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观》卷第二上(二)

《摩诃止观》卷第二上(二)

00:00
13:40

意论止观者,念西方阿弥陀佛,去此十万亿佛刹,在宝地、宝池、宝树、宝堂,众菩萨中央坐说经。三月常念佛。云何念?念三十二相,从足下千辐轮相,一一逆缘念诸相,乃至无见顶;亦应从顶相顺缘,乃至千辐轮,令我亦逮是相。

又念[1]:我当从心得佛,从身得佛?佛不用心得,不用身得。不用心得佛色,不用色得佛心。何以故?心者,佛无心;色者,佛无色;故不用色、心得三菩提。佛色已尽,乃至识已尽。佛所说「尽」者,痴人不知,智者晓了。不用身口得佛,不用智慧得佛。何以故?智慧索不可得。自索我,了不可得,亦无所见。一切法本无所有,坏本绝本。(其一)

[2]梦见七宝、亲属欢乐,觉已追念,不知在何处。如是念佛!又如舍卫有女名须门,闻之心喜,夜梦从事;觉已念之,彼不来,我不往,而乐事宛然。当如是念佛!如人行大泽饥渴,梦得美食,觉已腹空,自念一切所有法,皆如梦。当如是念佛!数数念,莫得休息;用是念,当生阿弥陀佛国,是名「如相念」。如人以宝,倚琉璃上,影现其中。亦如比丘观骨,骨起种种光;此无持来者,亦无有是骨,是「意」作耳。如镜中像,不外来,不中生;以镜净故,自见其形。行人色清净,所有者清净,欲见佛,即见佛;见即问,问即报;闻经大欢喜。(其二)

自念:佛从何所来?我亦无所至,我所念即见!心作佛,心自见心,见佛心;是佛心,是我心见佛。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见心。心有想为痴,心无想是泥洹。是法无可示者,皆「念」所为;设有「念」,亦了无所有,空耳。(其三)

偈云,「心者不知心,有心不见心,心起想即痴,无想即泥洹。」「诸佛从心得解脱,心者无垢名清净,五道鲜洁不受色,有解此者成大道[3]」。是名佛印[4],无所贪,无所著,无所求,无所想;所有尽,所欲尽;无所从生,无所可灭,无所坏、败;道要、道本,是印,二乘不能坏,何况魔邪?(云云)。

《婆沙》[5]明新发意菩萨,先念佛色相、相体、相业、相果、相用,得下势力。次念佛四十不共法心,得中势力。次念实佛,得佛上势力,而不着色法二身。偈云,「不贪着色身,法身亦不着,善知一切法,永寂如虚空。」

劝修者,若人欲得智慧如大海,令无能为我作师者,于此坐不运神通,悉见诸佛,悉闻所说,悉能受持者,「常行三昧」,于诸功德,最为第一[6]。此三昧,是诸佛母、佛眼、佛父。无生大悲母,一切诸如来,从是二法生[7]。碎大千地及草木为尘,一尘为一佛刹,满尔世界中宝,用布施,其福甚多,不如闻此三昧,不惊不畏,况信、受持、读诵、为人说[8]?况定心修习,如㨌牛乳顷?况能成是三昧?故无量无边!

《婆沙》云:劫火、官贼、怨毒、龙兽、众病,侵是人者,无有是处。此人常为天龙八部、诸佛,皆共护念、称赞,皆共欲见,共来其所。若闻此三昧如上四番功德,皆随喜;三世诸佛、菩萨皆随喜,复胜上四番功德。若不修如是法,失无量重宝,人天为之忧悲。如[9]人,把栴檀而不嗅;如田家子[10],以摩尼珠博一头牛(云云)。

三、明半行半坐,亦先方法,次劝修。

方法者,身开遮,口说默,意止观。此出二经,《方等》[11]云:「旋百二十匝,却坐思惟。」《法华》[12]云,「其人若行若立,读诵是经,若坐思惟是经,我乘六牙白象,现其人前。」故知俱用半行半坐为方法也。

方等至尊,不可聊尔;若欲修习,神明为证[13]。先求梦王,若得见一,是许忏悔。于闲静处,庄严道场,香泥涂地,及室内外,作圆坛彩画,悬五色幡,烧海岸香,然灯,敷高座,请二十四尊像,多亦无妨。设肴馔,尽心力。须新净衣、鞋屩[14],无新浣故,出入着脱,无令参杂。七日长斋,日三时洗浴。初日供养僧,随意多少。别请一明了内外律者为师,受二十四戒,及陀罗尼咒[15]。对师说罪,要用月八日、十五日。当以七日为一期,决不可减;若能更进,随意堪任。十人已还,不得出此[16]。俗人亦许,须办单缝;三衣,备佛法式也[17]

