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 hè),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注释】
斯:副词,表示强调。
已:通矣。
形:对照、对比。
盈:为“呈”通假字,显现之义。
音声:音,悦耳动听的器乐声。声,人声。
圣人:这是道家最高的理想人物,其人格形态不同于儒家。儒家的圣人是典范化的道德人;道家的圣人则体认自然,拓展内在的生命世界,扬弃一切影响身心自由活动的束缚。道家的圣人和儒家的圣人,无论对政治、人生、宇宙的观点均不相同,两者不可混同看待【引自陈鼓应先生《老子注释及评介》(修订增补本)中华书局出版发行第62页】。
【释义】
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也就产生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不善的观念也就产生了。有无互相对立而生成,难易互相矛盾而促就,长短互相比较而彰显,高下互相对照而呈现,音声互相应和(hè)而和谐,前后彼此相随而有序。所以有道的人以无为来处理世事,以不言的方式实施教导。万物任由其发展变化而不加干扰阻却,生养万物却不占为己有,培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成就万物而不自居有功。正因为( wèi)不居功,所以功绩不离开。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