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国防部长之女被冻结财产,一气之下出走美国,撂下1句狠话

1986年国防部长之女被冻结财产,一气之下出走美国,撂下1句狠话

00:00
11:12

阅读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自古以来,商业一直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行业之一。

通过商业,人们将自己的生产的物品卖出,再买入心仪的商品,而商人也可以从中获利,可以说是一举数得。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人们逐渐发现,经商并不能完全自由。

一些本身就拥有特权的人,一旦从身商业,会利用自己的特权牟利,破坏整体市场。

因此,从中国古代以来,官员或官员亲属不能经商逐渐成为了一条铁律。

资治通鉴还尤其记载了这件事,并解释了禁止的原因:“此民之所以嚣嚣苦不足也。身宠而载高位,家温而食厚禄,因乘富贵之资力以与民争利于下,民安能如之哉!民日削月朘,浸以大穷。富者奢侈羡溢,贫者穷急愁苦;民不乐生,安能避罪!此刑罚之所以蕃而奸邪不可胜者也。”

意思是,官员本身就有较高的地位,有朝廷发的俸禄,那么就理应不去争抢其它的东西,不能什么好事情都让官员占了去。

而在改革开放后,新中国也颁布了相关法律,禁止公职人员及其子女从事商业。

按理来说,这个规定经过中国千年的时间的检验,也经过了党中央的深思熟虑,应该是一件绝对的大好事。

然而,事无绝对。

对于一些梦想从事经商的官员子女来说,可是晴天霹雳,而耿莹,正是其中之一。

“下海”潮和官员经商问题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体制逐渐走向社会主义制度。

在当时的社会主义中,是不允许私人商业存在的,毕竟这意味着剥削,意味着贫富差距。

50年代,新中国更是针对中国原有的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将所有私人资本收回国有,用“分红”和给予政治地位的方式补偿他们。

时代浪潮滚滚向前,70年代末,邓小平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新的思想逐渐席卷全国。

在邓小平的经济理论中,采取了更加务实的视角看待经济发展,给商品经济撕下了“走资”的标签,转而鼓励商品经济的发展。

在邓小平看来,商品经济是发展经济的手段,而不是资本主义的象征。

只要能发展经济,那就是好的方式,正所谓“黑猫白猫,能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

1984年是商业的破局之年,在前几年农村改革取得重大成果后,国家又将视线放在城市上。

得益于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也依样画葫芦,实施了工业企业承包责任制,允许私人经商。

看到政策实施,一大批头脑活泛、嗅觉灵敏的群众,踏上了创业之路,收获了不菲的收入。

而看到经商如此赚钱,一些官员也动了心思。

然而,这一年年底,中央发布了党政干部经商相关的条例。

在其中明确指出:乡以上党政机关在职干部,一律不得以独资或合股、兼职取酬、搭干股分红等方式经商、办企业;也不允许利用职权为其家属、亲友所办的企业谋取利益。

一年后,规定进一步完善,禁止领导干部的子女、配偶也不能经商。

想趁机捞一笔快钱的官员子女,只得望洋兴叹,就此收手。

对他们来说,捞不到快钱也只是感到些许遗憾,毕竟以他们的家庭环境,已经不用为生计奔波。

但在这批经商的官员子女中,有人却是真的有抱负,希望通过经商来实现人生价值。

对于这些人,国家发布的政策则是晴天霹雳。

而耿飚的女儿耿莹,正是其中之一。

心怀抱负,时运不济

1939年,耿莹出生。

出生在战争年代,还是革命战士的后代,自然免不了四处奔波的命运。

从一出生开始,耿莹就跟随父亲四海为家,出生入死。

也许正是有了这样的经历,培养了耿莹不怕吃苦,坚定不移的性子。

同时,她也有着很大的抱负,希望能干出些名堂。

60年代,耿莹在地质学院毕业,进入地质队工作。

勘探工作虽然艰难,但跟战争年代比起来那还是好了太多。因此,耿莹很快适用了这份工作,跟随队伍上山勘探,为我国的地理绘制和矿物勘探作出的不小的贡献。

但几年后,耿莹便辞去了这份工作,这并非是她受够了这样的生活,而是在工作中,她认为这并不是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业,也许自己应该实施别的工作。

辞去这份工作后,耿莹又找了几份工作,但最后也都辞去。

1979年,北京中医学院招生,耿莹听说后,顿时来了兴致。

她努力备考,最终在全国将近两百精英中脱颖而出。

被学校录取,几年后,耿莹在学校中毕业。

也许是战争给她种下了好动因子,耿莹总是闲不下来,她一直在尝试着不同的领域。

80年代初,耿莹终于停下了脚步,回湖南老家休息一段时间。

此时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吹到了湖南。

耿莹也十分好奇改革的成效如何,回到湖南老家后,她四处走访,调查底层老百姓的生活状况。

然而,调查的结果却出乎耿莹的预料。

许多农户最基本的日用品都备不齐,身上穿着的衣服也是缝补了无数遍的破布。

耿莹意识到,农村的改革只是让老百姓填饱了肚子,要想真正提升老百姓的生活质量,还需要继续发展,尤其是发展商业。

由于是高官子女,耿莹能够在父亲那里接触到一些外面杂志。

在外国杂志上,耿莹看到了美国等国商业的发展,百姓穿着的时尚,她燃起了前所未有的斗志:要投身商业,实现自己抱负的同时,也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此时国家对于商业的改革方兴未艾,耿莹找到父亲,说明了自己的想法。

耿飚听到后,十分爽快的答应了,但也告诫了耿莹:自己不会给予耿莹任何的帮助,耿莹也不要试图用自己的名头狐假虎威,既然要搞商业,就要全凭自己的本事。

一向独立的耿莹,自然也不会倚仗父亲的名头作威作福。

在注册好营业执照后,耿莹在珠海注册了一家公司。

不久,耿莹的公司生意就多了起来。

她凭借一张营业执照,在极短的时间内有了一家小规模的公司。

正当耿莹摩拳擦掌,准备扩大公司规模的时候,一条法令却落下:官员子女不得经商!

