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 搜寻与匹配:非诚勿扰为什么会火?

9.3 搜寻与匹配:非诚勿扰为什么会火?

00:00
09:13

喜马拉雅的朋友,大家好,我是陈达飞。


大家走在大街小巷里就会发现,很多餐饮店常年张贴招聘广告。大家一定不会觉奇怪,心里想,肯定是因为员工辞职了,没招到新员工嘛。但是,在经济学家眼里,这种现象原本是不会发生的。因为在古典经济学家的世界里,劳动力市场是完美的,所以不会存在失业现象。因为,如果存在失业,这些劳动者只需要主动降低工资,企业一定是愿意提供岗位的,工资是有弹性的,它的灵活调整会使市场均衡。所以,工资的灵活调整会导致充分就业(Full employment。如果还有失业存在,那一定是因为劳动者本身不想工作,所以属于自愿失业(Voluntary unemployment,这种情况并不是经济学考察的现象。


那么,为什么企业招不到人和求职者找不到工作的现象会同时出现呢?为什么大学生“毕业等于失业”与“民工荒”又会同时出现呢?


任何反常现象都是经济学研究的起点,这个现象也不例外。当现实世界与理论发生了冲突,很多情况下,都是理论出错了。我们这门课是经济学原理,所以我在这儿多说几句。经济学家往往是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将那些与所研究的问题无关的因素抽象掉,从而在一个相对简化的模型里,来考察现实世界运行的。但是,只要核心假设是符合现实情况的,这样得到的结论就是有一定解释力的。这儿给大家推荐一本书,是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教授罗德里克写的,叫做《经济学规则》,这本书写的不难,大家可以买来看看,书中讲了一些经济学家自身,以及非经济学家对经济学的误解。看完之后,大家就能判定,我们看到的很多对经济学的批判都是无理取闹。比如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很多人得到结论说经济学无用。不得不承认的是,主流经济学是犯了一些错误,但是经济学在预测金融危机方面,并不是全军覆没了。而且,如果是责问经济学为什么没有预测到金融危机爆发的准确时点,那这就有点蛮不讲理了。


在这个不确定的世界里,里约热内卢的一只蝴蝶煽动翅膀,都有可能引发拉斯维加斯的一阵飓风。要预测泡沫何时会破灭,这是任何一个心中有道德律的经济学家都不会去做的。就像牛顿曾经说的,他可以预测天体运行的轨迹,却计算不出人类的疯狂。牛顿曾经买过著名的英国南海公司股票,投入7000英镑,两个月卖掉后挣了一倍。牛顿很高兴,但很快就后悔了,因为后来涨到了11000英镑,又增值8倍。于是他又买入,但没过多久,股市泡沫突然引爆,南海公司股票大跌,许多人血本无归,牛顿也亏了2万英镑,相当于10年工资。这就是史上著名的“南海泡沫”。


我会在不同场合提醒大家在学习并应用经济学的时候,要注意经济学的边界。下面我们再回到本节课的主题。


有三位经济学家因为成功解释了这个现象,共同获得了2010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他们分别是彼得·戴蒙德(Peter Diamond)、戴尔·莫滕森(Dale T. Mortensen)和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季斯(ChristopherA. Pissarides)。


这三位经济学家提出的理论叫做“搜寻与匹配”(Searching and Matching)理论。该理论的基本思想是,由于劳动力市场上存在各种摩擦,使得劳动者不能立即找到合适的岗位。他们面临很多工作机会,但只有当某个岗位的工资水平大于他的保留工资时,他才会接受该工作,从而结束失业状态,在此之前,劳动者会一直处于失业状态,这种失业状态并不是他自愿的,而是无奈之举。同时,企业也只愿意雇佣那些合适某个岗位的劳动者,对于那些能力不匹配的劳动者,即使工资水平再低,他们也不愿意聘用。所以,找工作和企业招聘,就是一个双方不断在搜寻以及匹配的过程。这个理论综合考虑了三方面的内容:劳动者寻找工作的行为、雇主提供职位的行为,以及人和职位之间的匹配问题。这个模型既包含了劳动供给,也包括了劳动需求,但更强调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匹配。


为什么普通商品市场不存在这样的搜寻与匹配问题呢,或者说没有劳动市场那么明显呢?这里面原因是多方面的,关键问题是信息不对称。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而且即使告诉你一个人的特质,给你一些关键词,你也只能有个大致判断。比如一个清华刚毕业的研究生,与一个普通本科毕业,但拥有比较丰富工作经验的往届生相比,谁更优秀呢?