口说默者,预诵陀罗尼咒一篇使利。于初日分,异口同音,三遍召请三宝、十佛、方等父母、十法王子。召请法在《国清百录》中[18]。请竟,烧香运念,三业供养;供养讫,礼前所请三宝;礼竟,以志诚心,悲泣雨泪;陈悔罪咎[19]竟,起旋百二十匝,一旋一咒,不迟不疾,不高不下;旋咒竟,礼十佛[20]、方等、十法王子。如是作已,却坐思惟;思惟讫,更起旋咒;旋咒竟,更却坐思惟。周而复始,终竟七日,其法如是。从第二时,略召请,余悉如常。

意止观者,经令思惟,思惟摩诃袒持陀罗尼,翻为「大秘要遮恶持善」。秘要秖是实相、中道、正空。经言[21],「吾从真实中来。真实者,寂灭相;寂灭相者,无有所求。求者亦空,得者、著者,实者、来者,语者、问者,悉空。寂灭涅槃,亦复皆空。一切虚空、分界,亦复皆空。 (其一)。无所求中,吾故求之。如是空空,真实之法,当于何求?六波罗蜜中求。(其二)。」此与《大品》十八空同[22]。《大经》[23]迦毗罗城空、如来空、大涅槃空,更无有异。以此空慧,历一切事,无不成观。

方等者,或言「广平」;今言「方」者,法也。般若有四种方法,谓「四门入清凉池[24]」,即「方」也。所契之理,「平等大慧[25]」,即「等」也。令求梦王,即二观前方便也。

道场,即清净境界也,治五住糠,显实相米,亦是定慧用,庄严法身也。香涂者,即无上尸罗也。五色盖者,观五阴,免子缚,起大慈悲,覆法界也。圆坛者,即实相不动地也;缯旛,即翻法界上迷,生动出之解。旛、坛不相离,即动出、不动出,不相离也。香灯,即戒、慧也。高座者,诸法空也,一切佛皆栖此空。二十四像者,即是逆、顺观十二因缘,觉了智也。肴馔者,即是无常苦酢,助道观也。新净衣者,即寂灭忍也。嗔惑重积,称「故」;翻嗔起忍,名为「新」。七日,即七觉也。一日,即一实谛也。三洗,即观一实,修三观,荡三障,净三智也。一师者,即一实谛也。二十四戒者,逆、顺十二因缘,发道共戒也。咒者,嘱对也。《璎珞》[26]明十二因缘有十种,即有一百二十支;一咒一支,束而言之,秖是三道[27],谓苦、业、烦恼也。

今咒此因缘,即是咒于三道,而论忏悔。事忏,忏苦道、业道;理忏,忏烦恼道。文云[28],「犯沙弥戒,乃至大比丘戒,若不还生,无有是处。」即忏业道文也。眼、耳诸根清净,即忏苦道文也。第七日,见十方佛,闻法得不退转,即忏烦恼道文也。三障去,即十二因缘树坏,亦是五阴舍空。思惟实相,正破于此,故名诸佛实法忏悔也。

劝修者,诸佛得道,皆由此法[29];是佛父母[30]、世间无上大宝[31]。若能修行,得全分宝;但能读诵,得中分宝;华香供养,得下分宝。佛与文殊,说下分宝,所不能尽,况中、上耶?若从地积宝至梵天,以奉于佛,不如施持经者一食充躯,如经广说[32](云云)。



[1]《般舟三昧经》卷中,无著品第五:佛告跋陀惒:是菩萨三昧当云何?譬如佛今于若前说经,菩萨当作是念:「诸佛悉在前立。」当具足念诸佛端正,悉欲逮见一一相,当想识无有能见诸佛顶上者,悉具足作是想见诸佛,当作是念:「我身亦当逮得如是,亦当逮得身相如是,亦当逮得持戒三昧如是。」当作是念:「我当从心得?从身得?」当复更作念:「佛亦不用心得,亦不用身得,亦不用心得佛,亦不用色得佛。何以故?心者佛无心,色者佛无色,不用是心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佛色以尽,佛痛痒、思想、生死、识了尽。佛所说尽者,愚痴不见不知,智者晓了之。」作是念:「当持何等念得佛?当持身得佛?当持智慧得佛?」复作是念:「亦不用身得佛,亦不用智慧得佛。」何以故?智慧索不可得,自复索我了不可得,亦无所得,亦无所见。一切法本无所有,念有因著,无有反言有亦著;是两者亦不念,亦不复适得其中。但用是故,亦不在边,亦不在中,亦不有亦不无。何以故?诸法空,如泥洹,亦不坏,亦不腐,亦不坚,亦不在是间,亦不在彼边,无有想,不动摇。何等为不动摇?智者不计,是故不动摇。如是,跋陀惒,菩萨见佛已,菩萨心念无所著。何以故?说无所有,经说无所有,中不著,坏本绝本,是为无所著。如是,跋陀惒,是菩萨守是三昧,当作是见佛,不当著佛。何以故?设有所著为自烧。譬如大叚铁著火中烧正赤,有智者不当以手持。何以故?烧人手。如是,跋陀惒,菩萨见佛不当著,色、痛痒、思想、生死、识不当著。何以故?著者为烧身。见佛但当念其功德,当索摩诃衍。

