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和的灯光下,一杯鸡尾酒在手,年轻人们围坐在一起分享、讨论,畅聊学术。这不是学术组会,而是近日在社交媒体上相当火的“学术酒吧”。对于这种学术讲座和酒吧文化相结合的形式,有人表示相当不理解,认为这是一种“文科生的自嗨”,也有人觉得酒吧与学术根本就不沾边儿,太“装”了。但在我看来,其实这未必不是好事。回望历史,中西方都不乏知识讨论与休闲活动相结合的场景。如今,学术酒吧的兴起,何尝不是一种新的尝试?很多学术酒吧不乏理科背景的人参与,认为不同思维的碰撞能够丰富自己的认知;而非正式性的讨论带来了更轻松、活跃的氛围,为不少有着工作和生活压力的年轻人提供了情绪价值和社交机会;一些学者用生动易懂的方式传播学科知识,于自身是一种社会实践,与此同时,或许还能“播撒”兴趣的种子,让更多人有新奇的收获。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尽管“学术酒吧”的概念刚刚兴起,很多举办者尚处于摸索之中。但不管怎么说,它的存在都为学术普及和文化交流开辟了新的路径。如果其能在发展中找到持续运营的“生命力”,或许会衍生出越来越多满足年轻人精神文化需求的学术“空间”。
文案/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皇甫思逸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皇甫思逸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张冬梅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