这就好像在一个没有货币的社会里,物物交换的交易成本极高是一个道理。交易达成的条件被叫做“双重巧合(Double Coincidence)”,即交易物品正好符合交易双方的需求,只有一方满意,买卖就做不了。如果非要交换,那就只交换几次,比如A想要B的物品,但是B不想要A的,那么A可以先与C交换,然后再与B交换。这个大家应该很好理解。交换是达成了,但是交易成本很高,很可能就会阻碍交易的实现。


现在我们来看看婚恋市场,道理也是一样的。我相信大家身边都有到了适婚年龄但仍然单身的朋友,要是婚恋市场没有摩擦的话,单身的唯一原因只能是供求不匹配,而不存在所谓的“不合适”的问题了。所以,才有各种各样的相亲市场,例如上海的人民公园,那些叔叔阿姨们就在给自己的孩子找对象,用一张纸,写上孩子的基本情况。我曾经也好奇过去看看,条件都还挺不错的呢,但就是匹配不上。所以啊,线下不行,开拓一下线上的资源,什么世纪佳缘、百合网也跟着火起来了。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就去电视相亲节目上找,所以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就火起来了。


再来看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放在搜寻与匹配框架下来理解,就更显然了。2017年的高校毕业生有800万,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6%,但是这里面包含了那种非全职就业的情形。而且这些统计数字肯定是高估的。我们经常所说的“高不成低不就”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搜寻与匹配的问题。


那么,这个理论对于缓解失业有什么帮助呢?对政府增加就业的工作有什么意义呢?我想,这一点还是很明显的,既然是不匹配导致失业,那么政府就可以提供匹配的机会与场所以缓解这种状况,所以我们会看到各级政府都会组织大型招聘会,另外还专门设立了人力资源服务中心等机构。除此之外,他们也在积极搭建互联网平台,及时公布求职和招聘信息,促进二者相互匹配。


OK,以上就是我们这节课的内容,我今天在课程中举了很多案例,并用搜寻与匹配理论进行了解释。今天的思考题就是请大家想想,我们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这样的案例,可以用今天所学的理论来解释。案例不局限于就业或者婚恋市场,任何领域的都行。


好了,今天的课就到这儿,我们下期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重锤火花

    找房子也是,开发商想把地理位置不好的先卖出去,而消费者就想找个地理位置好点的。而消费者可能就难找一些。因为开发商会把好的房子留起来,先卖差的。所以消费者在搜寻于匹配的过程中是比较难的。

  • 小悠妹

    医学领域:比如器官移植,骨髓移植等,供体与受体的匹配 教育领域: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学生天赋个性的匹配,所谓因材施教 农业领域:不同农作物与地域的匹配 暂时想到这么多,不知道是不是都符合这一节的理论

    陈达飞复旦 回复 @小悠妹: 非常贴切的例子,很棒

  • 张百万168

    非诚勿扰更是骗人的把戏!

  • 听友313535868

    日常购物也会有这样的问题,我认为

  • 听友313535868

    哈哈眼光太高

  • 日珙一卒

    金融领域中,同样存在着搜寻摩擦市场,现在的金融创新,类似蚂蚁金服或者合法做P2P业务的公司,就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不匹配,并从中盈利。

    陈达飞复旦 回复 @日珙一卒: 做细分市场,美国金融危机前,金融衍生品当中的分级,就是对投资者风险收益偏好的匹配

  • 谷睿Maggie

    栗子:比如选课的时候,名师的课都要秒杀的,手慢无。需要登录网站,搜索必修的课程,然后选择心仪的老师。选到了心仪的老师,上课会比较津津有味。如果不幸手慢了,没选到仰慕的老师,那可能就会略微有遗憾的感觉

    陈达飞复旦 回复 @谷睿Maggie: 哈哈,很棒,无处不在的搜寻与匹配

  • 赤峰晋元

    就像一份早餐,丰盛!

    陈达飞复旦 回复 @赤峰晋元: 哈哈,感谢鼓励啊!

  • 安老师的小屋

    可能所有市场都是如此 不存在完全没有摩擦的市场 信息不对称总是存在

  • 张百万168

    事实证明那些相亲网站都是约炮网站!男人的钱扔进去就像无底洞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