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农业农村部举办发布会介绍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进展成效。记者从会上获悉,历时三年的外采调查采样任务已经如期完成,普查中取得的数据样本会转化为哪些成果,发挥怎样的作用?发布会上,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专家技术指导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张佳宝做了详细的解答。
记者从会上获悉,通过全国土壤三普,我国将形成国家、省、市、县四级系列成果,以满足不同层级、不同尺度的生产应用和土壤资源管理的需求。它们会形成包括数据、数字化图件、文字、数据库、样本库在内的五方面成果。
“这些成果能够客观反映我们国家土壤资源的家底,也能真实准确掌握我们土壤质量的状况、变化趋势和突出的问题,也能提出改良治理、优化利用的科学对策。”张佳宝在会上说。
具体而言,在支撑国家粮食安全方面,人们可以利用耕地质量等级评价的成果,掌握不同区域耕地质量等级现状及变化趋势,分析影响耕地生产的主要障碍因子,提出有针对性的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措施,为高标准农田建设、补充新增耕地及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等耕地保护工作提供数据支撑,推动夯实粮食安全的根基。
在优化农用地布局方面,土壤农业利用适宜性评价就是基于土壤的资源禀赋条件,客观评价到底是种粮食还是发展林草业。这些结果可以帮助人们优化农用地的布局和种植业的结构调整,提高水土光温等资源的利用效率。
同时,这些成果也将为乡村振兴助力。张佳宝举例,人们所熟知的道地药材以及地方名特优农业产品,它们所拥有的特质,正是得益于当地特定的水土条件。
“这类产品为什么会有这些风味,为什么它们有这样的形状,为什么它们的品质、营养价值更突出?”张佳宝说,在土壤普查过程中,工作人员会根据农产品的特质,普查这个地域的土壤特殊物理性状、化学养分以及微生物的状况,来弄清楚形成这些土特产品的特定地理环境因素和土壤条件,以便在将来的土特产布局方面更好地发挥独特的土壤资源优势和作用。
已有成果正发挥着作用。在土壤三普前期试点期间,山西绛县评价所形成的连翘、柴胡等适宜种植区,推动产业集聚与示范园区建设,助力特色农业发展与资源的整合。再比如,广东高州、甘肃榆中等地,利用土特产区独特的土壤、环境相关指标组合特征数据形成了荔枝、百合等土特产品优势区的布局建议,推动了产业发展。
张佳宝说,未来在2025年数据和成果汇总的基础上,工作人员还将进一步挖掘土壤普查成果,服务于农业生产实际。他同时提到,由于成果的专业性和综合性,全面普查成果的形成,特别是还有一些衍生性的成果,以及进一步推动土壤学科相关理论和技术发展的成果,还需要在后面的时间内进一步努力。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