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三国时期的风云变幻总是令人津津乐道。
而刘备这位蜀汉的奠基者,在他生命的尽头,展现出非凡的管理智慧特别值得我们学习。
尤其是在面对自己死后如何确保诸葛亮不造反这一重大问题上,刘备运用了一系列令人赞叹的策略。
六十三岁走到生命尽头的刘备如何保证诸葛亮不造反?此时的他,深知自己身后之事至关重要,尤其是如何确保蜀汉政权的稳定,以及诸葛亮这位肱股之臣的忠诚。
为此,他精心布局,使用了十六字箴言。
当时诸葛亮瞬间脸色大变,撩起衣服,扑通就给刘备跪下了,以头触地,砰砰带响,哭的涕泗滂沱。
这一策略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了后世管理学中的经典案例。
这是资治通鉴当中提到最经典的管理高人的方法,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统御力的一个巅峰之作。
当年刘备在病榻之上发出诏书,第一个见的人是谁呢?
首先召见的是青年干部李严,调李严火速来白帝城跟自己见面儿。
李严当时在蜀汉政权中并非核心班子成员,他既不是荆州派系,也不是河北、四川派系,而是一个没有明显背景的外来户,是一个年轻的干部。
然而,刘备却在伐吴失败后,征召李严进永安宫,并任命他为尚书令,相当于是个副部级的领导。
当时刘备身边的核心干部有很多,但是临走之前第一个要交代的居然是李严,他自己都感到惊讶不已。
当李严怀着满心的疑惑走进房间时,刘备向他交代了三件重要的事情。
其一,告知李严不必返回成都了,因为在江州,已经为他修建了一座房子。
江州是哪儿?就是如今的重庆,正如古诗:“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说的就是重庆。
这片土地对于李严来说,将成为新的起点。
其二,任命李严为蜀汉政权的中都护,什么叫中都护呢?就是赋予他掌握全部军权的权力。
并在江州建立中都护府,让李严麾下的 15 万大军听从他的指挥。
其三,就是催促李严尽快招人搭班子,前往江州上任。
刘备的这一安排,实则是一种高明的“分权策略”。
让诸葛亮负责政府事务,而把军队都交由李严掌控,实现了军政分开、内外分开。
如此一来,无论是李严还是诸葛亮,若有任何不轨之心,另一方都能起到制衡的作用。
这就如同我们在喝酒时玩过的的游戏叫:“虫子、杠子、老虎、鸡”。
杠子打老虎、老虎吃鸡、鸡吃虫子、虫子嗑杠子,每一个环节都有上家和下家,每个环节都相互牵制,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稳定而安全的管理体系。
倘若某个环节失去了制衡,只有下家而没有上家,那么这个人就容易自己一言堂、陷入自我膨胀、腐败堕落的境地,他就要作事儿,最终就会引发重大危机。
所以,“分权制衡”在管理中显得尤为重要。
那刘备把李严打发走了之后,见的第二个人是谁呢?就是四将军赵云-赵子龙。
当时,赵云正带着部队在江州给李严盖房子呢,他手下拥有三万铁甲军。
刘备点名让赵云来永安城见自己,这里《三国演义》叫白帝托孤,在《资治通鉴》里叫永安托孤。
当赵云接到刘备的诏令,带着三万铁甲军就来到了永安城。
进屋就跟刘备说:主公啊,你那个圣旨有问题。
李严做中都护总参谋长,你让他管咱们15万大军,可是咱不是15万,咱蜀汉大军实际上是18万,我手里还有3万呢,你忘记算上了。
刘备说:你手里的 3 万再加上我这永安城的 2 万卫队,合起来共 5 万,这是蜀汉政权最精锐的部队,不归李严管辖。
这 5 万部队由你赵子龙直接掌控。
你既不用听从诸葛亮的指挥,也不用听从李严的调遣。
子龙啊,你就带着这 5 万人在成都郊区的锦屏山下屯田练兵。
若天下太平,你就自己练自己的兵;什么政治、经济、军事、外交都跟你没关系。
如果一旦天下有变,我们老刘家全家人的性命安全,皆由你赵子龙一个人负责。
