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精要
惠能讲的坐禅就是在日用常行内——外禅内定
师示众云:“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
“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内不乱:“内”是指心,对内破执,去掉我执就不乱
何谓禅定?
我们在自己本有的佛性中,即为禅;内心不乱,即为定。
我们为什么不能达到禅定?
· 是什么让我们脱离我们的本有的佛性、让我们心乱?——我执
我们的自本性(即佛性)本来是自净自定,只因为在遇到不同处境的时候,我执起了作用,区分了顺境、逆境、乐境、苦境,这叫见境思境即乱,于是我们便脱离了自己的本性,即脱离我们的佛性,这个心就乱了。
如何达到禅定?
· 如何回归我们本有的佛性、让我们的心不乱?——下离相的功夫
· 外离相是因,心不乱是果:我执难以去掉,故下离相的功夫。所谓离相,意味着不再是求如意的心,如意之心一直在乱,因为不如意十之八九,求如意就是我执起作用,在二相中我们一定求如意,我们能离相的话,我们就看清楚了所有的相都虚妄不实,它同时的效果就是放掉了我执,心也就不乱。
· 外离相是因,万境自如如是果:在面对无论怎样变化的处境,不把它放到相中去,那就达到如如的境界,如如之心也就是不乱,这叫真定。
· 如何下离相的功夫?
· 我们通常的生活就在二相中,在二相中我们就不清净了,若我们能离相,便又回归到我们本来的清净中。但我们向来在二相中并不自觉,我们的通病在于把相当真,在相中获取生命的意义、生命奋斗的目标,所以日常要下离相的功夫,当我们念头起来就停一停、问一问,一问就发现这个念是二相起的念,自然就能离,因为你知道它是相,久而久之我们便不再从二相中起念。
· 达到禅定的好处
· 在日常生活里,我们常常在自己的情感面前毫无自由可言、被情感所左右。但倘若我们能够坚持下离相的功夫,久而久之我们便能够做到从真如自性中起念。处于这种境界时,我们的喜怒哀乐等情感皆是从实性而起,而不是从二相中起,如此一来,我们便能与自己的情感建立起一种自由的关系。
*举例1:以购买豪华轿车为例,当人们认定轿车是 “我的”,这便是 “我执” 的体现。但如果能认识到轿车只用于方便生活,却并非真正意义上的 “我的”,即明白它只是一种外在的 “相”,就能够避免陷入因 “我执” 而带来的情绪。
*举例2:举例介绍许多人试图通过提醒自己要镇定、要制怒来管理情绪时,其实已经陷入情绪中,关键在于探究情绪产生的原因,而原因就在心中,不被情绪左右的关键在于离相。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当情绪产生时不是单纯的克制它,而是要停一停,思考自己因何而产生情绪
*举例3:举例讲述家长面对孩子考试不理想时发怒的情景,家长发怒时需要停一停,想想这个怒的根源什么?是出于对孩子的爱还是出于因为孩子考试成绩差自己丢了面子,于此做到外离相,明白成绩差只是表象,应探寻原因,合理与孩子沟通并提供帮助。
*举例4:以做学问这件事举例,对比从真如自性起念和从相中起念两种情况,在真如自性中起念那就是行动的动力。
*举例5:以虚云大和尚为例,说明大德高僧如虚云大和尚这般,在民族危难之际也会有喜怒忧惧等情绪,但这些情绪并非源于小我和我执,由此指出喜怒哀乐没有错,但要从真如自性起念,并强调生活就是坐禅之处。
关于“禅定”,惠能说得非常简明,从长句子到短句子,从“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禅定”。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