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精要
进入本课程的第五讲。疑问品最重要的是提出了禅宗所认为的戒,一切佛法都不脱离戒、定、慧,讲了戒之后自然讲定慧。所以《坛经》第四品就是定慧品了。
《坛经》从第一品到第十品有一个内在的逻辑:第一品行由品讲的是惠能怎么成为第六祖;第二品般若品讲的是禅宗是一种怎样的法门;第三品讲禅宗认为的戒;第四品讲禅宗认为的定慧。
定慧品这一品中,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是三无:无念、无相、无住。因为修定慧是以“三无”来修: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消除对定慧关系的误解
· 戒、定、慧三个字概括了佛教修行的法门,将这三个字误解为修行分三步走:第一步守戒,第二步入定,第三步发慧。
· 将定理解为强制自己要镇定
· 将慧理解为聪明、才智、机巧、手段
惠能在定慧品一开头,就要破除这种错误的想法。
师示众云:“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大众勿迷,言定慧别。定慧一体,不是二。
惠能告诉大家别搞错了,不要轻信那些说定与慧之间有区分的言论,二者之间其实没区分,定慧是一体,不是二。
定慧关系是体用关系
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诸学道人,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各别。作此见者,法有二相。口说善语,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内外一如,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于诤;若诤先后,即同迷人。不断胜负,却增我法,不离四相。
*慧:指不在相中看事物
*定:指离相
定慧是体和用的关系,我们的智慧的本体就是定,智慧就是这个本体之用,这叫体用关系。“定慧等学”也在告诉我们不是先学定或先学慧。定慧关系很容易被理解为先后两件不同的事。若总看成两件事情,这个争论就没完没了。
*延伸讨论:对天台宗修行法门——止门和观门,也有相似的疑问,是先修止,还是先修观?
· 止是指停止对事物的贪恋
· 观指看到事物的虚妄不实。
· 人认识世界的态度源于趋避的需要,且趋避又要有认识作指导,所以对世界的认知态度源于贪恋。有人认为,我们对事物停止了贪恋,我们才有可能看到事物的虚妄不实,所以功夫要先下在停止贪恋上;也有人认为为什么能够停止贪恋事物,是因为看到事物的虚妄不实,所以功夫要下在先看到事物的虚妄不实上。两种说法都说得通。
不能从认识论角度理解定、慧
通过对王阳明所探讨的知行关系的讨论来讲解定慧关系
· 一般的认识
行就是实践,知就是认识。先要把事物认识清楚再去做事情,否则叫盲目地做事,这样就是先知后行;对立的观点是,我们对事物的正确的认识来自实践,实践出真知,结论又是先行后知。
· 王阳明的认识
阳明讲的知是心向往之,同时就是对一份价值的认同,不是哲学中认识论上讲的知,行还是实践。王阳明拿《大学》中“如好好色,如恶恶臭”做例子。你见到了美好的东西,便已喜欢上了。没有先发现是好色,然后另立一个心去好它,这种见到跟向往是同一件事。
对比王阳明讲的知和西方认识论讲的知,指出今天的科学只能给出事实判断,但给不出价值判断。科学只是工具,至于人该过怎样的生活、不应该过怎样的生活,这是个价值判断,这当中理性无法起作用,而价值问题是中国思想一开始就涉及的。现代文明不谈智慧,只谈正确地描述事物,有效地利用事物,这也是当代虚无主义的根源。
*举例:胡塞尔在他的《欧洲科学的危机和先验现象学》,批判了近代科学回避人生价值问题、生命意义问题。
定慧是升华了的生命情感境界
王阳明讲的知和惠能讲的慧都是生命情感的最高境界。
我们日常都是在如意之心中,我们趋利避害,成功了如意,不成功就不如意,在如意之心中我们就容易烦恼,久而久之就愤怒,叫嗔,得到的东西抓住不放那叫痴,这些全是情感的毛病。
定就是变如意之心为如如之心,其中需要下离相的功夫。我喜欢一个事物,但是我并不一定要占有它,这种情感的升华就是定。定慧是一个种情感的境界,就我们面对生活中所有的事情,能否离相,一旦离相,我们就内不乱,心不乱叫定,在定中便是智慧来了,就我们跟事物打交道的态度、方法都不一样了,这叫定体慧用。
生命情感的境界没有先后区分
定和慧都是生命情感的升华了的境界,生命情感没有先升华为定,后来又升华出慧来。不能脱离情感去讨论定慧。
诸学道人,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各别。作此见者,法有二相。口说善语,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内外一如,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于诤;若诤先后,即同迷人。不断胜负,却增我法,不离四相。
*善:指情感
*四相:指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我法:指我执
不要说先定发慧或先慧发定,这是把定慧作为二相来讨论,若是不断争论先后,结果就是加强了我执,不能做到像《金刚经》里说的离四相。
“善知识!定慧犹如何等?犹如灯光。有灯即光,无灯即暗。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虽有二,体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复如是。”
有灯便是光,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灯与光的关系是没有先后的因果关系,这种没有时间上先后的因果关系就是体用关系。这种体用关系可以理解为灯是光的根据,这种根据和它的结果没有时间先后,定慧关系也是这样。
分释定、慧
· 定不是指强制自己要镇定,而是指内不乱
· 慧不是指头脑的聪明机巧,而是真如起用(即我们跟事物打交道的方式)
*补充说明1:有的人跟事物打交道的方式是用聪明机巧,但他不在慧中,若内心不乱的话,我们跟事物打交道就不是机巧,而是如其本来地跟事物打交道。
补充说明2:阳明心学深受禅宗的启发,王阳明说的自诚明和惠能讲的定慧是一个意思,诚对应定,明对应慧。故不是先诚而后才明,而是在诚中便在明中。
定和慧都是在心体上下功夫。定是见境心不乱,心乱是生命情感出毛病,头脑没有乱不乱的问题,头脑只有认识的差错问题,所以定和慧都是生命情感的境界,要从离相、离境上下功夫。
定慧是对世界的观照的态度
我们停止对事物的贪恋,我们离相离境,就是对世界采取观照的态度,就一定悲悯这个人世间,大智慧就是大悲悯,悲悯是对世界的观照而不是认知。观照是心体的状态,心之本体的作用
小结
· 禅宗讲定慧一体,既然是定慧一体,就是定慧等学,不是先学定、后学慧。惠能反对把定和慧分开来说,分开来说,就有一个似乎要先修定再修慧,或者先修慧后修定,惠能认为这是错的。因为这两者的关系不是修行的两个环节,修定也就是修慧了,修慧也就是修定了。
· 禅宗讲定慧讲的不是外在的修行方法,不是头脑的认知活动,而是升华了的生命情感境界。
· 定慧问题不是认识论问题,也不是苦行主义,定慧的状态是生命的最高的喜悦。这种喜悦不是学习一种处世艺术,然后情商变得更高了开心,而是定慧的状态中跟人打交道总是喜悦,那叫法喜。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