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集:留意孩子的“潜台词”

第七集:留意孩子的“潜台词”

00:00
06:43
第七集:留意孩子的“潜台词”:在孩子小的时候,最让家长感觉到头疼的莫过于他的哭闹声了。每当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家长就得使出浑身解数来哄他开心。其实,有很多时候并不是孩子无理取闹,而是家长没有弄明白孩子的“潜台词”。文文今年1岁半了,为了使她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爸爸妈妈操碎了心。“她现在学会使唤人了,一会儿要玩儿这个,一会儿要拿那个,你要是不理她她就哭。可是你要是忙不迭的按着她指的做的话吧,她也还是闹个不停,就好像成心在跟你作对一样。”妈妈无奈地说着。最近这几天,妈妈用奶瓶给文文喂完奶,刚一转身,她就立刻哭了起来。一边哭一边指着妈妈手里的奶瓶说:“瓶!瓶!”妈妈以为她要拿奶瓶玩,就把奶瓶给了她,但是她还是一个劲的摇头。妈妈以为她不要奶瓶了,就把奶瓶放在了桌子上,可是这下文文哭的更厉害了。妈妈心里想:“可能是她没喝够,还想要继续喝。”于是妈妈拿起奶粉盒子打算向瓶子里再倒些奶粉冲给她喝。这个时候文文大声地喊了起来:“水!水!”这下妈妈明白了,原来她是想要喝水。妈妈收起奶粉盒子,给她倒了些水,但是她仍然不依不饶地指着奶瓶说:“水!水!”妈妈没了耐性,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就向奶瓶里倒了些水递给了她。文文接过奶瓶,开始晃起来,并没有喝。看到这里妈妈才明白,原来她是想用水把奶瓶洗干净。由于“语言不通”,妈妈也不懂文文的“潜台词”,本来很简单的一件事却费了这么大的劲。对于一两岁的孩子来说,他们的语言能力还没有发育完全,当说到某个事物的时候,不能够很清楚的表达,而且家长也不能很好的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所以就很容易感觉到在受“折磨”。有儿童教育专家指出,一两岁的孩子在说到某个事物的时候,很有可能说的并不是这个事物本身,而是指的与这个事物有关系的其他事物。就像上文讲到的文文的故事一样,家长不能很顺利的读懂孩子的潜台词,这样就容易误解孩子。其实,孩子的这种潜台词也并不是无迹可寻的。一个一两岁的孩子在说到某个事物的时候,可能有很多的可能性。他想要表达的意思有时候并不在这个事物本身,而是需要家长“发散”一下,想一下与这个词有关的其他事物。就拿“门”字来说,小孩子说到“门”,可能会有好几个意思:可能就是表面上真正的门;也可能是说他被困在了一个地方,需要找一个“门”出来,这个时候的“门”就从具体的事物引申成了“离开”的意思了。孩子的思维与大人的不一样,他们总是习惯于将有关系的一类事情联系起来,然后以一个统一称呼来表达。不仅如此,孩子还习惯于用一个事物的局部来指代这个事物的整体。比如,当家长将一个鸡腿撕成很多的小碎块来喂孩子的时候,他可能会指着这些小碎块不停地说:“肉,吃肉。”不管这时候家长给他撕多大块的肉喂他都不管用。他一直在嚷着要“吃肉”,其实,这个时候他想表达的可能是要整个鸡腿,而不只是撕下来的肉。当家长给他整个鸡腿的时候,他就会立马安静下来。像这样的事情生活中总会发生,家长要想和孩子顺利地沟通,就要多留意他的潜台词,注意孩子表达方式上的特点,从而减少不必要的争执。第八集:没有不听话的孩子,只有不会说话的父母,有很多家长都抱怨,随着孩子渐渐地长大,无论怎样苦口婆心的劝导他,他就是不听话,有时候家长就觉得他是在故意和他们对着干。当家长被气不过时,就会气急败坏的对孩子说一句:“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呢!”在家长看来,孩子不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自己这么做还不是全都为了他好。可是实际上,有很多时候都是由于家长没有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达才造成矛盾产生的。要想让孩子听话,就需要家长会说话,将话说到点子上,说到孩子的心里去。在孩子幼年的时候,家长与孩子的关系一定要融洽。只有注重了早期教育上与孩子的交流,才能够顺利地将孩子培养成才。家长学会如何对孩子说话以后,孩子的那种倔强也会慢慢地消失,没了那种抵抗,也就会变得更加乖巧。在孩子的学习上,最常出现的一个现象就是回家以后不立即写作业,而是先玩耍。面对这种情况,有的家长会说:“别看电视了,赶紧去屋子里写作业。”因为孩子学习了一天,头脑和身体都很累,这个时候到了家,最希望的就是能够好好地放松一下。可是这个时候妈妈说了这样的话,孩子听了就会心烦,会采取不理睬的方式来处理。情况严重时还会发脾气,和家长进行顶嘴等,将本来一件小事升级。可是如果家长换一种方式来说的话,效果可能就会好一点。比如“在学校里学习了一整天,回到家以后还要写作业,是不是很辛苦啊?其实妈妈也和你一样累。白天在公司里上了一天的班,晚上下班回来后还要给你们做饭,洗衣服。。。。。。小孩子从小就应该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你说是不是?有好的习惯,才会有好的成绩。”家长这样和孩子说的话,就会使孩子更加容易明白其实不仅是自己上学辛苦,妈妈工作也很辛苦。也正是因为如此,自己才更加需要好好学习。在接受妈妈观点的时候,自己也会摸索出一套合适高效的学习方法来。在平时的生活中,总有一些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方式采取瞪眼、责骂、动手这样的三个步骤。按照这样的程序教育孩子,只考虑自己的感受,却将孩子的感受忽略掉,这是一种不健康更是一种不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有不少的家长都只是关心自己说了什么,或者是自己说的话孩子有没有听,很少关心孩子的内心想法。在这样的情形下,就很难将话说到孩子的心里去,让他接受家长的意见,按着家长的意愿来处理事情。当孩子不听话时,家长采取更多的是发脾气,极少有家长反思自己的做法说法是否合适。说起人们说话的目的,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能够交流与沟通。交流顺畅了,沟通的融洽了,之前很多不容易理解的事情就能够就能够理解了,而很多的误会也会随之消除掉。家长与孩子间保持良好和谐的对话以及沟通是十分有必要的。家长只有注重了与孩子间的有效的交流,才会更加顺利地将孩子教育成功。而当家长掌握了对孩子说话的技巧,那么孩子对于家长的教育所产生的叛逆和抵触情绪就会减少,会向着家长期望的那个方向来努力。语言有着无穷的力量,一句贴心的话能够温暖孩子很久,而有时候一句不经意的话也会深深地伤害他。家长的话说的得体,句句都能够说到孩子的心里去,那么就会使孩子容易找到方向,他离成功也就会向前迈进一步。如果家长说的话态度不恰当,那么孩子会不爱听;如果说的话没有挑对时机,那么孩子不肯听;如果说的话没有道理,那么孩子不会听。而且,不论家长说的话有没有道理,只要孩子没有听进去,那就相当于没说,没起到作用。家长要想让孩子愿意听自己讲话,就要掌握与孩子说话时的艺术,将话说到孩子的心里去,让他不再排斥。很多时候,都是家长不会说话在先,而孩子不听话在后。如果家长注意了说话的艺术,句句都说进孩子的心坎里,那么就没有不听话的孩子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