[2]《般舟三昧经》卷上,行品第二:佛告跋陀惒:譬如人卧出于梦中,见所有金银珍宝,父母、兄弟、妻子、亲属知识,相与娱乐喜乐无背;其觉已为人说之,后自泪出念梦中所见。如是,跋陀惒菩萨,若沙门、白衣所闻西方阿弥陀佛刹,当念彼方佛不得缺戒,一心念若一日昼夜,若七日七夜;过七日已后,见阿弥陀佛,于觉不见,于梦中见之。譬如梦中所见,不知昼不知夜,亦不知内亦不知外,不用在冥中故不见,不用有所蔽碍故不见。如是,跋陀惒,菩萨心当作是念:「时诸佛国界名大山须弥山,其有幽冥之处悉为开辟,目亦不蔽,心亦不碍。」是菩萨摩诃萨,不持天眼彻视,不持天耳彻听,不持神足到其佛刹,不于是间终生彼间佛刹乃见,便于是间坐,见阿弥陀佛,闻所说经悉受得,从三昧中悉能具足,为人说之。譬如有人,闻堕舍利国中,有淫女人名须门;若复有人,闻淫女人阿凡和利;若复有人,闻优婆洹作淫女人,是时三人皆在罗阅念。其人未曾见此三女人,闻之淫意即为动,便于梦中各往到其所。是时三人皆在罗阅祇国同时念,各于梦中到是淫女人所与共栖宿,其觉已各自念之。

佛告跋陀惒:我持三人以付。若持是事为说经,使解此慧至不退转地无上正真道,然后得佛号曰善觉。如是,跋陀惒,菩萨于是间国土闻阿弥陀佛,数数念;用是念故,见阿弥陀佛,见佛已从问:「当持何等法生阿弥陀佛国?」尔时,阿弥陀佛语是菩萨言:「欲来生我国者,常念我数数,常当守念莫有休息,如是得来生我国。」

佛言:是菩萨用是念佛故,当得生阿弥陀佛国。常念如是佛身,有三十二相,悉具足光明彻照,端正无比,在比丘僧中说经,说经不坏败色。何等为不坏败色?痛痒、思想、生死、识、魂神,地水火风,世间天上,上至梵摩诃梵,不坏败色,用念佛故得空三昧,如是为念佛。…

佛告跋陀惒:乃往过去时有佛,名须波日。时有人行出入大空泽中,不得饮食饥渴而卧,出便于梦中得香甘美食,饮食已其觉腹中空,自念:「一切所有皆如梦耶?」

佛言:其人用念空故,便逮得无所从生法乐,即逮得阿惟越致。如是,跋陀惒,菩萨其所向方,闻现在佛,常念所向方欲见佛,即念佛不当念有,亦无我所立,如想空当念佛立,如以珍宝倚琉璃上,菩萨如是见十方无央数佛清净。譬如人远出到他郡国,念本乡里、家室亲属、财产。其人于梦中,归到故乡里见家室亲属,喜共言语,于梦中见已,觉为知识说之:「我归到故乡里见我家室亲属。」

佛言:菩萨如是,其所向方闻佛名,常念所向方欲见佛,菩萨一切见佛,如持珍宝著琉璃上。譬如比丘观死人骨著前,有观青时,有观白时,有观赤时,有观黑时。其骨无有持来者,亦无有是骨,亦无所从来,是意所作想有耳!菩萨如是持佛威神力,于三昧中立,在所欲见何方佛,欲见即见。何以故?如是,跋陀惒,是三昧佛力所成,持佛威神。于三昧中立者,有三事:持佛威神力,持佛三昧力,持本功德力,用是三事故得见佛。譬如,跋陀惒,年少之人,端正姝好庄严,已如持净器盛好麻油,如持好器盛净水,如新磨镜,如无瑕水精,欲自见影,于是自照悉自见影。云何,跋陀惒,其所麻油、水镜、水精,其人自照,宁有影从外入中不?

跋陀惒言:不,天中天。用麻油、水精、水镜净洁故,自见其影耳!其影亦不从中出,亦不从外入。

佛言:善哉!善哉!跋陀惒。如是,跋陀惒,色清净,所有者清净,欲见佛即见,见即问,问即报,闻经大欢喜,作是念:「佛从何所来?我为到何所?」自念:「佛无所从来,我亦无所至。」自念三处:「欲处、色处、无想处,是三处意所为耳!我所念即见。心作佛,心自见,心是佛,心是怛萨阿竭,心是我身,心见佛,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见心,心有想为痴,心无想是泥洹。是法无可乐者,皆念所为,设使念为空耳!设有念者亦了无所有!」如是,跋陀惒,菩萨在三昧中立者所见如是。

