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城人工湖——最美的乡情湖》(朗读:安宣曼)

《台城人工湖——最美的乡情湖》(朗读:安宣曼)

00:00
08:17

作者介绍:黄卓才,籍贯广东台山。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兼职教授。从事写作学研究、以秦牧研究为重点的作家作品研究及华侨华人研究,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已出版书籍20多种(含合作)。创作散文集《水上仙境》,纪实文学及华侨研究专著《古巴华侨家书故事》等。

台城人工湖——最美的乡情湖

台城人工湖——最美的乡情湖台城人工湖喜逢60华诞,新旧照片和记游文字频频在网络上飞传,勾起了我对美丽故乡那个乡情湖的远近记忆。

20世纪50年代初我在台山一中读书时,被誉为“小广州”的台山繁华县城什么都有,就是少了个湖。台山人遍布五洲四海,追求美好生活,崇尚“以水为财”,多水多财。“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城不在大,有湖则灵。台城居民们群策群力,给自己的城市添上一颗波光潋滟的大明珠——人工湖,那是1958年的事。当时我已是出外求学的游子,没有机会参与挖湖劳动。但与其同时,我所就读的广州暨南大学也挖了一个人工湖,那就是后来哺育了一代代英才的“明湖”。我参与了明湖开凿的全过程,亲身的经历,让我很清楚知道在那个“大跃进”年代,人工湖是怎样以肩挑手抬、夜以继日地“奋战”出来的。因此,对于乡亲们的伟大创造和贡献,也就有着由衷的感佩。

台城人工湖选址于城市中心地带,湖滨就是中国旅行社,再进去一点就是闹市。当年最好的酒店、茶楼就在这一带。金山伯和到外地上学或工作的邑人回乡探亲,必游人工湖。于是,台城人工湖也就成了游子最为思念的乡愁湖。

我与台城人工湖首次邂逅,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那年暑假,我与妻子儿女回乡探亲。回程到台山汽车站购买台城到新昌(开平县三埠的一个城镇,当年有“花尾渡”轮船通往广州)的车票时,特地买迟一班,腾出时间游游人工湖。

我们托运了行李,一身轻松,就向人工湖飞奔而去。啊,好漂亮的人工湖,它完全可以跟暨南大学的明湖比美!湖中心,有个与北京颐和园有点相似的湖心舫。里面乐声悠扬,舫顶还有腾腾的热气冒出,一看就是酒楼的架步。踏过小桥翘板,进入餐厅,满眼的家乡美食就在眼前!我们好不容易找个位子坐下,就有台山乡音服务员前来斟茶递水,让我们陪感亲切。我本来最爱吃家乡的糍仔(煎堆)、鸡笼(油角)、艾糍、出糍、滑糕、发糕……但抢先映人眼帘的,却是油光闪亮的“网油包”——一种用猪网膏包裹馒头做成的包子。要是物质丰富的现在,一见那么肥腻的食物,一定洒手兼拧头!但在那个还凭粮票吃饭的特殊年代,网油包子绝对是上好东西。我们一个个无不像饿虎擒羊似的,美美地饱餐一顿。

当我们心满意足、忘乎所以地回到车站的时候,糟糕,班车已经开走了,行李也运走了。怎么办?我们急得像锅上蚂蚁。车站的阿叔阿婶真好心,出来安慰我们:“不怕!”他们热情地为我们想办法,说:你们买的是新昌班车,刚开走了十分钟。现在有荻海(三埠的另一个城镇)班车开出。台城经荻海到新昌的路程近一些,车程大概就差十分钟。你们坐这班车去,可能正好赶得上。

车站的乡亲不但给我们指点迷津,还不要我们补票。啊,出门遇贵人了!深深的乡情让我们感动不已!

在车上,我们心急如焚!恨不得汽车变成飞机,一下子就飞到目的地。

幸运的是,果真如台山车站乡亲所言,当我们的班车到达新昌时,先前的班车刚刚落完客,正在卸行李……

一件青花包袱从车顶上抛下来,有个带红袖套的车站职工在下面稳稳接住。儿子眼尖,大叫:“爸爸,我们的行李!”一家子高兴得紧紧抱在一起……

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的乡情已经变成了乡愁,但每一个感人的细节仍然深深地藏在我们心里。人工湖后来历经扩建,拥有互相连通的东湖、南湖、西湖三个湖,变得更大、更美了。我每次回乡,只要时间允许,我都要到湖滨走一走,看一看。

如果是夏天,我喜欢住到湖的园林宾馆去。这是一个30多年的老旧酒店了,但它老得有格调,旧得有韵味,这正是聊解乡愁的好去处。啊,一走出宾馆,那一湖莲花多美呀,远远的就闻到它特有的芳香。我所见过的湖莲,能够与之比肩的,似乎只有杭州西湖了。台城人工湖有多处入口,你从任何一个路口进去,都可以跟如伞如盖的荷叶、多彩艳丽的荷花、亭亭玉立的莲蓬亲密接触。“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荷花人见人爱。它那“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贵品格,更为人们所乐道。摄影发烧友和爱上镜的帅哥靓女更高兴了,任你怎样摆“普士”、喊“茄子”,怎样亲昵地拥荷入怀,只要自觉爱荷护莲就行,没有人会干涉你。而最妙的是,台城人工湖没有围栏,不收门票。何故?台山是中国最著名的侨乡,有130多万人在海外闯世界。他们见多识广,心胸开阔,无论是多么好的城镇、乡村、海岛景点,都是不收门票的。“喜迎四方客,不言荷包涨。”这就是台城人工湖的风格,也是台山人的宽厚情怀。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