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院|“食”尊:尊贵的“尊”

博物院|“食”尊:尊贵的“尊”

00:00
04:24

“食”尊,从名字来看,不了解的人可能会以为这件青铜器是一个与做饭、盛饭相关的“厨房用具”。实际上,“食”尊是古代用于祭祀的盛酒器,绝非一般贵族所有。

“食”尊,青铜器,西周早期文物,通高28.3厘米、口径21.8厘米,1983年在河南省济源市大岭村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

“食”尊,侈口、弧颈、微鼓腹、圜底,高圈足外撇,下端有垂直折边。从外部看,器体可分为口颈、腹部和圈足三部分,皆采用三层花工艺,颈与腹和腹与足的连接处有明显折棱;从器内看,呈上扩下收的弧形连贯结构,无折棱。圈足内壁上有阴刻铭文一字:食。

尊,文献《周礼•春官•宗伯第三》记载:“小宗伯之职,掌建国之神位,右社稷,左宗庙……辨六彝之名物,以待果将;辨六尊之名物,以待祭祀宾客。”从文献来看,尊是古代祭祀时使用的一种青铜器类,有献尊、象尊、著尊、壶尊、大尊、山尊等六尊之分,根据不同的时节和场合区别使用。

商周时期,尊最初出现是在祭祀的时候,用于祭拜天地神灵,祈求苍生安康、皇脉永存。因此尊的地位很高,仅次于鼎。

作为青铜器的尊最终因为各种原因随青铜器的整体衰落而消失,但最初在铭文中出现的仅代表青铜器共名的“尊”字,却因为所代表的青铜礼器具有内在的象征高贵身份、等级的含义,而最终使得“尊”的含义也有了延伸——不仅是指青铜礼器,同时还指高贵的身份和地位。

“尊”这类青铜礼器虽然消失了,可礼器所蕴含的文化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却延续至今。

“食”尊铭文

专家解读

据河南博物院馆员张俊儒、顾永杰介绍,“食”尊的出土对研究商周时期的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食”尊的出土地济源,西周时期有原、单、樊、向等封国的说法,但从已发现的商周时期原城遗址来看,两位专家更倾向于济源在西周时期为原国封地的说法。“食”尊纹饰精美细腻,器物匀称协调,颇为大气,绝非一般贵族所有,极有可能是诸侯王或其重臣之物。因而,“食”尊的出土对于研究济源西周早期封国的历史及其冶铸技术和冶铸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器内铭文“食”字,应是作器者之名或其部族。随着将来该地区商周时期考古资料的逐步增多,它极有可能会对研究济源地区商周时期的封国及其历史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

同时,“食”尊通体乌黑发亮,似黑漆古状,这在商周青铜器中较为少见,尤其在北方地区更为罕见。它的出土对于研究青铜器黑漆古现象具有重要的价值。黑漆古青铜器多出土于河南南部、安徽、两湖一带等气候潮湿的南方地区,而“食”尊出土于比较干燥的北方地区,说明埋藏环境的干湿问题并不一定是器物形成黑漆古的关键因素,而极有可能是因为合金比例的关系或其他原因。至于是否如此,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版权声明

本文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