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第60条

伤寒论——第60条

00:00
19:59
第60条 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发汗则表虚而亡阳,下之则里虚而亡血。振寒者,阳气微也;脉微细者,阴血弱也。

张锡驹《伤寒论直解》
【注】此言汗下后不特亡津液,并亡其内外之阴阳气血也。气虚于外而不能熏肤充身,故振寒。血虚于内,而不能营行经脉,故脉微细。所以然者,以误施汗下,内外气血俱虚故也。

尤在泾《伤寒贯珠集》
振寒,振粟而寒也。脉微为阳气虚,细为阴气少。既下复汗,身振寒而脉微细者,阴阳并伤,而内外俱虚也。是必以甘温之剂,和之养之为当矣。

男无犀按:此言倒施下、汗之误。病在外当汗解,而反下之,伤阴液于内,故脉微细;复发汗,又虚阳气于外,故身振寒。此为内外俱虚,阴阳将竭,视上节病较重。

曹颖甫《伤寒发微》
下后则亡其里阴,复发汗则亡其表阳,阴阳两虚,则必背毛懔然,甚至恶寒而蜷卧,按其脉必微细。内外俱虚,病乃延入少阴,此为四逆汤证,可于言外领取之。

冉雪峰《冉注伤寒论》
冉雪峰曰:汗下均伤律液,所以运行此津液者,为敷布充周的阳气。
伤阴液,即是亡阴渐端;伤阳气,即是亡阳的渐端。
上条只言证象,此条补出脉象。
上条只论病理,此条补出病情。
振寒与恶寒有辨,恶寒是邪气盛,振寒是正气弱。振寒不仅伤阴,而且伤阳。
脉微与脉细有辨,微是阳气薄弱,细是阴血衰少。微弱不仅病血,而且病气。
前后两两可以互参互证。此条与前二十三条可参看,前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吐下也。”彼之脉微弱,在未汗前;此之脉微细,在已汗后。
彼之寒为恶,因在外;此之寒为振,因在内。
彼条意旨,是辨寒热进退;此条意旨,是辨内外虚实。
以下由汗而下,由汗下而推阐到汗下种种病变,再进一层研究。再此条以上邻接的五十九条,与下邻接的六十一条,康平古本合而为一,接后八十条栀子干姜汤下,合为一条。前是阴阳和,推到阴阳不和;后是由栀子干姜汤,推到干姜附子汤。

陆渊雷云:“前两条是津伤而阳不亡,此条是阳亡而津不继,即太阳误治而成少阴也……振寒脉微为阳亡,脉细为津不继,内外俱虚者,下之虚其内,发汗虚其外也,津伤而阳不亡者,其津自能再生,故前两条皆云必自愈,阳亡而津不继者,其津不能自复,故此条不云自愈,然则姜附四逆之辈,当择用矣。”

刘渡舟《伤寒论诠解》:“振寒”即寒冷而振栗,是表阳不足之证;“脉微细”是里阳虚衰之脉。病人经泻下与发汗后,出现表里阳气俱虚的脉证,故仲景断为“内外俱虚”之证。阳气之根本在于肾,少阴是一身阳气之总司。今表里内外阳气俱虚,实即少阴之阳已衰。
上条下后复汗而伤阴,本条下后复汗而伤阳。两条前后呼应,互相发明,以论证治疗不当,可导致伤阴、伤阳及阴阳失和的种种变证。


倪海厦《伤寒论》
攻下了以后,里面阴就虚掉了,然后又复发汗,阳也虚掉了,如果病人有振寒的现象,发冷、手脚冰冷的现象,这时候摸病人的脉,可能一息二三至,脉跳得很慢又很微弱,就知道内外俱虚,内外都虚掉了,这时候常常用到四逆汤。
内外俱虚,即阴阳两虚,轻则四逆汤重则四逆加人参汤。人参在这是补气的,在张神景的观念人参是专门对肠胃功能的,所以心下痞的时候常常用人参,甘草干姜是对脾阳,附子是对肾,让脾阳和肾阳恢复,因为胃功能不好,所以再加人参下去,让胃也好。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小吴znzjjz

    听你的声音挺不错的,想跟你交流交流,关注你了,回关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