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1969年,中苏之间的关系阴云密布。
局势紧张几近沸点,核危机一触即发。
为安全考虑,周总理建议毛主席取消国庆盛典。
然而,毛主席却语气坚定道:“先放两颗原子弹,但不要对外公布!”
珍宝岛冲突
在国际法普遍遵循的原则下,界河岛屿的归属权,往往以主航道中心线作为判定基准。
在《中俄北京条约》所附的地图资料中,俄方提交了一份大幅缩减比例的地图。
该图所描绘的边界线极为粗糙,关键性的江心岛屿亦未有清晰标注。
图上以红色标示的线条,也没有准确体现界河实际边界的精确走向。
而苏联方面竟以这模糊不清的界限作为依据,单方面提出无理要求。
企图将位于中国领土一侧、包含六百多个岛屿的区域,纳入其版图之内。
这既没有法律依据和事实支持,也违背了国际法和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这一举动,遭到了中国政府的强烈反对,双方因此陷入了边界争端的僵局。
谈判的失败,促使苏联采取了更为强硬的措施,开始对中国施加军事压力。
至1965年,苏联已构建了一条由铁丝网、观察哨及防御工事地堡构成的边境防线。
同时在边界区域频繁举行军事演习,屡次挑起边界冲突,阻碍了中国的正常巡逻。
尤其恶劣的是,苏联还辱骂殴打无辜的中国民众,甚至直接开枪威胁。
与此同时,苏联又在边境大肆传播反华舆论。
他们编造虚假信息,诬称中国“有领土扩张野心”,“欲与苏联为敌”。
他们极力渲染“全民皆兵,保卫边疆”的极端民族主义情绪。
以此为由,在各地组建起“人民自卫纠察队”,意图进一步激化边境地区的紧张氛围。
至1967年夏,苏联边防军及阿穆尔河舰队人员,多次非法侵入吴八老岛。
对岛上长期生活于此的中国边民,进行暴力驱逐、殴打。
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中国军队与民兵利用棍棒等武器实施反击,成功将他们驱逐出岛。
然而,乌苏里江沿岸的紧张氛围,并未因此得到缓解,反而愈演愈烈。
苏联变本加厉,故意在珍宝岛上挑起事端。
1969年3月,中苏两国在珍宝岛爆发了军事冲突。
3月2日、15日及17日,共发生了三次激烈的战斗,双方均遭受了较大的伤亡。
冷战的大背景下,苏联透露,在此次冲突中牺牲了58名士兵,另有94人受伤。
而中国边防部队在此冲突中有29人牺牲,62人受伤。
珍宝岛之战的规模不大,但这场冲突给中苏两国关系带来了裂变。
其影响,甚至波及到了全球政治格局的走向。
外科手术式核打击
珍宝岛冲突爆发之际,苏联的报纸、广播及电视等媒体迅速散布不实信息,谎称中国军队侵犯了苏联边境。
随即,苏联多个主要城市掀起了反华示威浪潮,高呼要与中国抗争到底。
在莫斯科,十万民众包围了中国大使馆,阻挠车辆通行,并打破了使馆窗户。
珍宝岛冲突之后,苏联的挑衅明显加剧。
不仅在水域范围内肆意妄为,更将魔爪伸向了陆地。
1969年6月10日,一群全副武装的苏联军人,非法侵入了新疆裕民县的塔斯提地带。
殴打无辜牧民,驱赶羊群,甚至枪杀了一位怀有身孕的女牧工孙龙珍。
面对苏联的猖狂行径,中国边防军队在多次严正警告无效的情况下,被迫采取自卫行动。
