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诚感人,以德服人
孟获一再被擒,都不心服,怎样对待这样的人?
如果诸葛亮现在放弃当初的计划,那他大老远地赶来不就前功尽弃了吗?就像很多父母,都说拿自己的孩子一点儿办法也没有,怎么说都不听,想放弃教育了。
父母把孩子养这么大,现在放弃了,那以前受的苦有什么意义?
所以,就算碰到孟获这样的人,诸葛亮也不应该放弃。孩子不可能没有救,只是父母的力道不足而已,哪天力道足了,孩子就听你的了。
孟获就像个不听话的小孩儿,要是诸葛亮的耐心不足,第一次对他笑眯眯的,第二次对他还算客气,第三次就翻脸斩了他,那就说明诸葛亮前面都是装的了,并没有什么诚意。
一个人要经得起对方的考验,这一点诸葛亮做到了。
他第一次抓到孟获后笑笑,孟获不知道是真是假,第二次也很热情,孟获还不知道是真是假,诸葛亮就这样捉了放,放了再捉,孟获使出各种招数,诸葛亮逐一破解,总共七次擒得孟获,七次都无条件释放了。
诸葛亮最后一次释放孟获,还送了一些粮食和衣服给孟获的军士,告诉他们回家好好过日子,不要老想打仗。
一经战乱,军士死的死,伤的伤,日子很不好过,所以都发自内心地请求孟获不要再打了。
孟获可能也觉得这样打下去对不起自己的部队,心也开始软化了,只不过以他的个性,要他马上表示投降恐怕还做不到。
孟获一定也没有想到,连妻子祝融夫人也劝他投降。他周围的人一开始都跟他站在一起,要共同对付诸葛亮,现在一层一层地剥掉了。
此时孟获可能觉得自己慢慢变得孤单了,渐渐脱离群众了,于是开始反省自己是不是做得太过分了。
这些都是诸葛亮想要达到的效果,现在逐渐在兑现。可见,很多事情刚开始好像没有效,但随着力道加强,就开始产生作用了。
孟获表面上还是很坚强,认为诸葛亮每次都引他上当,这样的胜利是不光明的,所以始终不认输,语气还是很硬,说一句“我不投降”就走了。
他没想到的是,诸葛亮叫人送干粮给他,告诉他好走,好好去找一个地方。这么一来,孟获最后的一道防线就崩溃了。
如果孟获被诸葛亮追赶、辱骂,他还会抵抗,而诸葛亮却完全尊重他的选择,他真正地被感动了,觉得自己太不像话了,做人不能这样。
所以后来他跟诸葛亮讲,虽然自己没有经过什么教化,但是心也是肉长的,自己如果再不投降就是无耻。孟获此次投降是真心的,而且是长远的。
孟获投降,率众把土地献给诸葛亮,他是诚心诚意要投诚的,从此归顺蜀国。
如果诸葛亮接受,就表示南川成了蜀国的殖民地,那跟外国侵略并无二样。然而,诸葛亮原封不动地还给孟获,说仍旧由他来管,所有的人民和财产蜀国都不会动。
孟获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又恳求诸葛亮指派官员来治理此地,诸葛亮说一切照旧,这次来是为了修好,不是来占领土地、统治人民的。
诸葛亮用实际行动,使得所有南中人民永远感谢他的好意。诸葛亮没有带回任何奴隶,没有掠夺任何财产,也没有指派一名官员,反而使得南中人民自愿归并到蜀国,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
中华民族不靠侵略来扩大版图,只是把自己的德行修得非常好,使得四方的人闻风而来,自愿归属到我们的版图里,这种状况是世界上非常少有的。
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值得吗?肯定是值得的,因为从那以后,诸葛亮不再担心南方作乱,从而可以一心一意地完成北伐使命。
当然,这个使命能不能完成,那是另外一回事。他千里迢迢来到这不毛之地,历经千辛万苦,用无比的忍耐,最终获得了非常显著的胜利。
而这种胜利并不是带回什么有形的东西,而是带来无形的、长远的和平,这才是老百姓最大的福气,这才是真正的胜利的战争。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