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论 第64条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尤在泾《伤寒贯珠集》
心为阳脏,而汗为心之液。发汗过多,心阳则伤。其人叉手自冒心者,里虚欲为外护也。悸,心动也。欲得按者,心中筑筑不宁,欲得按而止之也。是宜补助心阳为主,桂枝、甘草,辛甘相合,乃生阳化气之良剂也。
桂枝甘草汤方
桂枝四两,表皮甘草二两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按发汗过多,有动肾中之阳者,以阳为汗之根,而肾为阳之宅,枝伤者其本必戕也;有动心中之阳者,以汗为心之液,而心为阳之脏,液亡者,气必从之也。救肾阳者,必以咸温;救心阳者,必以甘辛。咸性善下,而温能返阳,故四逆为救肾之剂;甘辛相合,而阳气乃生,故桂、甘为益心之法也。
曹颖甫《伤寒发微》
水气凌心为悸,《伤寒》《金匮》之通例也。发汗过多,虚其心阳,水气乘虚上僭,则心下悸欲得按。若于发汗之后,虚阳上吸,牵引水邪上僭,脐下悸欲作奔豚,病虽不同,其为水邪上僭则一。故心下悸欲得按,则用桂枝甘草汤;脐下悸欲作奔豚,则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皆所以培养脾胃而厚其堤防,使水气不得上窜。但此二方,皆为汗后正虚救逆之法,而非正治,是故《金匮•痰饮篇》:心下痞,膈间有水气,眩悸者,则宜小半夏加茯苓汤。脐下悸,吐涎沫,头眩者,为有水,则宜五苓散,直折其水气而使之下行。病根已拔,更无须甘温补中,此虚实之辨也。心动悸则用灸甘草汤,此证心下悸,甘草亦当炙。
(与65合并)
刘渡舟《伤寒论诠解》:
桂枝甘草汤仅桂枝、甘草二药。桂枝辛甘以补心阳,甘草甘温以滋心液,且二药相合,辛甘合化为阳,又以补阳为主,阳生阴化以奉于心。心阳得充,则悸动自安。桂枝去芍药汤治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之证,用生姜、大枣,则有调和荣卫之意;本方单用辛甘合化助阳而不用生姜、大枣,是使药专力锐,直接抵达病所之意。虽然临床有时亦可见到胸满一证,但属阳虚不运,非为邪气干扰,故治疗只宜温补心阳。
倪海厦《伤寒论》:
六九条的发汗发太多的,一定是麻黄汤,麻黄汤把胸腔的水都发汗发掉了,并使肚脐下面,下焦的水往上冲,冲上来的力量太大的时候,病人就感觉到心下悸,为什么叉手自冒心?就是很难过想压下去,所以就是心下悸,按着就比较舒服。
六九条和七十条,这两条都是发汗以后,但是发汗的力量不一样,六九条是麻黄汤发汗以后,胸阳没了,所以感觉到心下悸,七十条是桂枝汤发汗发太多,肠胃的津液没了,水不够,肚脐的地方就开始跳,就准备发奔豚了。中医的心下悸,并不是临床上看到的心脏在慌,而是中脘的地方在跳动,因为天阳在上面干掉了,把水硬往上吸,所以梗在中脘的地方,这时候桂枝甘草汤。
诸位要有一个概念,肚脐中间属脾,肚脐上方属肾,肚脐以下属心,肚脐左边属肝,肚脐右边属肺;举例来说,如果肚脐上方有动悸,就要从肾脏下手去治疗;其它依此类推。
(与65条合并)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