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TS 2024-11-12 09:11:06

TTS 2024-11-12 09:11:06

00:00
20:37

中医文化与中医统编教材“神”的初探


[摘要]医疗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疾病种类、数量却越来越多,疫情爆发,全民皆病,这不得不让我们思考针对物质肉体的医疗研究是否已经走到了尽头,“神不灵,则气不武,身则衰、则腐、乃至亡”,所以人体“神”的研究极其重要、刻不容缓,神的研究离不开天人合一的中医人,只有“望可见无形,闻可听无声”的圣人、真人、神医才能引领人看破疾病物质假象,回归生命灵性本真,获得真正的健康。研究关键在于研究角度和方式转变,打破三维物质思维去客观看待认知神的意识形态问题,真实研究证悟神对生命的影响,而非纸上谈兵。“中为正为本源,医为德,药为道”中医药其实就是本源先天德道,先有中医人才有中医药,有了中医人,中医才得以发展弘扬。本文通过总结借鉴前人研究和实证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中医文化与中医教材中“神”的相关内容,以期挖掘“神”具有指导意义的神志魂魄理论,使之引发中医界思考,为中医理论体系的完善提供思路与借鉴,为大力发展弘扬中医文化做出创新改变,同时也为健康探索提供新方向。

[关键词]精气神 神魂魄 天人合一 望神 中医



​[引言]张介宾言:“内者性命之道,经者载道之书。”关于神魂魄古籍经典皆有记载,后人理解却有偏差,原因在于唯有德心才能见经中之道,中医药是打开传统文化宝库的金钥匙,“中为正为本源,医为德,药为道”中医药就是先天德道,中医人是具足先天德道的圣人、真人,所以打开宝库需要天人合一的中医人,非是学习知识理论就行医看病的医生。《淮南子》、《通鉴外记》提出,“圣人出”才有“医方兴”和“医道立”,也就是说唯有圣人可以得知经典蕴含的真相,可解读于世,引人入道。那真相是什么呢?



1.人体构成精气神

1.1中医文化中的精气神

《黄帝内经》“故生来者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生命构成离不开精气神,西汉《淮南鸿烈》论述精气神之间的关系:“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

夫形者,生之舍也,也就是说精(形),为房舍,指人体肉身的物质形体,也就是三维中的皮肉筋骨,起承载的作用,我们知道房子是为了让人居住,人体也不例外,“万物有灵以为生”,肉体是灵魂的房子,灵魂才叫生命,灵即是神,所以《黄帝内经》说“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

气者,生之充也,是指人的生命机能的正常运行依赖气的推动,气指在经络运行的能量,倘若正气不足,经络堵塞,气运行瘀滞不畅,则导致疾病产生。《医权初编》论述“人之生死,全赖乎气,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死”,而气的强弱由神来调控主宰。

神者,生之制也,神为生命的架构和主宰。《人身通考·神》中说:“神者,阴阳合德之灵也。惟神义有二,分言之,则阳神曰魂,阴神曰魄,以及意智思虑之类皆神也”。葛洪《抱朴子》谓:“欲得通神,当金水分形。形分则自见其身中之三魂七魄,而天灵地祗,皆可接见;山川之神,皆可使役也”。“人无贤愚,皆知己身之有魂魄,魂魄分去则人病,尽去则人死。”神分阴阳,又曰魄魂,细分为三魂七魄,所以神是魂魄统称,可见神魂魄无形无相,是多维的存在,又直接关乎人体生死病健,意义重大。

1.2中医教材精气神理论的错漏

中医教材对于精气神的描述,在物质层面的研究论述数不胜数,但古籍经典中大量记载的“神魂魄”,教材之中的解释却相当欠缺,具体有如下两个方面:

首先神为三魂七魄统称,也有神灵、心神之称,神即是心,即是灵,相对于有形物质,是高频的意识能量体,存在于形而上的多维空间,所谓的多维空间就是不同频率的意识能量场。而教材中的狭义之神,指人的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以偏概全将“神”归于人的精神层面、神经系统、感觉系统;广义之神,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明确神的核心地位但定义笼统,没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其次,教材讲神魂魄意志分藏五脏,曰五脏(藏)神,“五脏神”承认心主神明,一切生命活动发于心神,但又认为五神依赖于五脏的调控,前后论述相悖,心神对魂魄主宰地位并不明显,且五脏为精(物质)层面,神为灵性层面,物质调控灵性,实在荒谬。例如,教材中写到,“肺气充盛,则体魄健壮;肺气虚弱,则言语无力,做事缺乏魄力,治疗当补精益气,使肺气充盛,以恢复健康的体魄和充沛的精力。”神为生命主宰,《上清洞真品》所说:“神全则气全,气全则形全,形全则百关调于内,八邪消于外。”葛洪《抱朴子》说“人无贤愚,皆知己身之有魂魄,魂魄分去则人病,尽去则人死。”古籍论述疾病产生原因在于魂魄不能各司其职,虚弱分散,神不具足,气运行不畅达,形体出现症状表现,那么治疗也应从神魂魄下手,招魂复魄,扶正固本,如此说来才是真正的医人,也叫上工守神,神补,但教材偷换概念,以补精益气代替补神,调节物质层面的气血津液来调节神魂魄,本末倒置、混淆视听怎能真正治病呢?中医理论体系“失魂落魄”,又如何能培养出真正的中医人呢?