佛尔时颂偈曰:心者不知心,有心不见心,心起想则痴,无想是泥洹。是法无坚固,常立在于念,以解见空者,一切无想念。

[3]《般舟三昧经》卷中,无著品第五:诸佛从心解得道,心者清净明无垢,五道鲜洁不受色,有解是者成大道。

[4]《般舟三昧经》卷下,佛印品第十六:佛于是语跋陀惒:若有菩萨闻是三昧,闻者当助欢喜当学。得学者持佛威神使得学,当好书是三昧著素上,当得佛印印,当善供养。何等为佛印?所识不当行,无所贪,无所求,无所想,无所著,无所愿,无所向生,无所适,无所生,无所有,无所取,无所顾,无所往,无所碍,无所有,无所结,所有尽,所欲尽,无所从生,无所灭,无所坏,无所败,道要道本。是印中,阿罗汉、辟支佛不能坏、不能败、不能缺,愚痴者便疑是印,是印是为佛印。

[5]龙树菩萨造,姚秦·鸠摩罗什译《十住毗婆沙论》卷第十四,护戒品第三十二:般舟三昧,见现在佛助三昧法,所谓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四十不共法念佛。

《十住毗婆沙论》卷第九,四十不共法品第二十一:诸佛虽有无量诸法,不与余人共者,有四十法。若人念者,则得欢喜。何以故?诸佛非是色身,是法身故。如经说:汝不应但以色身观佛,当以法观。四十不共法者,一者飞行自在,二者变化无量,三者圣如意无边,四闻声自在,五无量智力知他心,六心得自在,七常在安慧处,八常不妄误,九得金刚三昧力,十善知不定事,十一善知无色定事,十二具足通达诸永灭事,十三善知心不相应无色法,十四大势波罗蜜,十五无碍波罗蜜,十六一切问答及记具足答波罗蜜,十七具足三转说法,十八所说不空,十九所说无谬失,二十无能害者,二十一诸贤圣中大将,二十五四不守护,二十九四无所畏,三十九佛十种力,四十无碍解脱,是为四十不共之法。

《十住毗婆沙论》卷第十一,助念佛三昧品第二十五:「菩萨应以此,四十不共法,念诸佛法身,佛非色身故。」是偈次第略解四十不共法六品中义,是故行者先念色身佛,次念法身佛。何以故?新发意菩萨,应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念佛,如先说。转深入得中势力,应以法身念佛,心转深入,得上势力。应以实相念佛,而不贪着。「不染着色身,法身亦不着,善知一切法,永寂如虚空」。是菩萨得上势力,不以色身法身,深贪着佛。

[6]《般舟三昧经》卷上,问事品第一:菩萨当作何等三昧?所得智慧如大海…解于诸经入诸慧中,学诸佛法无有能为作师者,威力圣意无有能动摇者,…心一反念佛悉在前立,一切适不复愿,适无所生处,十方不可计佛刹悉见,闻诸佛所说经,一一佛比丘僧悉见,是时不持仙道、罗汉、辟支佛,眼视不于是间,终生彼间佛刹尔乃见,便于是间坐悉见诸佛,悉闻诸佛所说经,悉皆受,譬如我今于佛前面见佛菩萨,如是未曾离佛,未曾不闻经。…佛告跋陀惒菩萨:一法行常当习持常当守,不复随余法,诸功德中最第一。何等为第一法行?是三昧名为现在佛悉在前立三昧。

[7]《十住毗婆沙论》卷第一,序品第一:有人言,般舟三昧及大悲,名诸佛家。从此二法,生诸如来。此中般舟三昧为父,大悲为母。复次,般舟三昧是父,无生法忍是母。如助菩提中说:般舟三昧父,大悲无生母,一切诸如来,从是二法生。

[8]《十住毗婆沙论》卷第十一,助念佛三昧品第二十五:问曰:修习是三昧得何果报?答曰:于无上道得不退转报。复次,如经所说果报。佛语颰陀婆罗菩萨:譬如有人,能摧碎三千世界地,皆如微尘。又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草木花叶,一切诸物,皆为微尘。颰陀婆罗!以一微尘为一佛世界,有尔所世界,皆满中上妙珍宝,以用布施。跋陀婆罗!于意云何,是人以是布施因缘,得福多不?甚多,世尊!佛言:颰陀婆罗!我今实语汝,若有善男子,得闻诸佛现前三昧,不惊不畏,其福无量。何况信受、持读、讽诵,为人解说?何况定心修习,如一构牛乳顷?颰陀婆罗!我说此人福德,尚无有量,何况能得成是三昧者?佛又告颰陀婆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为他人说,若劫尽时,设堕此火,火即寻灭。颰陀婆罗!持是三昧者,若有官事,若遇怨贼、师子、虎狼、恶兽、恶龙、诸毒虫等,若夜叉、罗刹、鸠槃荼、毗舍阇等,若人、非人等,若害身、若害命、若毁戒,无有是处。若读诵,为人说时,亦无衰恼,唯除业报,必应受者。复次,颰陀婆罗!菩萨受持、读诵是三昧时,若得眼、耳、鼻、舌、口、齿病,风寒冷病,如是等种种余病,以是病故,而失寿命,无有是处,唯除业报,必应受者。复次,颰陀婆罗!若人受持、读诵是三昧者,诸天守护,诸龙、夜叉、摩睺罗伽、人、非人、四天王、帝释、梵天王、诸佛世尊,皆共护念。复次,是人皆为诸天所共爱念,乃至诸佛皆共爱念。复次,是人皆为诸天所共称赞,乃至诸佛皆共称赞。复次,诸天皆欲见是菩萨,来至其所,乃至诸佛,皆欲见是菩萨,来至其所。复次,是菩萨受持是三昧者,所未闻经,自然得闻。复次,是菩萨得是三昧者,乃至梦中,皆得如是诸利益事。颰陀婆罗!菩萨若我一劫,若减一劫,说受持、读诵是三昧者,功德不可得尽,何况得成就者?颰陀婆罗!如人于百岁中,身力轻健,其疾如风。是人百岁,行不休息。常至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于汝意云何,是人所诣十方,有人能数,知里数不?颰陀婆罗言:不可数也。唯除如来、舍利弗、阿惟越致,余不能知。颰陀婆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是人所行处,满中真金布施,若有人但闻是三昧,以四种随喜,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常求多闻,如过去诸佛,行菩萨道时,随喜是三昧,我亦如是;如今现在菩萨随喜是三昧,我亦如是;如未来诸佛,行菩萨道时,随喜是三昧,我亦如是;如过去、未来、现在菩萨所行三昧,我亦随喜,皆为得多闻,我亦如是,求多闻故,随喜是三昧。颰陀婆罗!是随喜福德,于上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不及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是三昧得如是无量无边果报。

