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离娄下 ⑲* 由仁义行

《孟子》离娄下 ⑲* 由仁义行

00:00
15:12
《孟子》离娄下 ⑲ 由仁义行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提出一个概念,人和禽兽相对比,到底有哪些不同。这个话题经常会引起大家广泛地去讨论,实则人和禽兽之间的区别是很大的,比如说,人有更多的自主思维意识,人有更多的智慧,人对于吃会更加的精致,对于食物要求的品类会变得更多,人对于穿着也会更加有具体的要求和需求。还有对住的地方要求也会更加高一点,还有对于行、行走,我们所能乘坐的工具会有很多。



但是人和禽兽之间,还有很多的共同点。比如说都是有生命体征的,都需要不停地从外界吸收营养补充食物,才得以让这个生命体可以存活。所以人和禽兽有很多的共同点,也有很多的不同点,那这个不同点也是天差地别,非常大。但是我们注意,这里孟子所讲的“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几希是很小很少的意思。人和禽兽的区别很大,但是孟子在这里却提出,人和禽兽的区别其实只有很小那么一点。为何孟子会如此讲呢?人和禽兽之间那一点的区别,用孟子的话来讲,仅在于仁义这一点上。也就是把这句话讲的很重,如果人不去重视仁义,那么跟禽兽是没有区别的。



我们看具体孟子如何讲?



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这一点点的区别,普通人把它去掉了,但是君子把它保留下来了。



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又讲到了舜帝,明指的是明达、通透,对于万事万物很了解,并且察于人伦。人伦指的就是人际关系,我们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有各种的人际关系。跟父母之间这叫人伦,跟自己的爱人、孩子、亲朋好友、同事、陌生人,跟所有人这都叫人伦。所以这里举了舜帝的例子,舜帝有两件事情都是明察秋毫的,都是通达的,一个是对万事万物的了解,另外一个是对人伦的至察。



想一想我们生活当中,也无外乎这两件事情,我们对事物的发展规律有所了解,对万事万物是明达的,对各种人际关系是可以至察的,看得很清楚,处理得游刃有余。这两件事情如果都可以处理的很好,那么在世间也就没有什么烦恼了。



我们看重点在最后一句,首先讲了人与禽兽的区别其实微乎其微,主要在于“仁义”二字,还在于对万事万物的了解通达,对人际关系的处理。“庶民去之,君子存之”,普通人把这点东西丢掉了、去除了,而君子把这些东西保存下来了。



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是因为舜帝对万事万物,都是了解的、通达的,对于人伦关系是至察的,所以他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这两个有本质的区别,什么叫由仁义行?就是内在就是仁义的,所以会产生这样的行为。“非行仁义也”如果内在没有这样的仁义,受到了外界各种环境的约束而去行仁义,他并不是发自真心。



我们接下来再来详细地讲解,我们看整个这一小段对话,把人分成了三个层级。第一个层级是什么?就是禽兽,那禽兽的特点是什么呢?没有仁义啊!那禽兽它所做出来的所有的行为是出自本能。比如说动物世界弱肉强食,它不存在仁义,这是本能;因为自己需要猎取其他的肉食动物以延续自己的生命,这是本能。那我们说,我们也有看到动物在保护自己的子女,这不是仁义吗?不是,这也是出自动物的本能,是它本能上就会去保护自己的子女。



所以第一个层级的人,是像禽兽一样的人,没有仁义可言,做的所有的事情都出于本能。举例子:我想发脾气就发脾气,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这叫出自本能;我想要去获取一个什么东西,我也不会从仁义出发,我也不会考虑合不合适,我直接就去获取,这叫出自本能;当欲望起的时候,我只顾满足自己的欲望,不从仁义的角度出发,也没有了理智这叫本能。



我们讲到这里,再去想一想,孟子的话似乎说的也不重,我们一听,说这不是禽兽吗?人怎么可以跟禽兽相比呢?但是我们理解了这句话再来看,是不是有很多人在做着禽兽的行为啊?没有仁义可言,也不会考虑这件事情是否合适,也不在意是否给他人带来了伤害,只是本能地满足自己的欲望,发泄自己的情绪,这是第一个层级的人。



还有第二个层级的人,行仁义也。什么叫行仁义?受到了外界环境条件的约束而去行仁义。比如:受到了法律的约束,受到了道德的约束,受到了某个环境的约束不得不去做,这个就叫行仁义也。



举个例子:说我跟爱人之间相处,毕竟他是我的爱人,我不得不对他好,要不然别人要怎么看我呀?所以我对他好一点吧!这个就叫行仁义也。说对待我的父母,我还是要尽可能地孝顺一点,否则邻居怎么看我?其他的亲朋好友怎么评价我?所以我不得不对父母好一点,这个就叫受到了外界的约束不得不为,这个叫行仁义也。因为他不是发自本心,是受到了一些条件和环境的影响和约束,我不得不去这样做,毕竟是我的孩子,我还是要尽量地对他好一点,这叫行仁义也。