​2.中医文化中的疾病真相

从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来看,人是小宇宙,是大宇宙的缩影,人与宇宙同构同律、相参相应。现代量子物理科学证实,大宇宙是多维的,所以人体也是多维的,精气神就是人体小宇宙的多维构造,它们有着共同的组成:物质(精)、能量(气)、信息(神),由此看来人的“病”其实也是多维的。

​ 《黄帝内经》曰:“人虚即神游失守位,使鬼神外干,是致夭亡”。《抱朴子》曰“魂魄分去则人病,尽去则人死”,当正气不足就会出现“神不守舍”“失魂落魄”的情况。

​中医文化中的神包括三魂七魄,三魂为:生魂、天魂、元魂,又叫生命、天命、宿命,亦或称之为幽精、胎光和爽灵。生魂与整个人体重合,是今生当下的生命标志,也包含后天的经验执见,今世聚今世散;天魂之位在心口窝中丹田,是本体之魂,天为本体,天魂就是本体德道,是先天心神、最高频率能量,可化解一切低频;元魂之位在下丹田,是后天意识聚合之像,代表的是累世轮回的宿命(心理学也称为潜意识)。显现的是累世轮回的经历带来的我知我见和执着,不能超越放下的“我”的认知、思想。生魂、元魂都是后天的低频意识能量。

七魄,位于人体中轴线上的七个脉轮中心,分别主宰着不同级别的情志,同时固摄生魂,除此之外七魄与大宇宙不同频率的意识空间对应,比如海底轮对应的意识空间称之为“业海”,都是累世最低频的意识情绪;生殖轮对应的意识空间称之为“欲海”,是欲望的意识汇聚而成;太阳轮的意识空间属于“精神”层面,自我意识的汇聚;心轮对应的本体,潜藏着无我的本体真爱,但由于人执着于后天意识,不见本体意识;喉轮对应的意识空间,是综合的吸纳、内化并且表达;眉心轮是超越物质走向多维空间的入口,是进入灵性世界的玄关;顶轮是本体之光能够直接照射到的地方,能直接接收高频能量。


如果说人是电脑,人体(形)就像一个显示器,为假象,显示器显示的错误不在屏幕,在于后台程序,对于人而言,认知中的病、病症,其实都是物质肉体之相,实质是丢失的魂魄在多维空间与肉体的量子纠缠,神即是心,也是心的投影。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说,要有正能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可为什么会正气不足呢?怎么才能获得正气正能量呢?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心念产生意识,有意识就会有同频率的能量。有正心才有正气、正能量,正能量是先天本有的高频能量,也就是先天心神。当人心长期处于低频的后天意识中,比如愤怒、悲伤、痛苦、懊悔、自责、怨恨等,低频意识产生低频能量,心的低频难以固摄魂魄,致使魂魄分去,人的灵性缺失,精神力量就会很弱,这就是“内虚”在先,就容易造成趁虚而入,外邪入侵,所谓的外邪,就是阴性的、低频的意识能量,人体的意识能量场受到震荡和冲击,身体就会有感觉,如酸热凉麻胀痛都是“感”,长时间在低频的意识空间,低频能量长期汇聚就会凝结,造成越来越低频、沉重、郁结,不能抽离又以假象当真,入心即损身,心病则身病。

清代石成金在《传家宝》中也有论述“夫心者,万法之宗,一身之主,生死之本,善恶之源。与天地可通,为神明主宰,病健之所系也。盖一念萌动于中,六识流转于外,不趋于善,则五内颠倒,大病缠身矣。若一真澄湛,则万祸消除。”

​ 由此可知,教材中的病因理论,由于对神的认知定义偏差,使心神的主宰作用几乎丧失,现在的医疗也只针对肉体下功夫,病因也不能真正探知。治未病也不是预防养生,而是治心,未病为因,病因在心,身体出现症状病因在于心神,物质层面显示出来的病症其根源在于无形无相的灵性层面。

​ 解决的关键在于“觉”,所谓的风寒湿邪堵塞经络,其实是依着元魂累世不能看破的意识而感召的低频意识灵魂,当人有中正之心,德心,爱心,想要救度他们的慈悲心就是回归先天心神,从低频人心回归高频本心,即有最高频率的能量,心通则百脉皆通,三魂七魄归位,各组织器官细胞得以正常运转,身体自然康健。

如何能“觉”?则需要医!



3.何谓医者?医者德也,道也,师也。

古语云:“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圣人可视无形,可听无声”,望神是中医诊断的必要标准,如“扁鹊穿墙而视,华佗可见人五脏六腑”,可见,古之医者望可内视人五脏六腑、观其神魂魄、意识形态存在状态;闻,可听无声,可与鬼神沟通交流。为什么上古之医可以做到望无形,听无声呢?

