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以为是的人,下场往往都很惨
蜀军利用诸葛亮交代的退兵之计,顺利摆脱了司马懿的追击。然而魏延却在半途烧毁栈道,断了蜀军的退兵之路。
魏延是不想让蜀军回西川,因为他认为诸葛亮死了,大家伤心归伤心,但国家大事还是要办的,自己可以带领大家继续北伐,而且一定会成功。
魏延对自己的策略信心满满,认为诸葛亮之所以没有成功,就是因为没有采纳他的意见。现在诸葛亮死了,没有人可以约束他了。
而且魏延对诸葛亮让杨仪当统领很不服气,所以干脆把回西川的栈道烧掉,让大家都回不去,然后跟他一起去北伐。他以为大家会听他的,这就是我们常常讲的一厢情愿。
一个人一旦一厢情愿、自以为是,就糊涂了,就不听劝告了,那么,他十有八九要走上死路。
王平怒骂魏延,说他造反。因为王平觉得魏延一直跟丞相唱反调,诸葛亮之所以不喜欢魏延,就是因为他有谋反的可能。
实际上,我们也不知道魏延是否真要造反,但他的这种行径和作风,确实让人生疑,难怪王平直截了当地骂他。
我觉得他们双方都没有错,我们既不是王平,也不是魏延,仅凭主观猜测,没有办法断定孰是孰非。就在王平怒骂魏延之时,马岱却悄无声息地走到了魏延这一边。
我们可以猜到,诸葛亮当初低声交代马岱说:我死了以后,魏延一定会造反,那个时候你要跟魏延站在同一阵线,这样你才有机会杀他。
所以马岱依计行事。他如果跟王平一样公然反对魏延,魏延就会跟他壁垒分明,他就不能接近魏延将其杀掉。
我想这也是诸葛亮事先部署的一个很周密的措施,知道没人能杀得了魏延,唯一的办法就是想办法取得他的信任,在他没有提防的时候下手,因为人在这个时候是最脆弱的。
马岱假装说坚决支持魏延,魏延听了之后很高兴,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有任何一股力量支持,他都会非常感激,所以他没有怀疑马岱。
马岱给魏延造成这样一种错觉后,就比较容易下手了。
马岱随魏延一起去攻打汉中城池,杨仪在城前迎战。杨仪没有那么聪明机智,只是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按照诸葛亮交代的办法去做,否则他跟马岱不可能有那么默契的配合。
他看到一切都如诸葛亮所料,于是依照诸葛亮生前的指示,轻骑而出,手指魏延,笑着说:“丞相在日,知汝之后必反,教我提防。今日果然应其言。汝敢在马上连叫三声‘谁敢杀我’,便是真大丈夫。”
魏延到这个时候,还不警觉,竟然大笑说:“诸葛亮在日,吾尚惧他三分;他今已亡,天下谁敢敌我?休道连叫三声,便叫三万声,亦有何难?”
于是张开嘴巴,在马上大叫:“谁敢杀我?”不料马岱手起刀落,斩魏延于马下。
诸葛亮不用魏延的计策,可能是大错,魏延心中没有诸葛亮的存在,也是自取败亡。
如果诸葛亮事先没有交代杨仪和马岱,恐怕这场戏还不知道怎么收场。
可见,诸葛亮不但把生前的事情安排好,还把死后可能发生的事情都预先做了防范,这是多么了不起!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