说我参加工作,毕竟公司给我发着工资,我还是要做一点事情的,这个并不是发自本心,所以这个叫行仁义也。说我的顾客,来到我的店里购买产品,我还是尽量要做点什么东西的,要不然下次他不来了,或者传出去我的生意怎么做得下去?这个叫行仁义也。就是我们用得失在衡量,或者受到了外界环境的约束,比如法律,比如道德,比如人言可畏,受到了这些环境的约束不得不为而去做,这个就叫行仁义也。第二个层级的人比第一个要好很多,因为起码在去做一些事情,而不是完全没有了仁义。



那我们再说第三个层级的人,就是孟子所举的舜的例子,舜他是对万事万物通达的了解的,对于人伦关系是至察的,所以由仁义行。这个是本心,发自于内心地去行仁义,而不是用得失衡量,因为自己没有那么多的欲望,没有那么多的所需,所以会尽可能地去帮助别人。并且这种帮助别人,是由本心而生发,是由仁义而生发,并不是为了做而做。



举例:在舜帝那个时候,他发现大家彼此交易用的是实物,所以不方便。比如说用我的瓦罐去换你的粮食,首先没有交易的地点,所以舜发现了这种情况,开发了集市,让人们可以集中到这里来交换。他看到了什么?看到了他人的需求,所以产生了这样的想法,这个叫由仁义行,是为了他人考虑,帮助他人而为。后来又看到大家从很远的地方带着粮食和各种物品来交易,很繁琐并且也很沉重,这个时候又想到了朋贝,也就是最早期的货币。这样的话大家交易起来会有一个东西作为媒介,会更加方便,这叫由仁义行。



由仁义行的人,是在看别人的需求,然后给别人提供帮助,这是一个人要达到的境界。比如说在生活当中,如何对爱人好一点呢?不是受到了某种约束,不得不做,而是你从内心就是想要对他好一点,他需要什么就帮助他做点什么。我们做生意也是如此,我们去看看我们的客户真的需要什么,我们是从内心真实的为他着想,为他服务给他提供帮助,这个就叫由仁义行。



我们刚开始学习文化,是在行仁义,是我知道了人要行善积德,因为行善积德可以让我的生活变得更好,可以让我的家庭变得更和谐,可以让我心想事成,这个叫行仁义也。当我们学习上一段时间,我们对万事万物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我们对人伦关系有了更深刻的体察,那这个时候,我们要转变成由仁义行,就是我把我自己变成了仁义的本身,并不是为了什么结果,为了得到什么好处而去做,而是自然的想法就是仁义的。也就是完成了从第二个层级到第三个层级的变化进步。



我们再来看,不光是仁义这件事情分成了这三个层级,我们去想一想其他的事情,是不是也如此?举个例子:比如说孩子的学习,第一个层级的孩子,是他不爱学习,你怎么让他学习他都学不好,因为他不喜欢;还有第二种孩子,为了考取一个好的成绩而去学习;那还有第三个层级的孩子,这样的孩子,他本身就是热爱学习的。



这三种有什么区别呢?第三种孩子因为他热爱学习,他可以在愉悦自己的同时,取得好的成绩。第二个层级的孩子,他不爱学习,但是为了得到一个好的学习成绩而努力去学习,或许他也可以拿到一个好的成绩、好的结果,但是少了什么?少了自己内心的愉悦。第一个层级的孩子,他拿不到学习的成果,因为他不会为了学习而努力,但是他愉悦了自己,他的内心是愉悦的,可是没有好的结果。



这三种人用在仁义上是不是也如此?如果是第三个层级的人,里仁为美,内在是愉悦的、丰盈的,并且也帮助了很多人拿到了结果。第二种人,我行仁义,我自己是不快乐的,因为我认为我在付出,但是同时也拿到了结果。第一个层级的人:不行仁义,没有仁义,他不会拿到好的结果,不会有好的人际关系,不会有好的事业,不会有什么成就,但是他愉悦了自己,因为只在乎自己的感受,只在乎自己的欲望。





我们再来总结一下,所有的事情都是这三个层级。第一个层级的人不在乎别人,不在乎结果,只在乎自己开不开心,这样的人比较任性,所以生活会过得一团糟,但是或许自己的心情会得到愉悦。还有第二种人,自己不开心,但是外在的生活往往会过得比较好,因为受到各种束缚会去行仁义,会是付出。但是这两种皆不可取,我们要想取呢,君子存之,取第三种,让我们由仁义行,由自己的本心出发,去做仁义的事情,这个时候自己是愉悦的,是开心的,又可以拿到各种结果。所以我们看,孟子短短的这一句话,但是却教给我们非常深刻的道理,我们要由仁义行,而不是行仁义。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