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AI大模型继续腾飞。
AI 大模型的热度从去年的技术探索转向落地实践,眼下,各行各业都纷纷在这场热潮中寻找新的业务创新点和行业增长点。
在这场席卷整个行业的大模型之战中,落地企业场景发生了怎样的生态化反?面对这一变革,数字化企业在广阔的市场中能否率先突围?12月5日,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接受了记者的专访。在他看来,大模型不仅不是泡沫,还将引发新一轮工业革命,走进千家万户、百行千业,并重塑着所有行业。
周鸿祎:2024年年初,我曾经做过关于AI的16个趋势预测,比如大模型会越做越小、企业级大模型市场崛起等预测都已被验证,所以我今年最大的感悟是大模型出现后,AI技术出现了指数级跃进,给人“度日如年”之感。所谓“度日如年”,是因为发展速度太快,一天就能达到过去一年的成就,“天上一日,人间一年”。无论是Sora等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兴起,还是OpenAI o1以及360 CoE这样具备逻辑推理能力,可以进行“慢思考”的大模型诞生,无不说明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发展速度之快,以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之大。
国家提出打造新质生产力,而人工智能是打造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大模型+百行千业”是打造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路径。
另一方面,我认为大模型在中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中国也要走出自己的大模型之路。OpenAI那样的全知全能大模型路线并不适合中国,大模型能力只有结合场景才能真正发挥价值,而通用大模型无法满足政府企业专业场景需求,只有把大模型拉下神坛,从“原子弹”变成“茶叶蛋”,才能真正引发工业革命。中国拥有最完整的产业链、最全的工业门类和最丰富的场景,因此发展专业场景大模型优势巨大。
对此,我总结出大模型的“六大应用场景”:第一,人人普惠,人人智能,利用大模型提升办公效率,赋能企业降本提效;第二,万物智能,大模型上终端,走进千家万户;第三,赋能传统企业“数转智改”,细分场景打造专业化大模型,推动AI走进百行千业;第四,赋能自动驾驶、具身智能等未来产业;第五,带来科研新范式,改变基础科学、能源科学等研究方法;第六,重塑安全,通过以模制模应对AI时代安全新挑战。
封面新闻:对于你来说,2024年的关键词是什么?
周鸿祎:今年的关键词是“人工智能”,对此360也做了大量布局,包括通用大模型、AI产品、AI搭载智能硬件、企业级大模型、安全大模型等。例如,360自研千亿参数认知型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360智脑,并选择搜索和浏览器两大国民级应用,用AI进行重塑实现全面升级。11月27日,360发布了多模态内容创作引擎“纳米搜索”,具备“搜、学、写、创”四大核心能力,打破传统搜索引擎“搜索后呈现网上已有的图文和视频”的固有模式,实现“一切皆可搜索”,并可将搜索结果转为创意资源并形成视频创作,实现“搜索即创作”,从根本上改写了搜索引擎的定义和形态。
AI大模型不是产品,而是能力,能力一定要结合应用场景才能发挥出大模型的价值。对此,360总结出政府和企业场景下具有共性的六类大模型基础设施,包括情报分析、知识管理、组织融合等,可通过自由组合简单定制训练,做到用专业模型解决专业问题,满足政企业务场景需求。
封面新闻:“请回答”从2020年启动至今已五年了。对于过去这五年,你有什么想说的?
周鸿祎:过去几年,互联网行业经历了显著的技术革新,其中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新的革命性机会和更加旺盛的市场需求,影响了包括制造业、医疗健康、金融、教育以及交通运输等多个领域。而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分别颁发给人工智能领域的科学家,更表明人工智能对基础科学研究的突破同样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其中,以大模型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成为未来整个社会、国家以及各类数字化业务里的重要组件。大模型可以被比作“电动机”,装上四个轮子可以变成汽车,装上扇叶可以变成风扇,这意味着大模型具有很强的通用性和可扩展性,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和应用场景进行定制和改造。人工智能的发展也使中国企业与国际企业的差距进一步缩小,中国的AI企业可以凭借先进的算法和丰富的数据在通用人工智能方面与国际企业展开竞争;中国的智能网联车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层面对国外车企形成降维打击;政府部门和传统企业可以通过定制与业务相结合的专业大模型,提升办公与生产效率并大幅降低成本。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