[9]齆Wèng鼻道阻塞,发音不清。

[10]《般舟三昧经》卷上,譬喻品第四:佛告跋陀惒:菩萨慈求三昧者,得是三昧已,不精进行者。譬如,跋陀惒,有人载满船珍宝,欲持度大海,未至船中道坏,阎浮利人皆大悲念:「亡我尔所珍宝。」如是,跋陀惒,是菩萨闻是三昧已,不书不学不诵,不持如中法,一切诸天人民皆为大悲忧言:「乃亡我尔所经宝,用失是深三昧故。」

佛言:是三昧经者,是佛所嘱,佛所称誉。闻是深三昧经者,不书不学不诵,不守不持如法者,无返复愚痴人,自用以为高,不受是经意欲高才,反不肯学是三昧。譬如,跋陀惒,愚痴之子,有人与满手栴檀香,不肯受之,反谓与之不净栴檀香。其货主语其人言:「此栴檀香,卿莫谓不净乎!且取齅之知香不?试视之知净不?」痴人闭目不视不肯齅。

佛言:其闻是三昧者,如是不肯受之,反弃舍去,是为不持戒人,反舍是珍宝经。是为愚痴无智,自用得禅具足为度,反呼世间为有,不入空,不知无。其人闻是三昧已,不乐不信,不入中,反作轻戏语:「佛亦有深经乎!亦有威神乎!」反形言:「世间亦有比丘如阿难乎!」

佛言:其人从持是三昧者,所去两两三三,相与语云:「是语是何等说?是何从所得是语?是为自合会作是语耳!是经非佛所说!」

佛告跋陀惒:譬如贾客持摩尼珠,示田家痴子。其人问贾客:「平此几钱?」贾客报言:「夜半时于冥处,持摩尼珠著冥中,其明所照至,直满其中宝。」

佛言:其人殊不晓其价,反形是摩尼珠言:「其价能与一头牛等不?宁可贸一头牛,想是不复过。与我者善,不肯者已。」如是,跋陀惒,其人闻是三昧不信者,反形是经如是。

佛言:如菩萨持是三昧,受信者便随行,四面皆拥护无所畏,持禁戒完具为得高明,黠慧深入为他人说之。菩萨当持是三昧分布语人,展转相传,令是三昧久在。

佛言:痴人自于前世佛所不供养,不作功德,反自贡高,多行诽谤嫉妬,用财利故,但欲求名,但欲哗说,不得善师,亦不明经,闻是三昧已不信不乐不入中,反诽谤人言:「是彼不知愧,为自作是经耳!是经非佛所说!」

佛告跋陀惒:今我具语汝如是。跋陀惒,求菩萨道者,若善男子、善女人,持是三千国土满其中珍宝施与佛,设有是功德,不如闻是三昧。若有菩萨闻是三昧信乐者,其福转倍多。

[11]北凉沙门释法众译《大方等陀罗尼经》初分第一:若欲行时,七日长斋。日三时洗浴,着净洁衣。座佛形像,作五色盖,诵此章句,百二十遍,绕百二十匝。如是作已,却坐思惟。思惟讫已,复更诵此章句,如是七日。尔时恒伽即问上首:当用何日?善男子!要用月八日、十五日,行此法。时若众生犯五逆罪,身有白癞,若不除差,无有是处。若优婆塞,犯三自归,至于六重,若不还生,无有是处。若菩萨二十四戒、沙弥十戒,式叉、沙弥尼戒,比丘戒、比丘尼戒,如是诸戒,若犯一一诸戒,当一心忏悔,若不还生,无有是处,除不至心。

[12]姚秦·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卷第七,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是人若行若立读诵此经,我尔时乘六牙白象王,与大菩萨众俱诣其所,而自现身,供养守护,安慰其心,亦为供养《法华经》故。是人若坐思惟此经,尔时我复乘白象王现其人前。其人若于《法华经》有所忘失一句一偈,我当教之,与共读诵还令通利。

[13]《大方等陀罗尼经》卷第三,梦行分第三:尔时,佛告文殊师利法王子:若我在世、若去世后,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来诣汝所,欲求陀罗尼经者,汝当教求十二梦王。若得见一王者,汝当教授七日行法。文殊师利白佛言:云何名为十二梦王,云何名曰七日行法?…

尔时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为七日行法,云何受持云何修行如是等法?