然而,苏联方面非但不知收敛,反而派遣坦克与装甲车等重型装备,公然侵入中国领土。
同年8月13日,苏联的侵略行动再次升级。
他们出动了两架直升机、数十辆坦克、装甲车和三百名步兵,对新疆铁列克提地区的中国边防巡逻队发起了攻击。
在副连长杨政林的英勇指挥下,巡逻队将士们英勇奋战四小时之久。
虽然成功抵御了敌人的三轮猛烈攻势,但因双方力量过于悬殊,全体将士最终壮烈牺牲。
随后,苏联再次发起挑衅。
18艘军舰公然驶入中国领海,更有30名苏联军人强行登陆。
针对这一系列严重侵犯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事件,中国外交部迅速作出反应。
强烈表达了对苏联侵略行为的抗议和谴责,并积极开展外交交涉。
然而,苏联高层的立场表现得非常强硬。
勃列日涅夫
他们坚决主张,根除来自中国的潜在威胁。
这些强硬派积极推动在远东部署中程弹道导弹,这些导弹装备了几百万吨级的核弹头。
这种“外科手术式核打击”,直接针对中国的军事与政治核心目标。
8月20日,苏联驻美大使多勃雷宁,约见了时任国家安全顾问的基辛格。
他将苏联酝酿针对中国实施核打击的情况告知对方,并询问美国的态度。
苏联此举背后的动机不言而喻,就是希望美国能够保持中立,不要介入。
基辛格
然而美国人深知,当前西方国家所面临的最大挑战,都源自于苏联。
核武器就是潘多拉的魔盒,一旦被苏联率先打开,美国亦难以置身事外。
若苏联对中国实施核打击,必将激起中国的反击报复。
届时,核污染将直接波及到在亚洲驻守的25万美军的生命安全。
当前局势紧张,一触即发。
但只要美国坚决抵制,苏联亦不敢贸然启动核武。
鉴于此,美国决定找一家不太起眼的报刊,披露相关情报。
这样一来,就能让中国知晓苏联的计划。
同时,勃列日涅夫就算看到了,也无法归咎于美国。
1969年8月28日,《华盛顿明星报》在头版显著位置刊登了一篇报道:“苏联正策划使用中程弹道导弹,配备核弹头威力高达数百万吨,对中国的关键军事设施和重要的工业都市进行准确核打击。”
两次核试验的震慑
此消息一经发布,即刻在全球范围内激起了轩然大波,勃列日涅夫对此大为震怒。
实际上在此之前,中国早已通过东欧的情报体系,得知了一些消息。
周总理迅速判断,这一情报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确有其事。
而《华盛顿明星报》的这篇文章,使他确信自己的判断无误。
彼时,正值新中国成立二十周年的庆典筹备之际。
叶剑英等人出于对国家安全的担忧,提议取消国庆活动。
周总理也亲自面见毛主席,共商应对策略。
然而,听取了周总理的汇报后,毛主席态度坚定:“无非就是要打一场核大战嘛!原子弹很厉害,但是我不怕!”
毛主席认为,二十周年的国庆庆典对中国而言,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意义与民族自豪。
取消庆典,不仅会挫伤全国军民的士气,还可能被外界解读为中国面对威胁时的退缩与畏惧。
随后,毛主席提出了一系列建议、指示:
第一,中国政府应颁布一份措辞坚决、立场鲜明的公告。
不久,这份公告便横空出世,严正宣告:若有一小撮战争狂徒胆敢挑衅,攻击中国的战略要地,那便是战争,便是侵略,七亿中国人民必将奋起抗争,用革命战争来消灭侵略战争!