我现在给你一口尚方宝剑,你不用请旨,你有权斩杀任何人。
普天之下,你听一个人的指挥,这个人就是我儿子,你就听他一个人的指挥。
刘备的这一安排,运用的正是“体外监控”的策略。
就是你要想确保一个体系的正常运行,监控机构必须独立于该体系之外,而不是在体系之内。
体内监控往往形同虚设,只有体外监控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所以刘备特意安排赵云带领这 5 万人独立于整个管理体系之外,凭借他的忠诚和手中的精锐部队,去监控整个政府的运行,保护核心领导班子的安全。
刘备把赵云妥善安排之后,就迎来了最为关键的时刻——召见诸葛亮。
这一年,刘备 63 岁,而史料上记载,诸葛亮比刘备小整整20岁,诸葛亮正值 43 岁的壮年。
诸葛亮接到诏令后,快马加鞭赶到白帝城,与病榻之上的刘备相见。
在这最后的会面中,君臣二人展开了一段意味深长的对话。
在病榻之上,63岁走到生命尽头的刘备攥着诸葛亮的手。
先回忆了一下过去,因为回忆过去最能激发人的感情,刘备说,我记得咱俩第一次见面儿,那是一个初冬的下午,那天雪很大,天很冷。
你跟我说了很多话,让我心里感觉很温暖,因为有了你那个《隆中对》我们才走到了今天。
然后刘备叹口气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成大事。嗣子不成器,能辅则辅之,不能辅,君可自为成都之主”。
我给大家翻译一下刘备说的是什么意思哈。刘备的意思是说:孔明啊,你的才华远超曹操之子曹丕十倍。
近日听闻曹丕称帝,那个货都能称帝,以你的才能,当十回皇帝都不在话下,而且你一定能比他治理得更好。
然而,我的儿子,却远不及曹丕。
如今,我面临着要交班的时刻了。
如果你觉得我儿子有能力担当大任,你便辅佐他,让他成为蜀汉之主,你继续屈居当二把手。
但如果你觉得我儿子难堪大用,你大可以取代他,这蜀汉的家业便归你所有。孔明啊,你意下如何呢?
大家想一想,对于刘备这番话,若单纯从表面理解,或许有人会认为这是刘备对诸葛亮的绝对信任。
然而,若深入剖析,其中至少蕴含着试探的意味。
只要存在试探,就难以称之为完全的信任对吧。
令人惋惜的是,好多研究文史哲的人竟然将此视为信任,而忽略了其中复杂的心理博弈和管理策略。
所以大家在学传统文化时,不要总守在文史哲的框架当中,我们一定要有博弈思维,有管理思维,有心理学的思维。
要多用博弈论、管理学和心理学重新去审视那些历史的瞬间、和文化的细节。
大家想想,当刘备说出这番试探性且带着不信任的话时,我们普通人都能感觉到。
那么智慧的诸葛亮,又怎会感受不到其中的深意呢对吧。
诸葛亮一听这话,瞬间脸色大变,他万万没想到,与自己并肩作战多年的老领导,在临终之际竟会说出这样的话。
诸葛亮撩起衣服,扑通就给刘备跪下了,以头触地,砰砰带响。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管理的挑战性、复杂性和风险性远远超出了常人的想象,稍有不慎,就可能掉脑袋。
诸葛亮跪地磕头,那眼泪哗就下来了,满脸皆是。
史书上用“涕泗滂沱”来形容他的悲痛,什么叫涕泗滂沱?
就是这个 43 岁的男子,哭的满脸都是泪水,脸上所有带窟窿的地方都往出冒水儿,这叫涕泗滂沱。
说明诸葛亮内心的痛苦和委屈可见一斑。
诸葛亮之所以如此悲痛,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伤心,他为即将离去的多年战友感到伤心。
因为他们曾一同并肩作战,历经风雨,如今却要面临生离死别。
其次是痛心,他为刘备至死都对他存有疑心而感到痛心。
自己兢兢业业、废寝忘食地辅佐刘备二十多年,却在最后关头依然得不到完全的信任,这副职当得实在是艰难。
再者是闹心,他为未来辅佐刘备之子的艰难前景感到闹心。
他跟随刘备二十多年了刘备都对他心存疑虑,更何况是尚未成熟的少主,这让他如何能安心辅佐呢?