尔时,佛告文殊师利法王子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初日分中,至于道场,应以涂香、末香、栴檀、沉香、熏陆、海渚岸香,应以供养摩诃袒持陀罗尼经。尔时,华聚菩萨、观世音菩萨,来在道场。尔时二士,异口同音,而赞道场行者。善哉!善哉!善男子、善女人等,能于释迦牟尼如来法中,修行摩诃袒持陀罗尼经。…复次,文殊师利!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第二日分中,在于道场,应烧种种香,涂香、末香,悬缯幡盖,而以供养摩诃袒持陀罗尼经。…

《大方等陀罗尼经》卷第二,授记分第二:作种种香华、涂香、末香,供养诸王,作种种香,涂泥其室,内彩画画之,异口同音,赞诸法王。

《大方等陀罗尼经》卷第一,初分第一:复应请二十四形像,若多无妨。作种种肴膳饮食,供养众僧,及此比丘。五体着地,在形像前,及诸尊僧,至心礼敬,唱如是言:诸佛色藏,外诸众僧,我今归命,受尊戒法。众僧弘慈,当证知我。复更唱言…

[14]juē草鞋。

[15]《大方等陀罗尼经》卷第一,初分第一:尔时,上首广为恒伽,说受行实法,应受如是陀罗尼章句:哆侄咃()蒲耆禀婆()郁波多毗耶()蒲耆禀婆()劣破罗()阿㝹那哆侄咃()阿㝹那哆侄咃()蒲得究追()蒲耆禀婆()莎呵()南无啒啒侄写()嚏提易勤()那伽耶弥()莎呵()南无摩诃浮陀卑()南无摩诃离婆浮陀卑()南无华聚陀罗尼()毗舍阇室牧()郁伽林()袒吒林()穷伽林()恒伽噤()阿隶那隶那罗隶()莎诃()…复次,善男子!尔时上首,广为恒伽,说二十四重戒名。若有菩萨。…

[16]《大方等陀罗尼经》卷第二,授记分第二:尔时,阿难白佛言:世尊!行此法时,得众多人不?佛告阿难:十人已还。尔时,阿难白佛言:世尊!行此法时,得营作及语笑不?佛告阿难:但得一心,念摩诃袒持陀罗尼句,尚不容语笑,诸恶秽念,况得务也?

[17]《大方等陀罗尼经》卷第二,授记分第二:

阿难白佛:此人辞家出时剃除发不?

佛言:不也。

阿难白佛:若不除者,云何语言具于三衣?

佛告阿难:言三衣者,一名单缝、二名俗服。

阿难白佛言:世尊向说一出家衣、二在家衣。若在家者用三种为?

佛告阿难:一出家衣者,作三世诸佛法式。一俗服者,欲令我弟子,趣道场时,当着一服,常随逐身,寸尺不离;若离此衣,即得障道罪。第三衣者,具于俗服,将至道场,常用坐起。其名如是,汝当受持。

[18]隋代灌顶编纂《国清百录》方等忏法第六:

方法第三。前诸方便,弄引淳熟,渴仰颙颙,不惜身命。克日定时,道场行法。初入之始,月有二日。道伴多少,十人已还。香泥泥地,散诞圆坛。彩画庄严,拟于净土。烧香散华,悬五色盖及诸缯幡。请二十四躯像,设百味食。一日三时洗浴,着新衣,手执香罏。一心一意,散礼一拜。互跪运念,念此香云,遍覆十方,普雨一切。宝一切味,衣服卧具。楼阁殿堂,弦出法声。上供诸圣,下施众生。承佛神力,广作佛事,利益一切,皆入佛道,与虚空法界等。作是念已,当奉请三宝。使声声运念,泪流于脸,如向死地,求于大力。

一心奉请南无宝王佛(乃至十佛具出经文)

一心奉请南无摩诃袒持陀罗尼方等父母。

一心奉请十法王子、华聚、雷音。

一心奉请舍利弗等一切声闻、缘觉。

一心奉请梵释十二梦王(凡三遍召请)

次叹佛:世尊智慧如虚空,悉睹众生去来相,十方一切悉见闻,我当稽首礼法王。

次一一礼十佛、十王子等竟,互跪发露,披陈哀泣。雨泪首悔三宝,具实志诚,不谀不谄,不致覆藏;随行者智力自在说。次发愿,愿共法界怨亲,改革洗浣,熏修清净。次百二十匝旋,诵百二十遍咒。一匝一咒,声不粗不细,迟疾允当。旋诵讫当,礼十佛十王子,更略披陈、发愿,然后却坐思惟,观一实相。观法,出余文。思惟竟,更起整服,礼佛一拜,更旋百二十匝,诵百二十遍咒。咒旋讫,礼三宝,自陈罪咎,还坐思惟。如是作已,周而复始。唯第二日,略去召请,余事终竟七日也。

《大方等陀罗尼经》卷第三,梦行分第三:文殊师利白佛言:云何名为十二梦王,云何名曰七日行法?

