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书法的学习要从易到难。相对来说,楷书的技术难度并不低,而隶书笔法简洁,规律性强,其笔势也更易掌握一些,练习隶书,入门易,见效更快,所以我觉得初学书法,从隶书入手比较好。学书法最根本的是学笔法,笔法主要有圆笔与方笔两种,书写的使转之间,就是转与折的无穷无尽、变化莫测的转换。单纯转法与折法都比较容易掌握,隶书主要解决转法,魏碑主要解决折法。楷书、行书和草书都从隶书发展而来,有了隶书基础,接着写魏晋小楷,就是顺流而下,自然而然。魏碑与篆隶之间看不出太多顺承关系,好像是到了一个特定的历史节点,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忽然就出现的一种刀切斧劈、雄强刚劲的书风。魏碑其实就是楷书了,但因为刀刻的关系,我们见到的碑刻主要是方笔居多。唐代是楷书的巅峰时期,大家辈出,风格多样。笔法上,方笔、圆笔运用自如。
二
楷书是每个习书者有必要练的一种书体,大部分学书者认可楷书,因为楷书好认,端正,有“正气”。学习楷书,就是要学习其笔法,学习其结体。笔法上,主要掌握用笔的提按、方向、弧度以及转折处的细微动作;结体方面,则主要在宽窄、松紧、向背以及偏旁部首的穿插错落等方面着手。
三
基础牢固之后,才可以讲灵动。要多牢固呢?比如练颜体或欧体,要能做到不看字帖,随便写什么内容,出手就跟字帖上的写法一样。这才叫牢固,才算有了一定的基础。不要认为练了一个月或者半年就是有基础。有了基础,行笔速度快一些,增加笔画间的连贯、流动,即增加些行草的元素,把字写得“活”起来;另外,也可借鉴隶书或草书的结体,把字写得更有新意。其实,魏晋时期的大部分小楷作品都很灵动,要想把楷书写得灵动,可以直接取法魏晋楷书。
四
唐楷中,我个人觉得虞世南、褚遂良和颜真卿中晚期的法帖可以深入学习,因其有拓展的空间;欧阳询和柳公权的楷书则要慎重深入,只要有一点写得不像,就不是那个味道了。要写好楷书并不.容易,如果不能得心应手并快速的连贯、转换“转”与“折”,败笔可能随时出现。如能写好楷书,则写好其他书体完全有可能,当然,练习的方法要对。从楷书转而学其他书体,就不要总想着楷书,不要受楷书笔法的约束,不要过于一板一眼。各种书体有其独特的个性特点,把握好了,就容易写好。
五
许多年来,直至现在,还有很多人认为:毛笔字写好了,硬笔字自然就好;硬笔字写得好,毛笔字不一定好,我估计很多书法培训的老师遇到过这样的“说法”。我认为,这句话应该改为:毛笔字写好了,硬笔字不一定写得好;硬笔字写好了,毛笔字也不一定写得好。硬笔字与毛笔字有紧密联系,这种联系偏重于结体,即造型方面;而二者的笔法却截然不同。毛笔字能写好,硬笔字的结构当然也不会太差。但是,硬笔的笔尖硬,要写出粗细、表现出提按,甚至能表现出古帖中小楷、小行书等书体的神韵,是必须通过系统练习的,这个练习,毛笔无法代替。有的现象十分有趣:许多毛笔书法写得好的人,硬笔的线条从头到尾粗细相同,没有变化;许多书法专业的大学生,甚至硕士生、博士生的硬笔字还不如专门训练过的小学生的好。最近二三十年,硬笔书法蓬勃发展,各种硬笔书法比赛年年有,有力推动了硬笔书法事业的发展。许许多多硬笔书法培训班办得红红火火,使许多中小学生的硬笔书写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六
硬笔字写得好,毛笔字也不一定写得好。如果用毛笔的书写方法写硬笔字,肯定是不对的,也写不好的。但是,硬笔字写得好,学写毛笔字肯定会比较快地进入状态。关键是要掌握毛笔的特点以及理解毛笔笔法与硬笔笔法的差异,要运用好毛笔,写出更加丰富多变、精彩纷呈的笔画来。近年来,许多硬笔书法高手转攻毛笔,很快就能入全国书法展,就是很好的证明。
七
关于创作楷书参展的问题,我觉得首先要确定风格,即写哪个碑或帖的风格,要具体到碑帖。比如写褚遂良楷书,要确定是写《大字阴符经》还是《雁塔圣教序》,或者其他的帖。又比如写小楷,也要具体到写哪位书家的哪个帖,写钟繇,是写《荐季直表》还是写《贺捷表》或其他帖,都要确定好。一件作品要有一个碑帖的风格做基本基调,或者说做主线,大杂烩的作品基本不被看好。然后确定字的大小和章法,如果写大楷或中楷参赛,最好是画格子或折格子;写小楷就灵活些,可以画格子,也可以不画,章法可以参照国展作品集上的作品。有机会的话要到国展现场看看,这样会有更直接的体验和收获。再就是纸张的选择,要选好一些的熟宣,绢也可以,颜色要柔和、清爽,避免使用颜色太深、太花的纸张。钤印要简洁,有时盖上名章就可以,闲章要慎用。很多古帖上盖了好多印章,那都是收藏家等人盖的,并不是书家盖的。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