虽然耿莹是凭借自己的本事干出来的,但却并不意味着所有官员子女都如她一般。

事实上,在改革开放后,很多干部或干部亲属利用权利之便,谋取到了大量利益。

若不及时管制,这些人形成垄断企业后,将不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

法令在上,自然不允许有什么特例,时运不济的耿莹资产被冻结,这段时间的努力化为泡影。

耿莹虽然知道国家的用意,但也十分生气和苦闷,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为之奋斗的事业,难道就要半途而废吗?

半途而废自然不是耿莹的作风,在多方打听后,她得到了一个消息:高干子弟只是无法在国内经商,但并不限制出境经商。

激动的耿莹,立刻坐上了飞往美国的飞机。

在离开前,她给家人留下了一句豪言:“给我三年时间,如果我在美国没有饿死,那我必然能在美国横着走!”

赴美经商

在离开之前,耿莹的资产就已经被冻结。

心高气傲的她也没有找亲戚朋友,因此,前往美国的她看似豪情万丈,但兜里却没有几个钱。

对于有钱人来说,前往美国是走向成功的天堂,而对没有钱的人来说,则是噬人的怪物。

耿莹初来乍到,对于美国的了解也止于基本杂志,自然是四处碰壁,事事不顺。

无可奈何之下,耿莹只好拿出兜里几个钱,摆起了地摊,才勉强解决了温饱问题。

在有了一些钱后,耿莹卖起了淡水珍珠。

在学校里,她就有着很好的美术功底,所画的作品得到了不少国画大师的称赞。

因此,她对这些珍珠进行了设计,四处寻找相关公司兜售,销量可以说还不错。

但耿莹深知,这样的销售方式绝不是长久之计,也没有太多利润可言,自己必须想办法跻身美国上层圈子里,引起他们的兴趣,赚他们的钱才行。

只是普通的珍珠,显然无法入美国富豪们的眼,那么耿莹还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东西呢?

答案显而易见——中国画。

中国和美国1972年才恢复正常的外交关系,1979年才正式建交,在此之前,两国的交流可以说是少之又少,这导致美国人并不了解中国。

人总是会被神秘的东西吸引兴趣,而美国的富豪们也不例外。

因此,他们好奇中国是一个怎样的国家,中华文化又是怎样的文化,这些吊足了他们的胃口。

依靠出色的画技,耿莹以中国画家的身份,进入了一个美国富豪们聚集的俱乐部。

在聚会上,耿莹向外国富豪们展示几幅中国画作,果然引起了他们的兴趣。

在他们的宣传下,耿莹在美国上层社会的名声不胫而走,很多富豪邀请她来作画。

围绕中国美术,耿莹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游子归乡

转眼十几年过去,这十几年来,耿莹愈发成熟,当年出走美国的气也早已消散,对故乡的思念也越发浓烈。

毕竟,能画出美丽的国画的画家,对那片故土怎么会不抱有浓烈的情感呢?

一次,耿莹偶然在一位华侨的口中听说:父亲耿飚身体不好,恐怕活不了几年了,耿莹觉得是时候回家了。

耿飚

1997年,耿莹回到了阔别十几年的故土,见到年迈的父亲躺在病床上。

耿莹大哭了一场,之后便细心照料父亲,一直到他去世。

在照顾父亲之余,耿莹也在观察中国这些年来的变化。

她发现,如今的中国比当初她出走时富裕很多,但人心却越来越浮躁了,每个人都思考着如何赚钱,玩着“洋玩意”,接受西方的文化熏陶,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度越来越少。

同时,耿莹也了解到,由于缺乏修缮或保护,许多地方的文化遗产正逐渐消失,这让她十分痛心。

耿莹知道,自己必须要做点什么了,否则这些她深爱了大半辈子的东西,之后会慢慢消失。

她拿出了自己的积蓄,成立了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致力于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

同时,这也是国内首家具备海内外募集资金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

作为一个全国性的组织,光是耿莹一个人的积蓄,是无法支持下去的。

因此,她自处宣传,希望能筹集到善款。

在这个过程中,耿莹可以说是受尽他人的白眼,但坚强的她还是坚持了下来。

在她的努力下,基金会还是筹集到了足够的资金。

如今,她与她的朋友依然活跃在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线,为国内的遗产保护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一次采访中,记者好奇地问她:“您回国的时候已经六十多岁了,按理已经到了安享晚年的时候,是什么坚持您去做文化遗产保护呢?”

耿莹淡然说道:“我们踩到先辈的肩膀上才走到了今天,这些东西都是他们来过这个世界的证明,保护它们是我的使命,就像父亲那一代人将解放中国作为自己责任一样。”

也许耿莹过去曾幼稚过、迷茫过。

但最后,她依然选择接过父亲的接力棒,用自己的方式去捍卫这来之不易的新中国。

参考文献:

人民网《党史百科:改革开放》

中国网《耿飚之女耿莹:从高干子弟到文化大使》

本文由“文史风云”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