所以,诸葛亮心情非常复杂,但尽管心情无比复杂,诸葛亮也深知必须得表态。
在《资治通鉴》中记载,诸葛亮坚定地说道:“臣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意思是诸葛亮向刘备承诺,一定会全力以赴,为蜀汉政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并且至死都保持忠诚,绝不变心。
刘备在病榻之上微微点头,并让他当众作出承诺表态。
而在刘备去世之后,蜀汉政权出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就是全国上下并非仅仅是对刘备这位已故的领袖表示怀念,而是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向诸葛亮学习忠诚的热潮。
诸葛亮被选为感动全国的十大人物之首,他的忠诚成为了众人效仿的典范,被视为至死不变心的楷模。
人们都向他学忠心,成为儿童的榜样,成为青年的偶像。
那你说,诸葛亮将来真要变心了,他打脸不打脸?人会违反别人说的话,但不会违反自己说的话。
一个人说到了,他尽量就得做到。
这一现象的背后,实际上是刘备运用了“当众承诺”的心理学策略。
我们要想从心理上锁定一个高人,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让他当众作出承诺,表态一下,效果往往是显著的。
越是地位尊崇、声名显赫之人,越是注重自己的承诺,所以一定要让他当众承诺。
就如同签署责任状、立下军令状,让当事人当众宣读一遍,效果远胜于别人为他宣读十遍。
表扬需要有隆重的场面,批评需要有庄重的仪式,宣誓每年都要重温一遍。
还有,爱,就得大声说出来,只有说出口,才更有可能去实现。
所以各位女孩子们要记住啊,每天早上上班儿,你男朋友、你老公走到电梯门口儿的时候,让他回头对着你,当着那么多等电梯的人的面儿,大声说出那三个字,只有说到了才能做到。
有的人说,哪三个字啊老师?是说“对不起”吗?
不是的哦。记住,说对不起,说多了,他就真能做对不起你的事儿。
最后,刘备还有一个特殊的管理策略,就是“荣誉锁定”。
当制度的约束难以完全掌控一个人时,荣誉的力量有时能够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让一个人成为众人敬仰的楷模,赋予他崇高的荣誉,往往他会为了维护这份荣誉而坚守正道。
这就好比幼儿园的老师,面对调皮捣蛋的孩子,任命他为纪律班长,给予他荣誉和责任,往往能够让他自我约束,乖乖听话。
你看哪小男孩儿上课的时候抓耳挠腮,上蹿下跳,瞻前顾后,左顾右盼。
可是现在的孩子打也不能打,骂也不能骂,太不听话了,那怎么办呢?
那就让他当班长,让他当众承诺,带头遵守纪律。
然后说:你说的真好。啪!在脑门儿上给摁朵小红花儿,这叫封印。
摁完这朵小红花儿之后,他就在那儿咬牙坐着。
本来也想捣乱,也想像刚才那样,但是又一想我是班长,我有小火花,我不能违反。
哎,他就把自己管的很好。
那刘备是如何通过“荣誉锁定”来管理诸葛亮的呢?
首先,刘备将诸葛亮树立为忠诚的典范,让他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
这种荣誉的赋予,使得诸葛亮在众人的心目中占据了极高的地位。
一旦诸葛亮有任何不忠诚的举动,他将面临巨大的舆论压力和道德谴责。
其次,刘备让诸葛亮当众承诺忠诚,并将这种承诺与他所获得的荣誉紧密联系在一起。
诸葛亮深知,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这份荣誉,如果违背了承诺,不仅会失去荣誉,还会成为众人唾弃的对象。
再者,刘备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宣扬诸葛亮的忠诚,营造了一种浓厚的社会氛围。
在这种氛围中,诸葛亮会时刻感受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为了维护这份荣誉,他不得不始终保持忠诚。
在蜀汉的朝堂之上,大臣们会以诸葛亮为楷模,对他的忠诚赞誉有加。
在民间,百姓们传颂着诸葛亮的忠诚事迹,将他视为道德的标杆。
在这种全方位的荣誉包围下,诸葛亮的行为受到了极大的约束和激励。
即使在面对巨大的困难和诱惑时,诸葛亮也会因为这份荣誉而坚守正道。
因为他清楚地知道,一旦偏离了忠诚的道路,他所失去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声誉,还有整个社会对他的尊重和信任。
总之,刘备的“荣誉锁定”策略,通过营造社会氛围、建立道德约束和强化个人责任感等方式,成功地将诸葛亮的行为与荣誉紧密相连,从而有效地管理和约束了他,确保了他在刘备去世后依然能够为蜀汉政权尽心尽力,忠诚不渝。
在刘备白帝托孤的这个整个过程当中,我们清晰地看到刘备对诸葛亮运用了,统御力最经典的四种方法:“分权制衡、体外监控、当众承诺、荣誉锁定”。十六字箴言。
这堪称是《资治通鉴》中最经典的管理高人的方法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统御力的巅峰之作。
这套心理学管理方法,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也具有极高的借鉴价值和实用效果,但前提是针对那些具有足够忠诚度和责任感的高人。对于小人而言,这些方法或许难以奏效。
好啦,今天就聊到这儿,关注我,带你学习管理经验。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