佛告文殊师利:善男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其梦中修通能飞,悬缯幡盖,从此人后,见如是者,即名袒荼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其梦中,若见形像、舍利、塔庙、大众僧聚,见如是者,即是斤提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其梦中,见国王、大臣,着净洁衣,单乘白马,见如是者,即是茂持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其梦中,若见乘象,渡于大江,见如是者,即是乾基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其梦中,乘于骆驼,上于高山,见如是者,即是多林罗。若有比丘,欲求此法,于其梦中,上于高座,转于般若,见如是者,即是波林罗。若有比丘,于其梦中,到一树下,上于戒坛,受具足戒,见如是者,即是檀林罗。若有比丘,于其梦中,坐佛形像,请召众僧,施设供具,见如是者,即是禅多林罗。若有比丘,于其梦中,见有一树,华果茂盛,于其树下,入禅三昧,见如是者,即是穷伽林罗。若有大王,于其梦中,带持刀剑,游行四方,见如是者,即是迦林罗。若有大臣,于其梦中,见有诸人,持诸水瓶,洗浴其身,坌种种香,着净洁衣,见如是者,即是穷伽林罗。若有夫人,于其梦中,乘于羊车,入于深水,于其水中,有诸毒蛇,见如是者,即是波林罗。见如是者,乃可为说。善男子、善女人!若见如是一一事者,乃可为说七日行法。

[19]罪咎zuìjiù意思是罪责;罪过。

[20]《大方等陀罗尼经》卷第二,授记分第二:复应称言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文殊师利法王子、虚空藏法王子、观世音法王子、毗沙门法王子、虚空法王子、破闇法王子、普闻法王子、妙形法王子、大空法王子、真如法王子。如是菩萨摩诃萨,应念其名。如是诸王,必往其所,拥护是人,令此人等,身得安乐,无诸苦恼。是诸比丘,若值诸难,应如是念,诸王名字。…

修行此经者,若眼见无量寿佛、释迦牟尼佛、维卫佛、式佛、随叶佛、拘楼秦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过去雷音王佛、秘法藏佛,是诸佛前,至心忏悔,当灭九十二亿生死之罪。此人于三涂,永无有分,生死漏尽,即时得见,现前诸佛。复更忏悔,以种种香华、幡盖,而供养之,涂香、末香,亦用供养。如是供养已,即见十方妙乐世界。

[21]《大方等陀罗尼经》卷第一,初分第一:复次,善男子!时有一菩萨名曰上首,作一乞士,入城乞食。时有一比丘,名曰恒伽,谓乞士言:汝从何来?答言:吾从真实中来。恒伽问言:何谓为实?曰寂灭相,故名为真实。曰:寂灭相中,有所求耶?上首答言:无有所求。曰:无所求者,当何用求?上首答言:无所求中,吾故求之。曰:无所求中,何用求为?答言:有所求者,一切皆空。得者亦空,著者亦空。实者亦空,来者亦空。语者亦空,问者亦空。寂灭涅槃,亦复皆空。一切虚空、分界,亦复皆空。吾为如是次第空法,而求真实。恒伽曰:实何用求?汝言一切万法亦复皆空,何用求为?答曰:以空空故为实。问曰:菩萨今当于何而求实法?答言:当于六波罗蜜中求。。

[22]《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一,序品第一: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欲住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始空、散空、性空、自相空、诸法空、无所得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当学般若波罗蜜。

《大智度论》卷第三十一,释初品中十八空:

问曰:诸法无量,空随法故,则亦无量,何以但说十八?若略说,应一空,所谓一切法空。若广说,随一一法空,所谓眼空、色空等甚多,何以但说十八空?

答曰:若略说则事不周,若广说则事繁。譬如服药,少则病不除,多则增其患;应病投药,令不增减,则能愈病。空亦如是,若佛但说一空,则不能破种种邪见及诸烦恼;若随种种邪见广说空,空则过多,人爱著空相,堕在断灭;说十八空,正得其中。

