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康德的《论启蒙》。这篇文章其实很短,但却非常重要,它直接回应了“启蒙是什么?”这个问题,是理解康德哲学中“理性”和“自由”概念的关键之一。
一、启蒙是什么?康德的核心问题
《论启蒙》是康德在1784年发表的一篇哲学性文章,它的中心问题是:“什么是启蒙?”
启蒙对于康德来说,意味着人类从“未成年”状态中走出来,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体。那么,什么是“未成年”呢?康德解释道,未成年指的是依赖他人指导的状态,即没有自己独立使用理性的勇气和能力。
康德提到:“启蒙就是人类脱离自己造成的未成年状态。”
未成年状态并不是指年龄,而是指人类在思想上依赖他人、缺乏自主判断的状态。
启蒙的任务,就是让人们摆脱这种依赖,勇敢地使用自己的理性。
二、康德的“启蒙”定义
在《论启蒙》中,康德给出了他的启蒙定义:
启蒙的关键在于理性,是指“人类在没有外部指导下,自主地使用理性”。
启蒙意味着人类不再依赖宗教权威、政治权威,或者是其他外在的准则来决定自己的行动,而是通过理性来判断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康德用一句话概括了启蒙:“有勇气使用你自己的理性!”
三、启蒙的条件与挑战
在文章中,康德进一步探讨了启蒙的条件和障碍。启蒙不仅仅是一个思想上的过程,还需要特定的社会条件。
1、启蒙的条件:自由使用理性
康德认为,启蒙必须依赖自由。自由不是指随意做事,而是指能够在没有外界强制的情况下,自由地运用自己的理性去思考和判断。
公共领域的自由:康德强调,启蒙的前提条件之一是公共领域的自由。公共领域意味着一个人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必担心受到压制。这是启蒙的土壤。
他举了一个例子:
宗教领域的启蒙:康德当时正面临宗教与理性的矛盾,许多权威(比如教会)把理性视为威胁,因此人们无法自由地探讨自己的信仰和理性。启蒙意味着要让人们从这种盲从中走出来,重新用理性去审视信仰。
2、启蒙的挑战:依赖与惰性
启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康德指出,人类面临两个主要的障碍:
依赖他人的指导:许多人宁愿让别人来为自己做决定,认为自己缺乏判断力。这种依赖的心态是一种惰性,康德称之为“懒惰的思考”。
社会习惯和传统:许多人受社会传统和惯性思维的影响,习惯了不去质疑现有的权威和秩序。康德认为,启蒙意味着“走出舒适区”,敢于质疑现有的框架和规范。
康德特别指出,惰性(或懒惰)是最大的障碍,它使人们甘愿待在“未成年”的状态,而不愿承担理性带来的责任和挑战。
四、启蒙与社会的关系
在《论启蒙》中,康德不仅探讨了个体启蒙,还讨论了启蒙对社会的影响。他强调,启蒙不仅是一个人的问题,更是全社会的集体任务。
1、启蒙与专制主义
康德在文中指出,启蒙和专制主义之间存在矛盾。在专制体制下,个体的理性和自由受到了压制,无法独立思考和自由表达。
康德认为,启蒙必须与自由并行。只有当个体有了自由,才能真正实现启蒙。专制主义剥夺了这种自由,导致个体永远处于未成年状态。
2、启蒙与公共理性
康德提到,启蒙的进程不仅仅是个人觉醒,更是社会共同体的觉醒。他提出了“公共理性”的概念,指的是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思想,并通过理性讨论达成共识。公共理性是社会启蒙的核心,它让理性成为社会进步的动力。
五、启蒙的最终目标
康德认为,启蒙不仅仅是一个思想过程,更是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一部分。启蒙的最终目标是创造一个理性自由的社会,人人都能独立使用理性,摒弃依赖和盲从,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与决策。
他在文章的最后总结道:“启蒙是一个逐步的过程,意味着从未成年走向成熟,意味着让个体和社会摆脱不理性的束缚。”
康德相信,虽然启蒙的进程可能会很缓慢,甚至会遭遇许多困难,但只要人们有勇气去使用自己的理性,最终就能够实现。
六、总结核心思想
总结一下《论启蒙》中的核心思想:
1、启蒙的定义:启蒙意味着从依赖他人的指导中解脱出来,开始勇敢地使用自己的理性判断。
2、启蒙的障碍:依赖他人、懒惰的思考和社会的传统习惯是启蒙的主要障碍。
3、启蒙的条件:启蒙必须依赖自由,特别是“公共领域的自由”,让每个人都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理性思考。
4、启蒙的社会意义:启蒙不仅仅是个人的任务,它是社会进步的关键。启蒙和自由必须并行,只有在自由的环境中,个体才能实现真正的理性和自主。
七、为什么重要?
《论启蒙》不仅仅是对启蒙的哲学探讨,它还是对18世纪欧洲社会、尤其是专制政权和宗教权威的批判。康德通过这篇文章强调了理性、自由与公共领域的重要性,为现代民主社会的哲学基础奠定了思想基础。
康德提出的“启蒙就是勇敢使用理性”这句话,不仅仅是对个人的呼唤,更是对整个社会的一种理性呼声。它鼓励人们摆脱外部权威的束缚,依靠理性来判断和行动,最终推动人类社会走向更自由、理性的未来。
通过《论启蒙》,康德为我们揭示了理性与自由的密切关系,也为现代民主、自由主义和启蒙运动提供了哲学基础。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