第二,中国即刻转入全面战备模式,针对可能爆发的大规模乃至核战争,做好万全准备。
毛主席高瞻远瞩,提出了“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备战方针。
全国上下迅速响应,进入战时紧急状态。
众多企业纷纷转型,专注于军事装备的生产,国民经济体系也逐步向战时体制过渡。
备战的核心,在于抵御苏联的核打击。
于是各大城市纷纷开挖地下防空洞,加强粮食储备。
同时,大批工厂被战略性地转移至偏远山区,以增强生存与生产能力。
中共中央与中央军委紧急颁布命令,宣告成立人民防空指挥小组,由周总理亲自挂帅。
迅速部署了城市居民的疏散计划及工厂的搬迁工作,确保人民安全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
第三,恢复与美国的沟通渠道,重启停滞已久的中美大使级对话。
第四,针对与苏联边界接壤的敏感区域,立即启动紧急防御部署。
8月28日,中共中央紧急颁布了,毛主席亲自审定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边境防御的指令》。
第五,为展示中国坚决反击核战争的决心与实力,中国要进行核试验。
9月23日、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0周年的前夕,中国成功进行了两次核试验。
一次,是当量为2万至2.5万吨的地下原子弹裂变爆炸;
另一次,则是由轰炸机空投的、当量约300万吨的氢弹热核爆炸。
这两次试验的强烈信号,几乎同时被美国和苏联的地震监测站,以及两国的卫星所捕获。
美联社发布了一篇评论称:“中国最近进行的两次核试验,不是为了获取某项成果,而是临战前的一种检测手段。”
这两次核试验,对苏联是一个强烈的震慑。
“美国人背叛了我们”
中苏两国关系紧张至战争一触即发。
但中国的举措令苏联意识到,对中国发动袭击,必将招致全面报复。
9月上旬,利用前往越南吊唁胡志明的机会,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向中国党政代表团提出:希望在返程途经北京时,能与中国总理进行会谈。
经过深思熟虑,毛主席最终同意了这一提议。
9月11日,双方在机场进行了长达三个半小时的会谈。
此次会谈虽使得中苏关系有所缓和,但危机并未完全解除。
苏联领导层内部,在对华政策上有着很大的分歧。
勃列日涅夫等人,反对柯西金提出的缓和对华政策的建议,继续对中国采取高压政策。
而美国这边,尼克松考虑到自身的战略利益,召集了一次紧急国防会议。
为应对紧张局面,美国制定了三项策略:
第一,重启中断两年之久的中美大使级会谈,以加强双方沟通与理解。
为此,美国迅速指派驻波兰大使斯托塞尔负责相关事宜。
第二,利用与中国的友好关系,如齐奥塞斯库等人物,传递希望与中国和解的意愿。
第三,为了能迅速产生实质性效果,美国动用了未曾在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中使用过的手段:通过已破译的苏联密码,向苏联本土的多个重要目标,发出核打击准备指令,向苏联施加压力。
10月15日晚7时左右,多勃雷宁大使紧急向勃列日涅夫,传达了美国的立场与态度:美国出于自身利益考量,决不会置身事外。
若苏联对中国实施核打击,美国将视之为第三次世界大战的信号,并会率先介入。
尼克松已签署秘令,授权对苏联超过130座重要城市及军事设施,实施核报复措施。
一旦苏联的中程导弹有任何发射动向,美国将即刻启动报复计划。
听闻此番情况,勃列日涅夫怒不可遏:“美国人背叛了我们!”
在勃列日涅夫情绪稍微平复后,柯西金表示:“或许美国的核报复策略仅是一种恐吓手段,但中国展现出的反击意志却是坚定的。尽管他们的核弹头储备有限,但我们无法在战争初期就消除其反击的潜力。”
“中国四年前便已成功进行了导弹携带核弹头的爆炸测试,其打击精准度之高,令人震惊。”
“中国已全面进入防御状态,正在全国范围内构筑防御设施。我们应该与中国谈判。”
就这样,在中国的积极备战和美国的反对下,苏联最终放弃了对中国实施核打击的计划。
10月20日,中苏边界谈判在北京举行,由珍宝岛事件引发的紧张对峙开始缓解。
1969年,中国所面临的核危机也随之解除。
参考文献
朱岩《中俄双方视角下的珍宝岛事件》
雨驿《由珍宝岛引发的中苏核战危机》
一叶《1969年:一触即发的中苏核危机》
本文由“文史江山”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