[23]《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六,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第十之六:善男子,汝言见空,空是无法,为何见者?善男子,如是,如是,菩萨摩诃萨实无所见,无所见者即无所有,无所有者即一切法。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于一切法悉无所见。若有见者,不见佛性,不能修习般若波罗蜜,不得入于大般涅槃,是故菩萨见一切法性无所有。善男子,菩萨不但因见三昧而见空也,般若波罗蜜亦空,禅波罗蜜亦空,毗梨耶波罗蜜亦空,羼提波罗蜜亦空,尸波罗蜜亦空,檀波罗蜜亦空,色亦空,眼亦空,识亦空,如来亦空,大般涅槃亦空,是故菩萨见一切法皆悉是空。是故我在迦毗罗城告阿难言:「汝莫愁恼悲泣啼哭。」阿难即言:「如来世尊,我今亲属悉皆殄灭,云何当得不悲泣耶?如来与我俱生此城,俱同释种亲戚眷属,云何如来独不愁恼,光颜更显?」善男子,我复告言:「阿难,汝见迦毗真实是有,我见空寂悉无所有。汝见释种悉是亲戚,我修空故悉无所见。以是因缘,汝生愁苦,我身容颜益更光显。」诸佛菩萨修习如是空三昧故不生愁恼。是名菩萨修大涅槃微妙经典成就具足第九功德。

[24]《大智度论》卷第八十三,释方便品第六十九之下:譬如热时清凉池,有目有足皆可入,虽近,不欲入者则不入;四门般若波罗蜜池亦如是,四方众生无有遮者。不懈怠者是正精进,不妄念者是正念,不乱心者是正定,如等四门是正见,正见等安住是戒行:此八圣道能得般若波罗蜜。须菩提小乘智短故,但说利根者能入;佛大乘大智故,说虽中根、钝根,八法和合故,能入是四门。

[25]《妙法莲华经》卷第四,见宝塔品第十一:释迦牟尼世尊,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萨法,佛所护念《妙法华经》为大众说。

[26]姚秦凉州沙门竺佛念译《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贤圣学观品第三:复次,十观心所观法者,…六达有法缘故起智,所谓十十二因缘十种照:一我见十二缘,二心为十二缘,三无明十二缘,四相缘由十二缘,五助成十二缘,六三业十二缘,七三世十二缘,八三苦十二缘,九性空十二缘,十缚生十二缘。逆、顺观故,现无量身,入一切佛土,化一切众生故。

[27]宋·孤山智圆:无明爱取三烦恼,行有二支为业道。从识至受并生死,七支同名一苦道。

[28]北凉沙门释法众译《大方等陀罗尼经》初分第一:时若众生犯五逆罪,身有白癞,若不除差,无有是处。若优婆塞,犯三自归,至于六重,若不还生,无有是处。若菩萨二十四戒、沙弥十戒,式叉、沙弥尼戒,比丘戒、比丘尼戒,如是诸戒,若犯一一诸戒,当一心忏悔,若不还生,无有是处,除不至心。

[29]《大方等陀罗尼经》卷第二,授记分第二:尔时,七佛即现其身,住阿难前,语阿难言:莫以声闻小乘小智意,顺诸众生起断灭见。过去诸佛悉由此门,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法是一切诸法门,三世诸佛悉由此门,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30]《大方等陀罗尼经》卷第一,初分第一:华聚言:我非是诸法母。如是陀罗尼,乃可为母,亦可为父。汝当受持此陀罗尼。

[31]《大方等陀罗尼经》卷第二,初分余:我去世后,此经若在阎浮提内,即是众生大珍宝也。若能修行、受持、读诵,当知是人全用宝者。若复有人,但能读诵,当知是人,得中分宝。若以种种涂香、末香,花、缯、幡盖而供养者,当知是人得下分宝。

善男子!吾今为汝,说下分宝因缘之相。善男子!若有一人,神通无碍,如文殊师利,亦喻于我;辩才无碍,喻我二人。于一劫中,常以辩才,能为无量无边众生说法,令住一生补处菩萨摩诃萨。复尽神通,以种种衣服、卧具、饮食、汤药,供养是诸菩萨,是人福报,宁为多不?阿难白言:甚多,世尊!善男子!若复有人,以涂香、末香,华、缯、旛盖,以用供养此经典中一四句偈,又若供养读诵之者,此人功德,复过于我二人所作,何况尽形修行、受持、读诵者耶?此人功德,不可称计。若算师、若算师弟子,算数尽计,百千万分不能知一。善男子!且置此事。假使有诸菩萨一生当得作佛,若百千万亿恒河沙数,是诸菩萨尽神通力,又尽辩才,若一劫,乃至百千万劫,同入禅定,如是无量菩萨,欲思惟修行、受持、读诵此大方等陀罗尼者,百千万分不及其一。

[32]《大方等陀罗尼经》卷第二,授记分第二:佛告舍利弗:若有一人,持头目、身体、妻子、妇儿、象马、七珍,以供养我,不如有人,能一礼拜此经卷者。若复有人,持四天下,以积珍宝,至于梵天,以供于我,不如有人,与彼受持经者一食充躯。若复有人,于三千大千世界,积于珍宝,至于倒立世界,以供于我,不如有人,持此章句一日一夜,何况尽形寿,受持如是章句,功德无量!若复有人,积于珍宝,遍至十方微尘等世界,上至竖立世界,尽供于我,不如有人,持一四句偈,转教他人,功德无量无边。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主播信息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