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七十-七十一章 不争之德

《道德经》第七十-七十一章 不争之德

00:00
11:20
《道德经》第七十-七十一章 不争之德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是谓配天,古之极也。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吾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乃无敌矣。祸莫大于无敌,无敌近亡吾宝矣。故称兵相若,则哀者胜矣。


第七十章依然是在讲不争。



善为士者不武。善为士的人,是不会跟别人争武力的。



善战者不怒。善于战斗或者是战争的人,不会发怒。发怒,就是争一口气。善战者是不会争那一口气的。



善胜敌者弗与。善于胜敌的人,是不会跟别人轻易开战的,不会争一时的长短、输赢,不会较一时之力。



善用人者为之下。善于用人的人,是懂得处下的。



处上就是在争,争对错、争谁说了算,争谁说的有道理,争我是你的领导。只要一争,会不会因小失大?这次争对了,又如何呢?对方对我们的印象不好了。争来了一时之气,但是有没有让对方把我们这个人看得更清楚。所以更多缺点,是不是就会被对方所抓住。



举了几个例子,就是告诉我们为什么不争。因为越是争,自己会不会显现出来的越多。显现出来的越多,别人看到的问题是不是就越多。别人为什么要用激将法,去激怒于我们?就是要让我们呈现更多的问题,人家一击即中,最后我们就败了。



以前军师是不是都擅长激将法?就是让我们自己呈现问题。激怒一个人,他就会失了分寸,他的行为就会出现更多的偏差。一个人在气急败坏的时候,会讲什么话?会讲跟这个人平时大相径庭的话。可能平时不骂人,怒的时候骂了;可能平时不揭别人的短,可是生气的时候揭了;可能心里藏了很久很伤人的话,但是没说,可是发脾气的时候说了。



要知道当我们说出来以后,覆水难收。还可以再收回来吗?不可以的。对方可能记一辈子,所以一定不能争。为什么那一刻会说出那么多话呀?就是那个时候要争口气,要争说的话是对的。我们一争,发现所有的问题全部呈现出来。



举了几个例子,就是善为士者,不要争一时的武力;善战者不要为了争那一口气;善胜敌者,不会争一时的输赢;善用人者,是懂得处下的,不会争一时的强弱。



是谓不争之德。所以当我们不争,德行自己就出来了。如果一争,德行就没了,就在不停地去伤害他人。



是谓用人。这就是用人之道。


是谓配天。这是可以配合天道的。



古之极也。就是古人用的极致方法。所以古人用到极致的方法,就是不争。



第七十一章



第七十一章延续了第七十章,还是在讲不争。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用兵,有一句话是这么讲的,说:用兵,我不敢为主,只敢为客。就是我不会主动地进攻,只会被动地应对。



吾不敢进寸而退尺。我不会往前进一寸,我只会往后退一尺。为什么?因为不争。



是谓行无行。没有整齐的队伍。有整齐的队伍说明:我要摇旗呐喊,要出征了。



攘无臂。攘臂,就是出征的意思。



执无兵。不会倚仗自己手里的兵。


这三句在讲什么呀?我不会倚仗自己手里任何的东西,与人去争。



乃无敌矣。这个时候我就无敌了。就是我心中没有敌人,没有对手,所以我不需要与别人去争。



在工作上怎么用?我从来没想跟同事去争,不争功、不争对与错,我只踏踏实实做自己的事情就好了。乃无敌,就是我是没有敌人的。做生意怎么用啊?我从来没想跟同行竞争,他是他,我是我,我只做好自己的事情。并且如果就剩自己了,这行业还做得下去吗?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所以不需要跟他争,只需要干好自己的事情,我们没有把竞争对手看成敌人,也没有想把他消灭掉,只是做自己就好了,这叫乃无敌矣,没有敌手。



祸莫大于无敌。这个无敌和刚才的无敌,有什么区别呢?刚才的无敌,是我们自己心中没有敌人的,所以就不会争。这里的无敌,就是认为自己无敌。当我们认为自己无敌的时候,就想要争了,就想要出击了。



无敌近亡吾宝矣。当我们认为自己无敌,认为自己很厉害,就要主动出征了,这个时候近亡吾宝矣,把我们的宝丢掉了。



我们的宝是什么呀?是慈。当我们争的时候,是不是慈就没了?所以如何能守护好我们的慈?就是不要争。



故称兵相若。称兵相若,就是兵力差不多相等。



则哀者胜矣。哀兵必胜。哀者是有慈的那一面,守护的那一面。主动进攻的,是没有慈的那一面。所以兵力同等的情况下,哀兵必胜。



举个例子,大家就知道为什么哀兵必胜了。一方是进攻的,一方是保卫家园的,哪一方会胜?保卫家园的会胜。为什么保卫家园的会胜啊?因为他心中有慈。他要保护的是他的家国,要保护的是他的父母、妻儿。这个时候能打得过他吗?打不过。因为他有慈在,所以哀兵是必胜的。除非实力上绝对的碾压,否则只要是兵力相等,都是哀者胜。



在古时候,有很多这样的事情,往往主动出击的人,最后结果都是败的。比方说《三国演义》。官渡之战,袁绍带了七十万大军打曹操,曹操只有十几万人。谁败了?袁绍败了。因为他是主动要消灭曹操的那一个,所以他败了。赤壁之战,曹操又号称七十万大军,主动地想打东吴。诸葛亮使了一个计,对周瑜讲:曹操为什么打东吴?因为要拥抱大乔、小乔(一个是孙策的老婆,一个是周瑜的老婆)。这不行,必须得守卫,最后曹操败了。夷陵之战,刘备又号称七十万,他要去灭掉东吴,被火烧连营七百里,结果又败了。



有没有发现一个道理啊?但凡是主动出征的,想要侵略的,基本上是胜不了的,没有办法胜。因为人家是有慈的那一个,是保卫家园的那一个。



再举个例子,历史上很有名的。到战国时期的时候,吴国有一段时间很强大,打到了楚国的都城,然后跟吴王去打的有两个人,一个叫孙武,一个叫伍子胥。因为伍子胥本来是楚国人,被楚王害得非常惨,就逃到了吴国。后来他就一直鼓动吴国去打楚国,打到了都城,打胜了。这个时候伍子胥为了复仇,干了一件事情:鞭尸。楚王已经去世了,把人家尸体挖出来鞭尸,泄私愤。这个时候孙武知道了这件事情,就走了。孙武说:我不与你为伍了。第一,这种行为让人非常不耻。第二,能干出这样的事情,会激发楚国百姓的怒火,最后是必败无疑的。结果就是因为这件事情,吴国又被打败了。



说明什么?就是做的事情太过分了。对方是哀兵,他内在的那种愤怒和哀伤被激发起来了,怎么可能打得过他。所以即使我们很强大也不行,因为做的事情失去了慈,失去了道。那个时候,吴国为什么可以打到楚国的都城?因为楚君无道。如果有道,打得赢吗?打不赢。



楚君无道,可是我们来了,百姓一看,干的事情比楚君还无道。所以一定是要败的,就这么简单。如果进来了,不做这些事情,去安抚百姓,让百姓过上好的生活,是不是就得到拥护了啊。那也就是丢了慈以后,是必败的。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