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談·六祖壇經(66)-色空不二 -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你的身心不是永恆不變的、固定存在的,它真實的狀態就是「本來無一物」。當你明白了這個道理之後,你要在「何處惹塵埃」呢?只要你看到,是你內在的概念一直在騙你,你不再受騙,不需要做多餘的動作,你就頓悟了。頓悟,就是你明白了真相,所以當下就接受了一切的變化。而修行,到底是要修什麼呢?修就是把你的執著去除。見性就要見到空性,但空性最難以說明。你說佛性是什麼都不對。六祖曰「說是一物即不中」,你不要用腦袋去揣摩佛性,佛性沒有什麼形狀,你找也找不到。你今天之所以苦,就苦在你不能夠接受真相、明白道理。當你能徹底不執著身心,你就是一個快快樂樂、活潑自在的人,這種狀態就叫見性。佛學有三個體系,從現象的角度來學叫「唯識論」,從法性的角度直接切入叫「般若中觀」,直接談佛性叫「如來藏」。何謂「法相」?你所能看到的一切就叫做法相,簡稱為一切的現象,它是從「法性」生起的。《心經》說的「色」就是「法相」,「空」就是「法性」,兩者互為因緣,所以曰:「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心經》又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因為兩者亦是整體。所以你見到法相,當明白它是從法性展現的,所以它當下就是法性。你不被現象所綁,才有機會見「法性」。你雖見法性,亦不可以被法性所綁。六祖已經開悟了,為什麼還要去找五祖呢?他寫的這首偈只見到法性「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見到法性是不生不滅的。但是,連法性也不可以執著。沒有學佛的人根本不知道有所謂世間法,學佛之後才知道佛法與世間法的差別在哪裡。等你開悟見性之後,此兩者是不可以分開的,既然「色」是空,「受、想、行、識」也是空,那麼「五蘊」即是「空」,「空」即是「五蘊」,所以五蘊不實,六塵非有。《心經》曰:「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蘊既然有生有滅,你只要隨著因緣的變化而變化,就能隨緣自在。比如你坐在一艘船上,海面上的風浪怎麼起,你的船就隨著它怎麼起,只要不執著就不會暈船啦!所以修行不是要使身體更健康,或是脾氣、個性變好,這比較偏向善法,而不是覺悟;你的個性好不好都如夢幻泡影,這些都是現象,如果只是希望把不好的現象變成好的現象,那還是在相上修行!你就是不明白這個概念,才執著內在的身、心和外在的世界而盲修瞎練。
何謂緣起呢?因緣條件形成它才起,緣起就是從性空產生的。六祖寫的這首偈才是「無相偈」,因為它直接講性空。你一定要明白這個概念,你明白一分就悟一分,你明白十分就悟十分。你千萬別以為自己好像懂了,你不自在就是你不懂;懂了,當下就可以受用。很多人很喜歡看《般若經》,因為它講得直接了當。但你如果沒有「行深」的功夫,就無法照見。行深是因,照見是果,有正見之後,透過正確的修行,有一天才能正確的覺悟。◎聞後思惟:你能從現象中體悟到空性嗎?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