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条
俞嘉言:汗吐下三法难于恰当,若误用之,则病未去而胃中之津液已先亡。凡见此者,诊视其脉与证,阴阳自和,则津液复生,必自愈也。
张志聪《伤寒论集注》
自此以下十三节,首二节言津液虽亡而阴阳自和者愈,三、四、五节言汗下而脉微细、脉沉微、脉沉迟,是为虚寒亡血之证,六、七、八、九、十节言发汗不解致伤五脏之气而阴阳不和,十一、二节言太阳、少阴之神气虚微,至末第十三节乃言胃实之证以结之。此言发汗、吐、下后虽亡血、亡津液,若阴阳和者必自愈,凡风寒暑湿燥火之病皆然,不独伤寒已也。
尤在泾《伤寒贯珠集》
阴阳自和者,不偏于阴,不偏于阳,汗液自出,便溺自调之谓,汗吐下亡津液后,邪气既微,正气得守,故必自愈。
柯琴《伤寒来苏集》
前条用五苓者,以心下有水气,是逐水非利小便也。若心下无水气,则发汗后津液既亡,小便不利者,勿治之,是禁其勿得利小便,非待其自愈之谓也。然以亡津液之人,勿生其津液不能小便利。欲小便利,治在益其津液也。其人亡血亡津液,必先调其阴阳之所自。阴自亡血,阳自亡津,益血生津,阴阳自和矣。要知不益津液,小便必不得利;不益血生津,阴阳必不自和。凡看仲景书,当于无方处索方,不治处求治,才知仲景无死方,仲景无死法。(与第59条合并)
曹颖甫《伤寒发微》
此节言误治亡津液者,当俟其自愈,以见庸工滋阴伐阳之不可为训也。盖阴液之生根于阳气,若蒸气然,必俟炉中炽炭,釜甑寒水乃得化气上行。设炉中无火,仅持无阳之寒水,则生气索然矣。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皆能耗损其津液。但此为药误,而非人体中燥热所致,故必静以养之。但得身有微汗,口中不燥即为阴阳自和,而病当自愈。若急于养阴,而妄投生地、石斛、西洋参、麦冬之类,阳气被遏,湿痰滋生,病乃蔓延而不治矣。
冉雪峰:凡病均贼害正气。以无形言,则曰正气;以有形言,则曰津液。一部伤寒论,始终均是救津液。上三若字,若汗、若吐、若下,事实并非三者同见。亡血亡津液,阴阳必不和。和则陈去新生,代谢如常,体工恢复,惟其自和,乃以自愈。盖邪可以人工强除,正气不能以人工强致,潜滋暗长,道法自然,勿得猎等多事,揠苗助长。吾人治疗,固当知在机先,勿令败坏而不可收拾。即在最后阶段,不能用力,亦当为病者预造种种有利条件,俾能走向自和自愈途迳。
倪海厦:被汗、被吐、被下的时候,津液就很少了,如何知道脾胃功能恢复了?第一摸脉,一息四至,就是有胃脉,第二,病人会微微的发汗,第三,病人感觉到饿,第四,舌苔变的比较薄白的现象。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