上古之医为医,是天人合一者,通天地鬼神者,是具有最高频率的能量者,是天地之师,德道源流者,是本能没有退化为潜能的万法具足者,比如在大脑中,有一个不属于大脑结构的独立的器官“松果体”,是唯一一个不具有血脑障壁保护的器官,所以普通人的松果体充满了“脑砂”,其松果体几乎是“死的”,但天人合一的医生,其自身的德道高频会融化这些脑砂,松果体之魂会被激活,就会显现松果体本来具有的功能“透视眼”,即超越肉眼的可视频率看见暗物质和暗能量,看见多维空间,古今中外都有相关的证据和记载,称为“第三只眼”、“天眼”、“全视之眼”等。除此之外,还有人能开通潜在的耳识、心识,超越普通人听力的频率而听见多维空间的声音,感受到多维空间的信息。所以圣人可以看到神魂魄意识形态,与其沟通交流,重要的是可以用德道本心引领其回归高频。

真正医者是圣医、神医、真人、圣人,可为良相、可为良医;知道人体疾病不在肉体,在小宇宙与大宇宙的量子纠缠,所以要医天、医人、医病;知道上工守神,魂魄健全人才健康,所以要招魂复魄、扶正固本;知道未病为因在于心,所以以德道引领人明心见性、破迷开悟、超凡入圣,是授人以渔的先知先觉者、领路人。

而现代中医把望神定义为看人的气色、面色,以此推测人的内在功能状态,浅薄且背离真相。这种误区究其根源在于人,人肉眼可见范围有限,低于360nm或高于760nm范围都将不可见,所以不能看到全貌也就无法探知全部真相,徐洄溪在《难经经释》序:中发出了感慨“逮晋唐以后,则支流愈分,徒讲乎医之术,而不讲乎医之道,则去圣远矣。”人们恰执着于可见的物质假象,不信祖先,没有文化自信,不去思考神医之本能如何能来,却去否认神医之神。追求术而不修医德,没有医德何来医道,不遵医道,如何行医。

2021年两会提到“德不近佛,才不近仙,不可为医。”《大医精诚》曰:“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言医·序》曰“医,故神圣之业,非后世读书未成,生计未就,择术而居之业。”这些无一不在告诉我们,医者不是只研究疾病的人,而是自己先成为真正的医生,医者首先应该内观修德,正心修身,天人合一,超凡入圣,才能成为合格的医生,然后再去治疗患者,这样才是医道。其中,天人合一不是表浅的人与自然相合或顺应自然天时,而是引领诱发疾病的后天低频意识回归于高频的先天心神,即是回归本源,本源为天,才叫天人合一,也只有天人合一,才会真正实现身体健康。



4.结尾

医疗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疾病种类、数量却越来越多,甚至出现疫情,这不得不让我们思考针对物质肉体的医疗研究是否已经走到了尽头,匡调元教授提出《黄帝内经》的精髓在于“神本论”,因为全经共提“神”字达 176 次,诊病先察神,治病先治神,是从形而下转向形而上的一个突破。王鸿谟在《北京中医》期刊论文《中医神魂魄理论及其科学性》中也指出:“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缺乏关于神志、魂魄理论的内容,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从教材中彻底删除,至今未能恢复,致使许多青年中医不知神志、魂魄为何物,或对其存在很大误解。”

不知“神”无以为医,不知“神”无法治病,所以“神”的研究极其重要、刻不容缓。现代量子物理学证实,可见的世界只有4%,96%都是不可见的暗物质和暗能量,人体构成是多维的,那研究人体怎么能只在三维物质层面呢?如果研究角度和方式不突破,只从4%的物质世界寻找答案,不能打破三维物质思维去客观看待认知神的意识形态问题,不能实事求是的探究,再多研究都如文字游戏,神不落地则无法实施。

​ 本文借此也积极呼吁,实事求是的探索未知、揭示本源,立德方树人,医者更应该修自身德行,增自身本领,成为超凡入圣的中医人后,治病才合乎于道,才能有效。“中为正为本源,医为德,药为道”中医药其实就是先天德道,先有中医人才有中医药,有了中医人,中医才得以发展弘扬。



参考文献:

[1]唐巍.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人类共有幸福家园[A]. 北京乾圆国学文化研究院.2019年乾圆国学优秀论文集[C].2019-08.中国改革报[N].2019-01-04.中国产经新闻[N].2019-01-02.

[2]唐巍. 探源中华文明·说文解字寻根中医.中国网医疗频道[OL]2020-10-15.

[3]王鸿谟.中医神魂魄理论及其科学性[J].北京中医.2004,12(23):363-365

[4]匡调元.《黄帝內经》的”神本论”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6,34(11):2780-2784.

[5]张贵平.《黄帝内经》“治未病”重“调神”思想的研究[D].河南中医药大学.2016.

[6]方向红.《黄帝内经》中“神”概念的现象学意义[J].宗教与哲学,2015(00):41-54.

[7]潘桂娟,陈曦.《黄帝内经》之“神”的考察[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17(01):3-5.

作者: 张惠东 2021年7月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