国际艺术运动的中国艺术家之一。1961年,他联同意大利画家安东尼亚、日籍艺术家吾妻兼治郎和东方画会创始人之一李元佳共同创办了“庞图”国际艺术运动。该运动是以东方精神为重点的国际抽象艺术运动,展现了东方精神的延续。“庞图”在意大利文是“点”的意思,是西方艺术中最小及基本的视觉元素,这也巧妙地呼应了中国哲学对“点”的观念。
萧勤《回家》艺术大展通过百余件绘画及雕塑作品,全面回顾他六十余年的艺术创作生涯。原中华艺术宫执行馆长、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李磊认为,萧勤的历史价值首先在于他是一位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不断实践的艺术家。“东方的文化背景和西方的现实生存给了他以更大的视野来观察和思考人类深层的文化问题。他穷其一生的追求与实践,就是面对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参照,如何建设面向未来的中国现代艺术。”
如何使中国绘画的优秀传统复活发扬而走向现代化道路?萧勤曾提出六点建议:一、建立起“勇于创作”的观念;二、能深刻体会艺术家本身所处时代的精神,并直觉到未来时代的精神;三、不但要消化自己的传统,且要吸收融化世界艺术经验;四、认清艺术创作的世界性趋向是必然的;五、站在人文学的立场上,回顾研究民间乡土艺术;六、避免无谓的细节争执。
2012年,萧勤创作了巨幅作品《大同》:“‘大同世界’是一个平等、博爱、和谐、互助的正义社会,这是一个理想世界,而这个世界是属于大家共有、共享的……我觉得中华民族最后一定是大同,而且会领导世界走向大同。”
萧勤把在中华艺术宫举办的回顾展命名为“回家”,也有更深层的含义,不但意味着回归出生的地方,也代表了精神上的归根,寓意一生的艺术追求要回到原点。这个原点不仅是指出生地上海,也是其文化和精神的归宿。萧勤有浓浓的家国情怀,对家乡充满眷恋。那次展览后,中华艺术宫收藏了萧勤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并在此基础上共同建立“萧勤艺术研究中心”,推动萧勤及20世纪中国现代艺术的研究和推广。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