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送福利篇】少年慎择师,老年慎择徒

【赠送福利篇】少年慎择师,老年慎择徒

00:00
05:52

少年慎择师,老年慎择徒

诸葛亮感叹遍访贤士,尚未遇见姜维这样文武兼备的人物,他在想什么?

诸葛亮因为太操劳,年纪虽不大,但体力已衰弱,日渐力不从心。

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人都会注意寻找传人,授予自己生平所学,以期完成自己未竟的事业。

因此,当诸葛亮听说有姜维这号人物时,感觉很好奇,姜维的事迹听得越多,就越觉得这是他要找的人。

中国人常说年少时要慎选师父。年轻人如果跟错了师父,学五年就等于浪费五年,而且后患无穷,现在的人随便拜师,其实是不合适的。

但同时,年老时也要慎选徒弟。纵观历史,很多师父把徒弟教得很好,但十个师父有八个死在自己徒弟手上,因为徒弟若不干掉师父,就不可能取代师父的地位。

因此,很多师父就留一手,这也很糟糕,如果每个师父都留一手,技艺就会一代不如一代。

诸葛亮走的是正道,并不想留一手,但他也深知随便收徒非常危险,因此一直以身作则,非常重视这件事情,非常谨慎地选徒,现在他选中了一个人,就是姜维。

诸葛亮听说姜维侍母尽孝,这成为他思索的重点。当年徐庶跟刘备在一起的时候,曹操得知徐庶很孝顺母亲,就把徐母当作人质,骗徐庶过来。

现在,诸葛亮听说姜维很孝顺,也想在姜维母亲身上动脑筋。这一点,诸葛亮跟曹操在形式上可能是一样的,但动机和结果却截然相反。

从动机上看,诸葛亮诚挚地邀姜维过来帮忙;曹操则不管徐庶跟自己立场是否相同,不管徐庶愿意与否,都要强迫他过来。

从结果上看,姜维会得到重用,人尽其才;而徐庶在刘备那边不能够发挥才干,只是迫于无奈才依从曹操,他在曹操身边简直是受罪,曹操也并不在乎。

所以,我们看事情要重视动机和结果。如果只看到形式,就说诸葛亮跟曹操一样,那是不合理的。

得知姜维之母住在冀县,诸葛亮派魏延前去攻打。别的地方被攻陷,姜维都会指挥若定,颇有大将之风,可是一听说冀县被打,他就特别敏感。

冀县并非军事要地,但是他的母亲居住在那里,现在听说诸葛亮派兵攻打,他想到自己的母亲处境危险,非常慌张。这也证明,姜维确实很孝顺。

姜维带兵前往冀县,在城外与魏延交战,魏延依诸葛亮之计诈败而逃。魏延那么轻松地将姜维骗入冀县,姜维为什么不会怀疑?

可见对于一个侍母至孝的人,得知母亲有难时,必定第一时间前去搭救,往往不会先冷静地分辨真伪,以防受骗。现在姜维心中别无他念,只想救母,所以轻易地就上当了。

诸葛亮叫夏侯楙帮忙招降姜维,他只想保命,根本无暇顾及其他,所以满口答应,而自己却对来龙去脉一无所知,这就是天命。

如果夏侯楙有点儿智慧的话,一定会想:姜维有这么重要吗?是我重要还是他重要?为什么让我去招降他?是不是他将来会怎么样?可夏侯楙根本没有去想,就是那只看不见的手使他这么糊涂。

可见,人是很有意思的,时而聪明时而糊涂,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出一个脉络,知道什么时候该聪明,什么时候该糊涂。

我们常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此话不假,我们作为旁观者时,对错是非、前因后果都一清二楚,好像我们很高明。可是一旦身处其境,我们就不辨真伪、稀里糊涂了,这都是因为人有私心。

夏侯楙现在就有私心,他不管姜维怎么样,也不管魏军怎么样,只求保住性命,所以就很糊涂,容易上当。

夏侯楙投降其实也是假的,只要有机会,他一定会逃回魏国,因为他在魏国有地位,在蜀国不过是个降将。

这一点诸葛亮很清楚,诸葛亮就是利用夏侯楙的这种心理,来玩一出游戏。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飞扬79675983

    救母心切,所以才会这样。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曾仕强学堂 回复 @飞扬79675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